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

2017-04-07 20:15彭志武
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

彭志武

摘要: 创业胜任力是创业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经由创业过程展现出来的核心能力。它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个体特征,由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三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又由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受环境、教学、师资、评价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在创业胜任力各构成要素上都存在不足,导致国内大学生创业比例明显偏低及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高校应着力从校园文化、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教育评价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关键词:创业胜任力;创业素质;胜任力因素;制约因素;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1-0094-04

近几年来,高校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在校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先进典型。然而,与美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高达20%相比,目前这一数据在我國仅为0.3%[1]。国内大学生创业比例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业胜任力不足。因而,分析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制约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是当前做好高校创业教育的紧迫任务。

一、创业胜任力的内涵及维度

胜任力是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又称为胜任特征、胜任素质等。由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最先正式提出。从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说,它是个体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的总称,直接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从功用的角度来说,它是区分个体在工作中取得优异绩效与一般绩效的衡量标准。概言之,胜任力就是直接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的概念化框架,也是制定实践工作标准基础的综合体系。

胜任力概念既注重个体内部因素,也关注环境因素,从这两者的关联中综合考察创业者特征,自其被提出后引起了创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1994年,Chandler和Hanks将胜任力概念引入创业研究中,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概念,当时,他们将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2]。其实,创业过程不纯粹是创业者个体的静态活动,在更广的层面上理解,它实际上是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的动态结合的过程。正是在此意义上,创业胜任力实际上是创业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经由创业过程展现出来的,是创业者识别并捕捉商机、将创业项目付诸实践所必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总称,它被很多研究者视为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提高而增强。

创业胜任力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特征,由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三个维度构成,而每个维度又由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创业知识是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要具备的政策法规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行业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四个方面,创业者拥有这些知识储备方能应付裕如地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创业素质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独特的品质,包括创业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四个方面,它是随着创业活动的深入而不断提高和逐步完善的。创业能力是指在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创业效率的心理特征,以智力为核心,创造性和实践性均很强,是经营管理、战略决策、市场把握、人际关系能力的总称,其中,经营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战略决策能力能使创业者正确把握发展机遇,市场把握能力能使创业者识别并捕捉到市场机会,人际关系能力能促进创业者有效地管理好组织[3]。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在创业胜任力整体结构中居于不同的层面。创业知识居于最外层,既是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载体;创业能力居于中间层,是以创业知识为基础并在创业活动中形成的;创业素质处于最里层,由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经过内化而来,良好的创业素质一旦形成就能加快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和增强。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三者相互影响和融合,共同构成创业胜任力的指标和内容。

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笔者依据上述创业胜任力的结构设计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调查问卷》,在2016年5月运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南昌、长沙、武汉等三市高职院校、211/985高校、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的文史哲类、理工科类、经管类、农林类、政法类等专业的2016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400份,实际回收384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男性186人,占46.5%,女性214人,占53.5%,性别比例基本持平;学历层次方面,专科生为193人,占48.25%,本科生207人,占51.75%。调查表汇总统计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总体良好,有喜有忧,主要体现在:

1.创业知识有增长,但社会经验缺乏。调查显示,60.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行业与专业知识良好(强);5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良好(强)。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就创业知识层面而言,这些年来,高校创业教育有成效。但创业教育形式失于简单,注重开设创业概论、创业管理学等必修课或选修课,过分强调课堂讲授,而且授课教师自身缺少创业经历,只能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囿于课堂的局限,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创业胜任力的实践性本质,也与实际创业者成功因素大相径庭。

2.创业素质明显改善,但团队意识相对薄弱。伴随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有所改善,调查发现,63.4%的大学生自信心强,85.67%的大学生创业有胆识;63.36%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强;79.61%的大学生自控力强。相对而言,52.31%的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弱,也就是说有过半大学生在此方面的素质明显不足。

3.创业能力偏低,社会适应能力尤其不足。调查显示,60.61%的大学生计划组织能力弱,73%的大学生决策能力弱;51.24%的大学生市场洞察力弱;65.84%的大学生社交能力弱。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创业能力偏低在创业的各能力要素中都有相应表现。究其原因,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鲜有从事贴近市场的前沿工作,社会交际面不广,人脉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不熟悉职场中的“游戏规则”。总体来看,大学生创业者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和专业优势,且年轻、有活力,但他们创业能力偏低,常常使他们陷入创业困境[4]。

三、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制约因素

为分析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制约因素,笔者选择了16位专家,他们主要研究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发展现状及问题都非常熟悉,运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咨询的方式向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前后共进行了三轮专家意见征询的问卷调查。

