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传统印染与其文化内涵

2017-04-10 20:52林军
艺海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文化内涵

林军

〔摘 要〕湖南传统印染技艺是湖南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的湖南民俗紧密结合,寄托了人们对生命和幸福的美好向往。现存的湖南传统印染主要包括蓝印花布印染、扎染、蜡染三类,湖南民间传统印染是当地居民长期的生活累积的产物,并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俗的文化及艺术的特征。

〔关键词〕民间印染 文化价值 文化内涵

湖南印染花布构图匀称、饱满,风格清新、质朴、精巧、细致,集实用性、装饰性、民俗性于一体,朴素大方,深受人民喜爱。印染花布首先是作为生活必需品而出现的,实用性是其基本属性,其次,印染纹样满足了人们祈愿与装饰的心理,在实用的基础之上,人们以吉祥纹样装饰印染花布,以祈平安吉祥、心想事成;最后,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底蕴各不相同,人们的创造力也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特色独具的民族差异性标识,使得各民族的艺术精彩纷呈。

一、湖南民间印染的民俗文化价值与生活应用

湖南传统印染技艺是湖南传统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印染花布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常出现在普通生活中,如身上穿的、头上戴的、床上盖的、日常用的等都能见其踪影。在过去,湖南印染与传统的湖南民俗是紧密结合的,麻阳县的农村妇女出嫁,一床蓝印花布被面是必不可少的嫁妆;邵阳农村办喜事,新房内布满了蓝印花布嫁妆;凤凰禾库一带,男女老少都爱戴梅花纹的扎染头帕;湘西、怀化、洞庭湖一带,至今仍旧有喜用蓝印花布的遗风[1]。

除了印染花布,湖南传统印染的应用都有较为明确的属性。花布又称“匹料”,以尺寸为计量单位,用于任意裁剪衣服、包袱、被面、床单等物,花纹按大小可分为大花、中花、小花[2]。花布纹样多采用连续纹样,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常见纹样有喜鹊登梅、凤穿牡丹、蝴蝶葡萄、梅兰竹菊等。此外,传统印染花布做的卧具、服饰、日用品等等,可谓是无处不在。

二、湖南民间印染的民族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

在多民族居住的湖南,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纹样造型或寓意也有差异,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偏远之地,除了偏爱花鸟虫鱼等自然物象,也有很多关于信仰的题材纹样,在苗族人心中万物皆有有灵的,他们喜欢把自己的信仰和爱好描绘成印染图形,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苗族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现力,也表现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湘西是少数民族的世居地区之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染织艺人传承人对于本民族十分热爱,通过将传统印染的表现题材全面继承,并深入掌握与灵活运用,在印染技艺中独特地表现苗族的风俗民情。许多民间扎染艺人的作品,不仅借鉴了许多苗族剪纸、刺绣作品题材,也创造性地表现了多种多样与苗族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

