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忆最深处升起

2017-04-10 18:12于漪
新校园·阅读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文梅子水浒传

于漪

让回忆的翅膀携着我飞回少年时代,回忆一下当年学习语文的情景。年华似逝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还要搜索枯肠,但以下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普通的山水画。这幅画清早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回,可是百看不厌。有时我会对它凝视很久,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这就是入神。国文老师叫我们读书要入神,读书入了神,就会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我就给每一回前面的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梁山泊烟波浩渺,水面上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候我读《水浒传》,不觉以焦山一带风景作为梁山泊背景。我好像目睹何涛、黄安率领官军在茫茫荡荡的水泊中走投无路,就像在焦山下芦苇水港中吃了大败仗。读来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纪大起来,也曾重读过《水浒传》,当然懂得的要比小时候多,但形象却不如那时候那么逼真,不如以往入神了。今天人们告诉我,这是形象思维的作用。这方面我讲不清楚,但切实认识到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教师讲课入情入理打动学生,也能在学生心上雕镂深刻的印象,从而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记得小时候能背不少诗词,当时要背下来并不困难,虽說到今天忘记的居多数,但有的在记忆里似乎生了根,至今还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今天细思一番,才知这些都是当时深深受到感动的作品。我们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在课堂上是大声朗诵的。记得有一次教的是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读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以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多少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至今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自此爱读辛弃疾的词。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师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己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教师朗诵(当然是新式的以国语朗诵)着,进入了角色,他自己被感动了,他那深深被感动的神情凝聚在眼睛里。这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室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感动了。课后,我未花多少时间就把诗背出来。虽是几十年再未接触,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以上几句。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我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对于那两位国文老师,如今稍一回忆,就看到那充满感情的身子左右摇晃的神情和那一对深沉的眼睛。

我从小读《千家诗》,长辈只求能信口悠悠地背唱,懂不懂无所谓。如赵师秀的《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背是很容易的。问到为什么叫“黄梅雨”,大人总说“梅子黄时雨”,我也觉得懂了,不再深问。小学求学生涯十分艰苦,步行很远的路上学,天气不好,就要冒雨冲雪,特别是黄梅天,雨落得叫人心烦。有时心里问:“怎么雨落得那么多那么久?”于是又立刻自我解答:“反正梅子黄时雨!”说实在的,自己是老大不明白的。哪知国文老师讲这首诗时顺便简要地讲了梅雨的成因:梅子黄时的天气,冷暖空气在我们上空经久交锋,形成连日霖雨。比如说:“你们家里煮饭,锅盖一开,热气碰到冷气,蒸气化水,不是直往下淋么?”原来天底下还有那么大学问,我简直听入了迷。后来长大,每到黄梅时节,常会不自觉地吟诵这首诗。这样,在我的课外阅读的书籍中,除文艺作品,又加上了如自然科学名家法布尔等人写的趣味浓厚的通俗科学读物。

让我用当时国文教师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小时候读语文,学了教科书上的课文就算数了,可是老师常说:“你们光是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外认认真真有计划地读一点好书;读的时候须动脑筋想一想,深入到书里去。”话虽平常,做到却不容易。我经过多年实践,越来越觉得受用不尽。往事依依,从记忆深处升起的学习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倍觉亲切。

猜你喜欢
国文梅子水浒传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打麦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想念
头发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教育的反思
播种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