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体系规划探讨

2017-04-09 05:47李鉴儒陈真钰
山西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北流市镇村城镇

李鉴儒 陈真钰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体系规划探讨

李鉴儒 陈真钰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0)

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与内涵,介绍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体系规划发展的思路,并结合北流市镇村体系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提出了镇村体系的发展策略,有助于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镇村体系,发展背景,规划思路

1 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与内涵

1.1 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化也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起点较低,但是发展速度却是极为可观的。根据相关数据表明,1978年,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仅为1.7亿人,城镇化率为17.9%。但是截止到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已经高达7.3亿人,城镇化率也增加到53.7%,每年平均以1.02%的速率提升。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国的城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传统粗放模式导致产业升级、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升级和激化,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城市,轻镇村”,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不适用我国当前国情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更加公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

1.2 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将民生、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质量作为内涵,将平等幸福、绿色健康、节约作为目标,以实现区域统一协调发展,产业与低碳有效结合,生态文明集约高效,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重要任务[2]。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本质内涵。发展不能牺牲资源、环境和生态,要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总而言之,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前者更加注重量的变化,后者则是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要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更好的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更加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以实现城镇发展和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始终贯彻其中,使新型城镇化能够兼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体系规划的发展思路

2.1 坚持以人为本,规划过程重视群众的参与

越是下位规划越是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镇村一级规划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1]。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由于镇村体系规划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联系,在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的转变和需求的提升,并对城镇和村庄的总体发展方向提出战略性的要求。在大量前期调查、走访工作的基础上,规划将政府要求、投资需求与农民意愿相结合,充分尊重镇村居民的参与性,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

2.2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如何对待城与乡的关系。传统城镇化模式下,城市在城乡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广大农村地区在居民收入、教育、医疗、卫生、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城镇的差距愈来愈大,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统筹城乡居民利益,更加注重农村、农民的利益诉求,共同分享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成果,通过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和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

2.3 坚持突出特色、精准分类指导、实现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平等的城镇化和特色的城镇化,在均衡、绿色、高效、协调发展原则下,镇村体系规划应针对各个镇村在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设施建设方面的特点和不同,强化分类指导建设,明确各镇村的主导发展职能,建立市镇、镇村之间合理的职能分工与联系,优化市镇内部产业结构,并加强对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但发展较慢的镇村进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建立起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以特色中小城镇和农村培育工程为抓手,强调镇村与周边地区空间的协调统筹的多中心体系空间结构。

2.4 坚持产城一体,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新型城镇化要求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产业升级与城镇转型协同、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融合,完善城镇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宜业宜居水平。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和产业化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条件,如果缺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就如无源之水,失去了有力的支撑,就会导致产业空心化以及就业不足等现象的出现,从而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理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将城市作为载体,使产业空间和产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使城市建设和服务配套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城市人口和产业能够协调统一,最终实现不断持续向上的发展模式。

2.5 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由开发转向保护

新型城镇化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全过程有效结合。镇村体系规划应强调规划保护镇村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延续乡村不同于城市的特征。如在旅游开发模式选择上,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仅要经济可行,而且还要环境可行,通过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旅游业的有序协调发展,避免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在镇村污水与垃圾的处理和建设方式选择上,既要考虑当前的经济承受能力,又要注意今后城镇的建设标准,采用近期和远期实施方案规划,使得生态环境建设落到实处。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流市镇村体系规划探索

3.1 北流市镇村体系发展现状与特点

1)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南北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北流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目前已接近广西的城镇化水平,但镇域南北空间发展不平衡。北部有以北流市主城区为中心的东西向发展轴,并带动和辐射周边城镇的发展,共同形成强大的经济发展圈,使整个市域的北部城镇快速发展,相对而言南部城镇发展较弱,经济、人口规模、产业和相关设施建设跟不上,造成南北差距较大,不利于城乡统筹的发展。

2)经济的规模与效率不尽人意,污染严重。北流市主要发展以水泥、陶瓷为主的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并以中小企业为主,环保设备落后、观念低下,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严重污染;从各乡镇农产品整体来看,其规模较小、程度比较低、并且生产集中度有待加强;市场、产品、原料基地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各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缺乏合理的规划。

