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实现“水—城”协调的历史经验

2017-04-09 05:47
山西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南京城玄武湖秦淮河

张 培 风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千年古都实现“水—城”协调的历史经验

张 培 风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通过考察两千多年来古都南京的“水—城”互动关系,揭示了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南京实现“水—城”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了南京城建史上“水—城”争地的历史教训,指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应当遵循我国古代“天材地利”的城建理念,实现“水—城”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水城关系,天材地利,协调发展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水”与“城”是一对重要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气候变暖导致的异常天气现象的影响,解决城市水体良性循环、保持水生态平衡日益紧迫。古都南京的城区与城市水系紧密相依,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历经千载繁华不断、文脉悠长,为现代城市实现“水—城”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 古都城建概况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始建越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城建史。自三国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历经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先后有六个朝代定都于此。五代十国的南唐亦定都江宁城。明洪武定都南京后把南京城建推向了顶峰。

南京古都地处长江、玄武湖、秦淮河、钟山之间,自古有“虎踞龙盘”之称。长江、秦淮河和玄武湖是南京城市水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秦淮河和玄武湖构成了古都内河内湖水系的主体,在城市蓄水、排水、汲水、航运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美。水系深刻影响古都城区格局。南京城市的中轴线北起玄武湖,南穿秦淮河湾处的朱雀航,顺长江延伸,基本呈现略偏西南的南北走向。六朝时期城建范围始终局限在秦淮河北岸。南唐时城市大大南移,跨越秦淮河,使之成为城市的内河。明洪武时为建皇宫,填燕巢湖和青溪,避开了南唐古城,使城市中轴线东移,大致与青溪古道一致。

2 实现“水—城”和谐的宝贵经验

中国古代秉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讲究“天材地利”。“天材地利”之说来自《管子》:“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意思是在城市建设中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顺应山川形势,特别是要处理好“水—城”关系,既要保持水的充足供应,也要预防旱涝灾害。

古城南京的建设是遵循“天材地利”的典范。南京城自东吴开始建都,当时称建业。东晋时改名建康,后来的宋齐梁陈沿用建康的名字。六朝时期,古城建康利用“龙盘虎踞”的山川形势开展都城建设,城市北部起点左为玄武湖,右为紫金山。御道从宫城引出,是城市中轴线,从北向南顺长江延伸,略偏西南。中轴线一直往南延伸至秦淮河,在河湾处的朱雀桥穿河而过,直指牛首山天阙。这样的城市布局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营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景色。特别是城市中轴线与秦淮河湾大致垂直相交,不仅在景观上取得了最佳效果,也便于架桥或浮渡,沟通了城市水路和旱路运输。

六朝古都建康的布局实现了“水—城”协调,尽得河湖之利,少受其害。北部玄武湖蓄北山之水,免除了宫城水患之虞,还为宫城提供了充足的饮用水和景观用水。六朝时长期重视玄武湖的治理,东吴孙权为泄湖水和屏障城市东部而开凿青溪,又开城北渠,引玄武湖水入宫内。东晋时在湖南岸筑长堤以雍北山之水。南朝宋时对玄武湖进行疏浚,把挖出来的湖泥堆成“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合称“三神山”。这几个朝代的水利建设增强了玄武湖蓄水能力,促进了水体循环,便利了水的利用。

东吴还大力“穿堑发渠”,构筑城市河网水系。因为都城坐落偏北,离秦淮河较远,所以为了开通漕运,修建了运渎,引秦淮河水入宫内的仓城,便于调运各种物资。又在宫城北边开潮沟,在宫城东边开凿青溪。三条人工河与秦淮河互联互通,既便利了都城的水路运输,也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明代定都南京,开辟了古都最为辉煌的时期。明代南京城在南唐江宁城的基础上建立。南唐建都江宁城,比六朝的建康城大大南移,把秦淮河两岸包括在都城范围内。明朝初年规划建设南京城时,为了避免大面积的拆迁,把明宫城的位置选在了城东,填平燕巢湖以建宫城,拉开了城市框架。由于这个重要改变,整个南京城不再是标准的方形,而是顺应山水形势的不规则形状。明城墙似龙腾虎跃,遇山则就山筑城,高低起伏;遇水则以水面护城,蜿蜒曲折。充分利用玄武湖和外秦淮河等水面,作为宽窄不一的护城河。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增强了城市的防御,改善了城市的运输条件。

总之,六朝和明代的南京城按照我国古代“天材地利”的城市建设思想,尊重自然,适应山川形势,比较好地处理了“水”与“城”的关系,做到了改善运输、增强防御、美化景观、保证供水、防止水患,为现代城市实现“水—城”和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3 “水—城”争地的历史教训

在南京的城建史上,也有许多“水—城”争地导致生态恶化的经验教训。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违背了“天材地利”的城市建设理念,人为强力推行围湖造田、填河造地,严重影响了南京城的水体循环;二是城市手工业的过度发展,超出了水体的承载力,导致河湖淤塞、水质恶化。

