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昭昭,万物萧条

2017-04-06 18:16杨时旸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情欲神父暴力

杨时旸

这个故事中的孤寂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种只能意会,

难以言传的原由,它不是西方那种纯粹的情感困惑、厭倦和疏离,

也不完全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性困境中的无处可逃的孤寂

四场可望不可即的爱情,四位情欲萌动的女人,一个大时代变动的前夜,人们向未来求救般的张望,最终仍然被封冻在过去残留的冰冷之中。这是波兰与瑞典合拍的电影《爱情合众国》中的故事。它遍布着真实又细密的生活场景,人们工作、聊天、吃饭、睡觉、做爱、洗澡、醉酒、发呆……但这一切形成了一道抽象的心理景观——柏林墙已经倒塌,人们看到了“历史的终结”,也看到了未来应该奔赴的方向,但有些庞然大物仍然存在。此时的波兰,世俗生活已经慢慢解冻,但逐渐发现,有些凝滞的冰封终究挣脱不破。

故事是从一张饭桌上开始的。几位朋友聚餐,人们亲昵地聊天,有人还拿出了一条最新款式的牛仔裤,“从西德买回来的。”女人这样炫耀地说道。实体的墙壁已经倒塌,头脑中的隔绝仍然存在,漫无目的的闲聊映射出了20世纪最重大的时代转型。几个人的生活就被笼罩在这个大时代之下。

一个曾经的选美小姐,如今以在健身房教授健美操为生,与去往西德的恋人数年未见,如今一心希望自己能够再度成名;一位陷入逼仄生活的家庭主妇,与丈夫貌合神离,却意外爱上了神父;一位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学校文学课的女老师,在暮年遭遇提前退休,她一直默默深爱着邻居那位年轻的女孩,但从来不敢表白;一位干练的校长,和一位已婚的医生有着数年的地下恋情,她努力维系着一切,等到对方久病的妻子故去,最终却换来了决绝的分手。她们被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彼此之间是同事、邻居,只能看到彼此的某一个生活侧面,却完全不知彼此正困于与自己相似的孤独。生活有时就是如此,我们处于自己的视角,看待他人的时候,无法参透,而自己对于旁人来说也几乎形同隔绝。但如果我们能从空中俯视一切,就会发现那些曼妙的、近乎神秘得不可言说的命运线索。

《爱情合众国》的优异之处在于紧绷的隐忍和极度的克制,那些近乎凛冽的冷光,惨白泛着一点青绿,室外光秃的树枝和颓败岑寂的住宅楼,一切铁幕时代残存的景象都成了这些女人荒凉的心理景观的镜像。生活里其实照样是人头攒动,照样是烟火十足,但故事一旦进入这四个人的视角被叙述,就会发现那些孤寂像冰水一样从各个缝隙渗透而出,无可阻挡。这个电影中时常窜出一段裸露的肉身戏码,但那些裸体却毫无情欲的表征,冷得犹如尸身。这些人们情欲昭昭,她们所处的世界却万物萧条。

那个提前离职的教师,在课堂上念诵着爱情的诗句,而转头进入现实,她只能努力窥探着邻居女孩的生活,假扮摔倒,让对方照顾自己时才能有一点点接触;而那个曾经的选美明星,一心盼望着能让一位著名摄影师为自己拍下一张定妆照,但最终,她不过成了那个男人玩弄的对象;女校长放弃了一直以来硬撑的尊严,去往情人的办公室,甚至给他女儿的书包里塞进照片,只为了刺激他能回心转意,只换得了他对自己暴力相向;家庭主妇看见神父来家中祈祷,喷洒了香水,整理了妆容,对方对此视而不见,她去往教堂,远远地听他念诵经文,她和他的距离,比她和神明还要遥远……

这个故事中的孤寂是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原由。它不是西方那种纯粹的情感困惑、厌倦和疏离,不是那种中产阶级夫妻间的貌合神离,而且它也不完全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性困境中的无处可逃的孤寂。其实这就是后铁幕时代的综合征,人们的身上有一种被外力暴力篡改过的痕迹,一种自己都不知来由的麻木,如今开始在新环境中努力还魂。但被冷酷和暴力熨烫过的灵魂,有一部分永久地损坏了,而他们所处的这个环境,有些东西也被永久地损坏了。

这些女人与她们所爱之人之间被某些东西隔绝和屏蔽,她们终日游荡在世上,求索然后失落,像孤魂野鬼,像行尸走肉。女教师家里养着的随意飞舞的鸟,模特赖以麻醉自己的酒,女校长维系自己尊严的风衣,主妇在面对神父时喷洒的香水,她们依靠这些安慰自己、麻痹自己,也困住了自己。这不是四个人的私密叙事,这只是几个绝妙的小切口,让人们得以见证整个时代的笨重转轨和人心之中的吱呀作响。

猜你喜欢
情欲神父暴力
反性别暴力
“弑他”与“自戕”
摔跟头
不会说谎的神父
暴力的班长
以《情欲不羁路》为例分析公路电影
掌握情欲催化剂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
神父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