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聋生心理健康的几点教育

2017-04-07 12:28于桂兰
东方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于桂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在宁夏,普通学校早已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宁夏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也在高年级开设了健康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对于刚刚步入学校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更不能忽视也不应忽视。这方面还没有完整、系统的经验和正规的课本教材,只能靠班主任在实践中去摸索、总结。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万丈高楼平地起。刚步入学校的低年级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一言一行,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矫正的任务就非常繁重,责任非常重大。聋生自幼失聪,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再加上进校后大多是寄宿制,学生仍然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对于“社会”,他们脑海中基本是一片空白。由于生理残疾导致心理缺陷,我行我素,毫无理智。这就要求我们做低年级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静下心来,花费更多的心血,既教书,更育人,是使这些残疾学生逐步成为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合群、宽容心理健康的青少年。

我是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的老教师,特别是担任聋生班主任倾注了无尽的心血,我深深体会到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主要是道德品质教育。在聋生心中是没有基本道德标准的。因而无论是道德认识还是行为习惯以及情感的宣泄,大都是随心所欲,心理缺陷导致认识误区,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荣与耻这三个方面谈起。

1.听力障碍导致认识缺陷

道德认识是指客观世界的是非、善恶、美丑和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的认识和评价。我校聋生大部分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从小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启蒙教育”。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直观”上、“表象”上,分辨不出是非,真假、好坏、对错。例如偷拿别人的钱财和东西,是初进学校的聋生相当普遍的毛病,而形成这种坏习惯的原因却很简单:他们从小常常看到父母从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家借东西,借钱财,互相送礼等等,但他们看到的只是“拿”,根本不懂“借”、“还”、“送”、“给”的含义,压根就没有“偷东西”的概念。再者,初进校的聋生大都不讲卫生,他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还有个别学生答小编不知避人,而这些不良行为并非故意,而是他们根本不懂。

聋生另一个较普遍的心理缺陷是自私、任性。由于他们从小失聪,与外人的沟通很少,而父母、家人对他们的态度大都是“让”着,久而久之便使他们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给予的照顾、谦让、赠与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比如有的学生回家时没有车费,老师替他们垫上,他们回到家就不懂得要给家长讲,家长也就不知道给老师还钱,在他们看来花谁的钱都是应该的。

凡此种种,表明刚入校的聋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缺陷问题。由于他们没有听力,不会说话,还没学会手语,其教育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这样的聋生,我只能采取“直观”和“说教”相结合的方法。比如为了让学生懂得“偷东西可耻”,我就编小品、哑剧,或让他们自己表演,或请高年级学生表演给他们看,看完后引导他们讨论,加深认识。让高年级的好学生带着他们做好人好事,“管”他们,“教”他们,造成一种“大帮小”“先进带后进”的氛围。老师更要言传身教,在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下,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与指导,聋生们懂了一些是非、荣辱,改善和克服了一些由心理缺陷导致错误认识、错误行为。然而有些由严重心理缺陷导致的错误认识的学生,则要通过几年的反复教育才能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长远的目标,不断引导。在我带过的学生中,低年级时的双差生,到中年级则有了明显变化,到了高年级成为优等生的比比皆是。这些事实充分说明,聋生刚进校时,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大,经过教师对他们开展不间断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能够使之树立起明确的道德概念,逐步具备规范个人行为能力的。

2.道德认识缺陷导致道德行为错误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动机上所采取的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道德信念付诸实践的具体表现。

打架、斗殴、一争高下等等,在聋校低年级学生中是经常发生的事。记得我带的班里有一名男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经常打架,只要他认为某个学生对他稍不礼貌,他就拳打脚踢。据他父母讲,小时候在农村这孩子经常受到正常孩子的欺负、凌辱,开始他怯懦,不敢反抗。父母看不过,曾鼓励他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保护自己。于是他压抑已久的怒气开始爆发,一发不可收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性情暴躁、易怒、多疑。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缺陷导致认识缺陷,由此发展到行为错误的例子。对于这个学生,当我了解了他的过去后,就主动地接近他,关心他,正面引导他。我认为如果教育的方法不得当,则会使他本已扭曲的性格遭到更大的创伤,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和再教育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于是在上班会课时,经常表扬那些不打架或发生矛盾找老师处理的学生,告诉那位爱打架的学生,如果和同学发生矛盾,绝不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同时我带领他们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知识性的活动,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相互之间增进友谊,加深了解。这样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当我带的这个班级升到六年级时,那个爱打架、调皮捣蛋的学生已改点了许多坏毛病,而且由于他聰明活泼,参加学校的文艺、体育比赛时常常能拿到名次,这为他在班内同学中提高威信打下了基础。升入初中后,这个学生一下子变得不打架了,而且还经常做好事,善于帮助别人,学习也进步了,还加入了共青团,被选为学生会的成员。

3.道德情感与情欲表达

道德情感指的事根据道德标准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到了高年级,聋生道德情感缺陷最突出的是青春期的一些行为表现。因此对高年级聋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和正常人一样,进入青春期的聋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剧烈变化,遇事急躁,做事鲁莽,情感的控制和情绪的调整能力都比较差,对性的要求已产生等等。和正常人不一样的事,由于他们听力障碍,接受的是直观信息,凭直观、直感行事,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随心所欲。当他们看到公园里或电视上男女搂抱接吻之后,他们感到也“很好奇”,就会学着做,寻找对象模仿体验。而女同学一般不懂如何自我保护、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行为,双方心目中都不会触及“责任”、“爱情”,他们只是“好奇”而已,道德二字在他们脑海中是空白的。尤其是少数智商较低的大男大女,他们智商虽低但生理发育正常,但是不懂廉耻,肆意忌惮。总之,对聋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难度又是非常大的。

聋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大难题是学生年龄差距大,有的学生上一年级时就已经十二、三岁了,一个班的学生大小参差不齐,到了中年级行为方面的问题就凸显出来,然而班主任往往只重视行为方面的问题,忽视了情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对及时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很不利的。第三个难题是聋校的寄宿制,男生女生同在一个校园中生活,管理上有难度。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难教的学科,没有捷径可循,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办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他们的不良行为,弥补他们的心理缺陷。要把他们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任重而道远。希望从事特殊教育的领导和老师们重视起来,共同努力,使聋生回归主流社会的愿望早点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新明.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推进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3(7):17-19.

《特殊教育》2014期刊《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猜你喜欢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