3)市域交通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道路交通方面,三级路没有完全与市域内的所有乡镇连接,进入部分乡镇交通不便。管养路段原路基础等级低,路况较差,需逐年维修。在市政设施方面,市域中心北部的工业向北部乡镇迁移,城区部分工业向西南方向迁移,现状供电供水设施已不能满足工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4)缺乏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北流市的旅游资源种类虽然较多,但是景区景点现状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少、档次不高、游客接待量少的情况。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并且没有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不能给游客以鲜明的旅游形象。

3.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流市镇村体系规划的特色与创新

1)规划编制机制创新。

规划全过程重视公众广泛参与。在调研的过程中,从资料的收集,表格的制定和反馈到镇上填写,以及到每个村上广泛地征求村民的意见,使得规划更有实际操作性,能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体现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思路。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通过互联网、报刊、电话、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征集社会各界和市场主体对规划文件的意见。

2)规划思路及策略创新。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思路。积极实施“玉州—北流—福绵”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近期完成甘村、凉水井土地综合试点项目建设,并对城乡一体化增加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断加强推广力度,使中心城镇建设更加完善,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使北流市的资本、人口和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促进城乡之间更加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六个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协调;把握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交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工业化为依托,加快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增强城镇实力,从而带动整个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社会经济发展创新。

相对均衡发展模式和重点发展相结合。在规划中实行重点发展与相对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强化市域中心和中心镇的经济辐射作用基础上,适当协调发展周边的村镇,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北流市主城区位于整个市域的北部,沿着国道G324与周边地区形成经济发展主轴,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因远离北流城区而发展较缓慢,应当选取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作为增长极核,并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改善乡村建设的硬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引导城市“南北展开、重心偏移”,从而破解长期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4)产城联动共建创新。

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拓展相结合。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利于加强产业与城镇之间的互促,推动地方快速发展。规划立足于北流区域资源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协调,构筑整体空间发展框架,进行整体统筹布局。一是强化和完善产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园区与城镇的布局。北流市工业园区靠近北流市域北部的城镇群,周边衔接民乐镇、民安镇和西埌镇,园区既可充分利用镇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又能促进和推动城镇的经济建设,为其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二是加强北流城区与工业园区的联系,通过将城区部分功能进行“有机疏散”,安排布局于产业园区内部,引导产业园区向城市特色功能区合理嬗变。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从而实现产城融合,区城同建的战略指导思想。

5)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创新。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适当发展旅游业。要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保护,对于北流市具有国家性、唯一性和公共性的资源进行严格保护,走城镇集约文明发展道路。在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适当发展旅游业新理念的同时,要更加注意历史文化名城、湿地、山体、城市空间等方面的控制和保护,使北流市建设用地蔓延和农田侵占现象得到有效制止,促进北流历史文化脉搏得以延续光大。适当地利用历史和自然遗产来发展旅游业,既能增强北流的知名度,又能促进北流市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新型城镇化强调“民生”和“质量”的发展,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次北流市市域镇村体系规划立足镇村的资源特色、发展条件和发展诉求,强化发展核心、重点培养建设有基础、有潜力的特色小城镇,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镇村的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人文和谐发展。

[1] 陈大鹏.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小城镇规划建设[J].城市规划,2000(5):44-48.

[2] 单卓然.“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36.

[3] 唐 踔.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意义、问题、举措[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6):12-16.

[4] 金 培.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N].中国经营报,2013-03-01.

[5]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

On planning for town-village system under new urbanization

Li Jianru Chen Zhenyu

(HualanDesign(Group)Co.,Ltd,Nanning530000,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s for the planning for the town-village planning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system by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and features of the town-village system in Beiliu City, so a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new urbanization, town-village syste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planning ideas

1009-6825(2017)05-0023-03

2016-12-08

李鉴儒(1987- ),男,助理城市规划师; 陈真钰(1987- ),女,助理城市规划师

TU982.29

A

猜你喜欢
北流市镇村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基于GIS的广西北流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文化边城镇远
北流市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
谈谈北流市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经验做法
北流市奶牛养殖业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对策建议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