在“五个结合”的指导下开展朗读教学

2017-04-06 17:12汤爱军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课程标准过程

汤爱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教师已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可以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地朗读,能使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一篇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朗读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五个结合”的指导下,开展朗读教学。

一、读与思结合

朗读不仅仅是动口,更需要学生动脑。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作者的用意。如课文《芦花荡》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其中,学生需要思考:“‘过于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又如《背影》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 呢?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是朗读的首要步骤,也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二、读与品结合

诵读不仅是朗读和背诵,重要的是读出韵味。《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文章美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句话就非常值得学生认真品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用笔巧妙,并让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镶字能否换成其他字?‘银边指的是什么?”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次第这个词能去掉吗?”学生在品的过程中,自然就能记住一些精彩语句。

三、读与悟结合

诵读教学要侧重对文章的领悟,优秀的作品中往往饱含着作者深刻的感情。诵读时,学生要用心体味,感悟文章中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基于“读中悟情”,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时学会联想,把文字变成画面或者幻景,使整个身心沉醉其中。如果学生能忘情地诵读,教师要允许学生手舞足蹈,或像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积极鼓励学生进入“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的忘我之境。

四、读与背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学生能背诵两百四十篇以上优秀诗文,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精彩篇章,应做到张口能背,倒背如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往今来,文学作家无不在熟读、背诵上下过工夫。读,是吸收;诵,是积累。没有足够的吸收和积累,学生很难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读,品,悟”的要求,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

当然,诵读的课文要有选择,应该是公认的优美篇章,是学生喜爱的、文质兼美的诗文。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爱读、想读、乐读,把诵读当作一种享受、一种趣味。同时,教师应给学生制定好目标,如每周必须背出哪些篇目,让学生养成自觉读书、背书的良好习惯。

如果说朗读是一般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诵讀课的初级台阶,那么背诵则是诵读课的显著特征,是诵读的第二台阶。学生能否读得好、背得快,是判断诵读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诵读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读得好”转变为“背得好”。

五、读与写结合

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会运用,所以诵读要与写相结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抄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学生就会记得更加牢固;对于现代文中的精彩段落,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锻炼写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诵读课中,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推动,必须适时、适度;师生、生生地自主合作探究,必须有助于学生诵读的进程和效果。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是次要的,教师要少花时间;学生的诵读是主要的,教师要多给学生时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课程标准过程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青铜葵花》选段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