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朝拜曾侯乙编钟

2017-04-06 08:45越声
小演奏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编钟

越声

青歌赛上有一道题让歌手瞠目舌,那就是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这一国人为之骄傲、世人为之倾倒的国宝,学音乐的人如果不知道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曾侯乙编钟重放异彩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西两千米处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是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1978年春夏之交,在地下埋了两千四百余年的国宝曾侯乙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挖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

关于这座古墓的发现和编钟的出土还有一个故事:那天,随州城郊擂鼓墩驻军在扩建营房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个面积达二百二十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要大六倍的超级古墓,这就是曾侯乙墓。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八十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将永远不复存在。

1978年5月22日凌晨五点,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眼前这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两千四百多年,重达两千五百六十七千克的六十五个大小編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通过对出土镈钟上的铭文进行鉴定,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一位名字叫“乙”的曾国君主的墓葬,故称“曾侯乙地宫”,其中有八件出土文物被定为国宝。有观点认为,除了国君之外,曾侯乙也是当时精通天文学和冶金学的科学家。

地下音乐宫殿

宽敞的中室是钟鸣鼎食的正殿,礼乐之器陈悬井然,一套编钟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耸立,一套编磬沿北壁立架安放,一架建鼓沿东壁高树在青铜座上,此外还有瑟七件、笙四件、箫两件、篪两件、小鼓两件摆列在由钟、磬、建鼓构成的长方形空间里。全室乐器如一个大型的钟鼓乐队,体现出演奏金石之音和钟鼓之乐的壮观气势,构成了古代诸侯宴食祭祀时完整的轩悬(三面悬挂钟磬)场面。

东室列有琴两件、瑟五件、笙二件、鼓一件,均聚傍主棺,就像一个在寝宫内演奏琴瑟之音的轻音乐团。在寝宫和类似后院的西室里,二十一具彩绘棺中息卧着十三至二十五岁的少女,可能是表演乐舞的女乐连同乐器一道殉葬于此,北室还陈放着三件专供盛放石盘的漆木匣。

乐宫中最为显赫的要属编钟了,巨大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有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雕着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钟架及钟构有二百四十六个构件,可以拆装,设计精巧合理。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共十九件;中层有短枚甬钟一组十二件、无枚甬钟一组十二件、长枚甬钟一组十件;下层有大型长枚甬钟两组,共十二件,另有镈钟一件,其中,最大的通长一百五十多厘米,重两百多千克,这套编钟仅钟体总重量就可达两千五百六十七千克。

钟架、钟钩、钟体上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体铭文大都镀金,记叙楚惠王在执政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时,为祭奠曾侯乙铸制钟鼎彝器并送给曾国。甬钟均有一面钲间刻“曾侯乙乍(作)时(持)”标记着钟的主人。甬钟、钮钟的标音均在钟体一面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依姑洗均(C调)记写着各钟所发乐音的阶名或音名。甬钟的另一面钲间、鼓部还有成句成段的文字,论叙各钟的乐音所属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称谓对应关系。件件保存完好,闪耀着青铜光泽的钟体均保留着优美迷人的原有音响。

除少数大型甬钟的侧鼓音不甚明显之外,绝大多数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且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全套钟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其音域跨五个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以至七声音阶乐曲,中心音域内二十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凡有机会欣赏过的人,无不惊叹叫绝,赞誉它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的出现将我国音乐史某些部分的发现至少提前了四百年。

钟及钟架的装饰取自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画,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

这套编钟的击奏工具共有八件,六件小木槌当由三人各执一对,分别掌奏中层的三组钟,并兼顾上层钮钟,主奏旋律,两件长二百一十五厘米的彩绘大棒由两人分执,掌奏下层大钟,可配以和声或烘托气氛。

这套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堪称我国古代编钟之最,并以其数量之多、铸造之精、保存之好、音律之全、音域之广、音色之美、乐律铭文之珍贵,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

相伴而出的古老乐器

与曾侯乙编钟相伴而出的一套编磬也是古编磬中的杰出代表,青铜镏金的磬架呈单面变层结构,一对集龙首、鹤颈、鸟身、鳖足为一体的怪兽铜立柱咬合着两根铜杆,杆底等距焊铸铜环,以挂磬钩,三十二石磬次序悬挂,与之相映成趣。据研究,全架编磬原有四十一块,每磬发一音,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个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独具特色。磬块上有与钟铭相通的墨书和刻文,内容是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其精美的磬架、众多的磬块、明确的编悬状态、完备的配件(装磬之匣和磬槌)为迄今罕见。编磬的材质主要是石灰岩的磬块,音色清澈优美,比当今的木琴更有余韵,比钟声更加透明。编磬展示了三个八度的音乐风貌,丰富的半音显示出旋宫转调的功能,与编钟合奏真可谓是金石齐鸣,悦耳动听,更为惊叹的是,其中的最高音竟与钢琴的最上一键相同。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设计制造定音乐器的成就,扩大了人们对古代宫廷乐队音域范围的视野。

同墓出土的古乐器还有建鼓,这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同类实物,琴(十弦琴、五弦琴)、排箫、篪都是首次发现的几种早已失传的乐器。其中排箫是由十三根竹质箫管编排而成,因长短有序的箫管而形若鸟之单翼,世界上有不少民族都使用这种乐器。出土的两件古箫在未脱水的情况下,其中一件有七八个箫管能够吹奏出乐音,音阶结构已超出五声。