首先,向专家们阐明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在第一轮问卷中要求专家背靠背地列出制约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因素。经汇总,大家共列出9点制约因素,调查小组进一步邀请部分专家座谈、讨论,在此基础上,梳理归并为4个影响因素。然后,我们设计了专家咨询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之下设置了最重要、比较重要、重要、比较不重要、不重要等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让各咨询专家进行独立评价。

接着,开展两轮专家意见征询。在第二轮专家征询统计结果出来后,把评分统计结果及补充资料返回给各位专家,让所有专家在新的基础上对各因素重新进行评价,每位专家可以坚持原来的打分,也可以更改打分。

三轮专家意见征集全部结束后,使用SPSS软件对统计结果汇总整理,然后用Kendall和谐系数检验第二轮和第三轮专家评分的一致性。具体方法是观察P值,并比较X2检验结果与临界值,从中检验各专家给出的意见是否基于相同的评判标准。当发现专家意见趋于基本一致后,调查结束。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调查组采用Kendall和谐系数(Kendall Wa)检验专家评分结果,据此判断专家们的评价标准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专家意见协调一致的有效性。统计结果显示,第二轮和第三轮征询的Kendall Wa协同系数分别为0.423和0.578,两轮协调系数X2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专家评价意见协调性较好,评价结论可信度较高。

对全部4个制约因素专家评分的均值都超过了3.0,表明专家对各个制约因素的重要程度均予以了认可。4个制约因素按照重要程度的排序依次为:评价、环境、师资、教学。其中专家评价的变异系数最小的制约因素是评价,说明专家对这一因素评价的协调一致性相对最高,专家评价的变异系数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环境,说明专家对这一因素评价的协调一致性相对最低,但总体上仍趋向于认定其重要。以上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制约因素的专家德尔菲法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构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现实路径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四、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现实路径

创业胜任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水平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创业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自信心[5]。高校创业氛围建设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其一,重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基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发展需求,重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由该机构统筹全校创业教育资源,负责协调与团委、就业机构等部门的联系,一起履行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职责。其二,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或创业者俱乐部。鼓励有开拓精神、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积极参加这些社团组织,并组织开展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和模拟创业等活动。其三,开展创业教育课外活动。团委、学工处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优秀企业,也可以在高校开设创业论坛,邀请成功创业人士、政府高官、企业高管和创业研究专家到论坛进行宣讲,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和感受。其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学工处可定期开展优秀创业校友校园行活动,宣传部可利用宣传栏推介创业典型先进事迹,还可以介绍政策,以增强创业的自觉性。

2.健全创业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离不开完整的创业教学体系。首先,优化知识结构。创业胜任力需要理论积淀,无论什么专业,大学生都要修习好通识课程,尤其是经济、管理、金融、会计学等课程,因为它们能为任何一种创业路径的选择提供最基本的技能和思路。同时,要重视计算机类和外语类等工具类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有助于大学生为今后进行国际创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其次,改革教学方法。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不能依靠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加强参与式、体验式教学,突出教学双边的互动性。再次,完善创业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

3.建设创业师资队伍

培养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教师是关键。创业胜任力具有多维度、实践性等特点,对师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具有创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创业经历。但是,我国不少高校创业教育教师主要是“学院派”教师,他们绝大部分缺乏创业经验,难以胜任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因此,高校急需建立一支既有教师资格也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要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提升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创业能力,允许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从而丰富创业经验,为他们今后从事创业教育充实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聘请成功创业人士、企业高管、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高校的兼职教授,因为他们创业经验丰富,能给大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创业指导,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比如,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有2个老师(正式的教授和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一起上,而《创业机会识别》和《技术创业》由3个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师共同开设,值得我们借鉴[6]。

4.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许多与创业有关的能力和素质在课堂上教不出来,必须经过实践的历练。这就要求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搭建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高校除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活动,还可以动员社员资源设立创业基金,为优秀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走出去,与企业、科技园区、社会公共组织、各级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携手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提倡大学生在节假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使他们获得创业体验,增强创业技能。

5.改革创业胜任力评价方法

就本质上而言,创业胜任力评价是对创业胜任力培养效果的信息反馈和调整纠偏机制,是创业胜任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本来就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实际上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创业胜任力评价方法。创业胜任力评价的滞后局面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亟需改善。首先,应改革传统的那种过分强调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实现创业教育考核方式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其次,坚持过程评价及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原则[7],以便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独特见解,允许多种答案并存,保持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学习主动性,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参考文献

[1] 吳晶.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是0.3%美国约为20%[N].中国青年报,2010-03-22(03).

[2] 蒲清平,吕鹏.基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5):49.

[3] 李淑娟.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53.

[4] 张晓东,王杜春.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关键制约因素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0):53.

[5] 刘卓聪,朱永跃.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7):67.

[6] 熊晓亮.美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其启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20.

[7] 谢传会.普通高校经管类人才“二位一体式”培养模式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6):140.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浅析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