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母亲河在城市水体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六朝时,建康的城建范围局限在秦淮河以北,城市对秦淮河的通航排洪等功能影响不大。南唐时的江宁城向南发展,跨越秦淮河,河两岸建筑增多,河道变窄,又受城墙阻隔,雨季河水泛滥,冬季河水干浅。秦淮河的水体循环功能严重消弱,通航功能基本丧失。

北宋年间,江宁知府忽视玄武湖对城市水体的重要调蓄作用,推行将玄武湖废湖为田。这成为南京城建史上的重大失误。结果使北郊诸山以南径流失去了出路,江宁府北部地区排水用水问题日趋严重,水患不断,城市运行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元大德年间,为解决废湖为田所导致的严重水患问题,开浚玄武湖河道,以恢复玄武湖。但是恢复后的湖面已经比北宋之前大为缩小。

明清时期南京内河水环境不断恶化,秦淮河河道淤塞与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其中气候及地理因素不容忽视,但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超出了水系的承载力才是主要原因。明正德之后,南京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至清代中叶已经达到100万之巨。城南地区所在的秦淮河两岸是城市的主要建置区,两岸房屋鳞次栉比,商贾云集。但是城市设施十分落后,主要依靠河流汲水和排水,直到1941年才有了粪便管理所,居民随意向河渠倾倒污水粪便现象触目惊心。明清两代南京纺织业发展也达到了鼎盛,纺织作坊主要分布于内河两岸,坊主利用秦淮河水漂丝,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极大污染。而由于管理不力,作为补水的东水关和作为排水的西水关发生淤塞和破损,补水不足,排水不畅,水体难以更新,更加剧了南京内河水体污染。

4 结语

历史经验表明,水系与城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水系保护良好,就能为整个城市提供丰富的水资源,美化城市环境,提供给水、排水和航运便利。相反,水系受到污染,遭到破坏,整个城市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美丽的城市形象和历史文化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按照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水—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做到护水、养水、美水,维持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首先,保证充足的城市水域面积是做到人地和谐的关键。只有在保证一定的流域面积的前提下,才能维持正常的水系生态平衡。在进行现代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察水系的承载力,了解城市水系面积的下限,避免城市建设侵占水域的现象出现。

第二,河道和湖泊需要定期进行疏浚,以保证水流的畅通。内河沉积物对冲蚀敏感,底泥容易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所以要定期清理河道,消除底泥,特别是要去除上层悬浮淤泥。如果不进行清淤,河道会逐渐变窄,湖泊会逐渐变浅,调蓄水体的能力会急剧下降,极易引发旱涝灾害。

第三,要保护河湖内部及沿岸的动植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河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护河湖水系生态、维护水生态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城市水系治理过程中,除采取工程措施外,还应加强生物调控和保护,增加适应河湖环境条件的生物种群种类和密度,提高生物对环境杂质的转化和利用效率,达到工程措施和生物防治相辅相成。

第四,完善城区排水系统,做到完全雨污分离,减少排入河湖的生产和生活污水。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开辟新的排水渠道,将污水进行处理回收再利用,或净化达标后再排入内河内湖湿地,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对河水的污染,实现水体良性循环。

[1] 盛长元.古城扬州的城河关系演变及滨水空间整治概述[J].山西建筑,2014,40(28):3-4.

[2] 杨 帆.南方地区城市滨水空间形态特色构建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 罗建昌.浅谈滨水区空间规划[J].城市建筑,2015(18):96-98.

[4] 顾建波,刘 泉.顺水筑城 理水融城 用水活城——宜兴“东方水城”建设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4):100.

[5] 周 堃.水·城——江南水系与城镇空间形态的关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6] 袁 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深度影响的模拟研究——以深圳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6):118-119.

[7] 李国华.先秦城市与水之关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2.

[8] 苏 醒.历史文化名城名胜组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金陵四十八景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4.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realization of “water-town” coordination in millennium ancient capital

Zhang Peifeng

(PublicAdministrationSchool,HohaiUniversity,Nanjing210000,China)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water-town”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ancient capital Nanjing two thousand years, this paper reveale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tow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 Nanjing since Three Kingdoms Dongwu capital-founding, summed up the history lessons of “water-town” land-fighting of Nanjing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y,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iming and place” construction concept in our ancient days, realization of “water-tow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water-town relationship, timing and pla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1009-6825(2017)05-0025-02

2016-12-10

张培风(1997- ),男,在读本科生

TU984.1

A

猜你喜欢
南京城玄武湖秦淮河
南京城市中心区生态需水量探析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夜航
水系历史变迁视角下的玄武湖生态功能退化原因探析
南京内秦淮河中段底泥的污染与再利用
南京北湖艺舫 (玄武湖店)
江苏省南京玄武湖水利风景区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南京城与秦淮河
从南京城墙砖的铭记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