篪是一种竹质横吹管乐器,以前人们仅知文献中有所记载,却难以详其形制。该墓出土的两件篪均以一节竹管制成,两端管口封闭,管身开有吹孔、出音孔和五个指孔,通体以黑漆为底,以朱、黄色绕管线描绘三角雷纹和变形菱纹。用其复制品,可吹奏出超出五声的音阶结构。

笙是由古沿用至今的一种管乐器,曾侯乙笙分十二、十四、十八簧三种,均为匏斗、芦竹笙管、芦竹簧片制成。笙簧因音频高低而大小不一,框与舌间的缝隙细如发丝,做工十分精细。仿制中,知其声音细小,但古朴、典雅、细腻的音质依旧迷人。

因弦腐而失音的琴瑟均保存着完好的躯体,仿制中,可品味出其原有的浓郁韵味。

曾侯乙墓出土的这批编钟、编磬、建鼓、瑟、琴、笙、排箫、篪等八种乐器共一百二十五件,还有与部分乐器配用的击奏工具十二件,各种构件、附件一千七百一十四件,可分打击、吹奏、弹拨三大类。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保存之完好为我国考古史上所罕见,也是世界音乐考古的空前发现。

由这批古乐器直接和间接保留着的乐音中,从它们所携带的具有经典价值的钟磬乐律铭文里,我们不难得知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音乐所具有的水平。

锦上添花的二号墓

无独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二号墓又发掘出一套编钟。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乙编钟为同一体系,音色、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其中八件大钟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完全一致。曾侯乙编钟钟体的大小衔接处有一明显空缺,这一空缺正好由二号墓出土的八件大钟填补。从编钟的音高分析,二号墓出土的二十八件小甬钟与八件大甬钟有别而自成一体,恰好填补了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并使曾侯乙编钟的音域从五个八度扩展到六个多八度。因此,二号墓编钟被称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两套乐钟(镈钟除外)合计一百件,百件编钟可分可合,是一个完整且宏伟的编钟系列。

波澜壮阔的编钟文化

编钟文化自1978年夏擂鼓墩曾侯乙墓文物出土以来,围绕编钟的研究、复制、展演以及编钟的相关产品,先后多次在华夏大地掀起热潮,由此而产生这个特殊历史产物的文化氛围。

随着曾侯乙编钟的面世,国内外为之震惊,多年来,它一直是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研究编钟的著述不断问世,据初步统计已达到一千万字。武汉音乐学院前院长童忠良教授在美国讲学时评价说:“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炎黄文化、音乐文化的最高成果。”

集中外研究之大成,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有多项是中国乃至世界之最。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贺绿汀说:“过去有些中外学者曾断言中国战国时期尚无七声音阶,中国音乐的十二律是从希腊传入的,曾侯乙编钟的出现使这些说法不攻自破。”

编钟出土后,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五个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

经与考古专家们分析论证后,大家决定奏响它。1978年建军节,历史上第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兵师某部礼堂举行,沉寂两千四百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湖北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创作曲目《楚商》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曾侯乙编钟再一次被敲响,演奏著名音乐人谭盾创作的大型交响乐《天·地·人》。

主要景点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以炎帝神农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炎黄子孙寻根谒祖为核心,以体验炎帝神农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贸易文化、原始艺术文化等为根本。据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随州烈山(厉山镇),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农历4月26日是炎帝神农的诞辰日,每年都有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问祖,随州厉山因此成为祭祀拜谒的圣地。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中北部,横卧江汉,蜿蜒荆襄,气势磅礴,风光秀丽,以峰峻、林幽、洞奇、湖美、泉醇而著称。景区壮丽的山岳风光、苍茫的原始森林、神奇的千年古银杏、幽静的千年古刹、九洞十八泉的奇特地质、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土特产品、浓郁的人文风情与动人的传说交相辉映,融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于一体。

千年银杏谷:随州洛阳镇古银杏群落居世界古银杏群落之首,以古银杏群落为标志天人合一的田园风光天下无双,也是洛阳镇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洛阳镇现有定植银杏树五百多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有一万七千多株,千年以上的有三百多株。

随州市新博物馆:位于随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侧风景宜人的厥水河畔,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邻。馆藏文物十分丰富,堪称一座内涵丰富的文物宝库,尤其是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内涵丰富、时代跨度大,而且铸造精美,在全国屈指可数,被誉为“青铜器王国”。在这里,你可以观赏闻名世界的编钟和演员的翩翩舞姿,听编钟浑厚的钟声,还可以亲手敲击编钟。

徐家河旅游度假区:景区以繁茂丰富的森林资源、浩渺无际的碧绿湖水、众多奇特的岛屿港湾、争鸣斗艳的珍禽异兽、婀娜多姿的花卉植物、源遠流长的历史遗产、浓郁丰厚的民俗风情而著称,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生态环境、森林保健功能于一体,具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科研等多功能的生态型旅游度假区。

猜你喜欢
编钟
编钟之音远古来
曾侯乙编钟:两千年前的乐队首席
编钟
曾侯乙编钟
古代编钟的故事
古代编钟的故事
古代编钟的故事
曾侯乙编钟
千古绝唱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