(一)吉祥纹样的文化图腾

龙纹是汉族人们最喜爱的纹样之一,在汉族,龙是传说中的神兽,它没有具体的形状,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普通的神兽图腾变异、升华成了民族文化的象征,后被视为华夏文明的祖先,也是皇权的象征,中华人民还被称为龙的传人,民间有专门祭龙的龙王节,亦有跳龙舞、耍舞龙灯、赛龙舟、游竹龙等用以祈福纳祥的民艺活动[3]。在印染花布中,龙也被当做约定成俗的吉祥纹样广泛使用并形成固定搭配,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而在苗族,龙是蝴蝶妈妈诞下的十二个蛋中所孵化出的物种之一,在苗族人的心里,龙是可以驱雨降雾,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生机长存的吉祥神兽。与象征皇权的汉龙有着很大差别,苗族人民的观念中就有“成气候者皆为龙”一说,苗龙一般被处理的比较抽象,不拘泥于形式的苗龙可说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创作题材,苗族妇女将其绘制成角龙、盘龙、飞龙等,它没有统一标准,且能同任意的动物进行组合、嫁接,如鸟龙、鱼龙、牛龙等,造型稚拙、憨态可掬,完全秉承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平等、天地寻常”的理念。传统纹样中,蝴蝶、牛角、枫树等图案可以将苗族文化体现,还有体现汉文化精髓的龙凤、牡丹、鸳鸯、莲荷等。凤鸟纹在汉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表现各不相同。在汉族民族意识中,凤和龙一样,属于人类意识中的保护神,是百鸟之首。楚人尚凤,自古有之。《宋书·符瑞志》对于凤凰的形象是这样形容的:“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它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拥有美丽的外表和吉祥的寓意,曾被比作最高贵的女性代表,用来与象征帝王的龙相配[4]。在印染纹样中,人们常以“凤凰牡丹”象征爱情和睦和吉祥富贵,“龙凤呈祥”象征夫妻恩爱、吉祥如意。而对于少数民族,比如苗族,凤鸟纹源自于他们的祖先崇拜。传说蝴蝶妈妈虽然生下十二个蛋,但是自己不会孵蛋,经过姬宇鸟十二冬的代孵,才有了人类始祖姜央和世间万物。洪水泛滥时,神鸟不仅传递信息助苗民逃生,又于洪水汹涌时奋力抢救粮种和树种,才有了今日的山林和粮食。因此渊源,鸟纹成为苗族印染中常用纹样之一。在漫长的苗汉交流过程中,凤和鸟的形象也在慢慢融合,久而久之,很多苗族艺人创作的凤鸟纹形象已与汉族的十分接近。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蜡染、扎染作品还保留着原有的鸟纹造型,土生土长的凤凰苗族扎染技艺传承人吴花花对凤鸟纹情有独钟,她扎制的凤鸟纹样式繁多,在她的作品中,既有精美华丽的汉族凤凰造型,又有稚拙可爱的苗族凤鸟造型。凤鸟纹在苗汉两族现代造型中的形象虽有些差别,但在苗族和汉族人民心里的意味却不相同,唯一肯定的是,它们都是吉祥而神圣的蝴蝶纹,在汉苗两族都十分受欢迎,且应用广泛。汉族蝴蝶是大自然中最普通、常见的动物,也是汉族人最喜爱的装饰形象之一,常用于比喻爱情美满,婚姻和睦,因其名称的谐音为“福”,又被视作福气的象征。苗族的蝴蝶纹反映的是苗族的祖先崇拜观念。传说苗族先祖之母蝴蝶妈妈是由枫树所生,在“游方”中与水泡相恋生下了人类祖先姜央以及雷公、龙、虎、蛇、牛、象等十二个蛋,因此苗族尊称蝴蝶为“蝴蝶妈妈”。在湘西苗族,蝴蝶被当做生命起源的象征性纹样。印染纹样中常使用蝴蝶纹是苗族人对祖先的感恩与崇拜之情的体现。

(二)融入生活的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给人印象是比较爱美,她们身上穿的服饰,甚至到一件小小的配饰,都经过精工制作。在扎染作品中,剪纸、刺绣、画像砖、连环画、版画等原型皆可成为其创作题材,“双凤”取材于民族传统的剪纸作品,画面中除了构图更加规整外,又在凤鸟的身体中以狗脚花代替剪纸的细节表现,以适合扎染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画面构图更加饱满,谙合了民间艺术“求全”的造型法则。

在湘西苗族,打花带就是将作为装饰的花带滚到衣袖边上,这种传统手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民间艺人经常将带有苗族民俗风情的图案运用到扎染中去,比如“扎花带”这个作品就将苗族打花带的场景描述的非常形象。画中下位置的圆凳于旁坐着一位苗族女子正专心致志地打花带,有枚铜钱在花带底边吊着垂到了桌子边上, 还有一只凤鸟翱翔在画面上部,以花样点缀其余空白部位,使画面更加饱满。而人物与凤鸟的位置构图神似于《龙凤仕女图》,此图成形于2000年多前,出土于湖南,我們不能确定这种神似是否是作者的有意还是因积淀了湖湘传统艺术的基因。另外,还有“包苗帕”、“背背篓”、“吊脚楼”、“赶集”“苗娃娃起步”等具有苗族民俗风情的画面常出现在扎染作品中。另有一些如“放风筝”、“过家家”、“耍狮子”、“牧童放牛”等。而蜡染纹样中也不乏此类题材的作品,蜡染技艺传承人熊承早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苗族风情创作,如“得哥(老太婆)织花带”、“雕花老人”、“对歌”、“会吹木叶的苗族姑娘”、“跳岩相会等”,他们的技法不同,所展示的题材和主题思想确是一致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将苗民们身着华丽苗族服饰的生活场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说明了传承人热爱印染技艺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左汉中.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印染花布[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31

[2]左汉中.湖湘传统纹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39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53

[4]赵玉燕、吴曙光.湖南民俗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8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文化内涵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