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影响研究

2017-04-10 19:15白卓让许纯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5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辅导员心理健康

白卓让+许纯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由于辅导员工作繁杂、多重角色的冲突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辅导员心理压力增大,出现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和心理失衡,从而导致职业倦怠、职业认同度降低等问题。本文旨在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并提出要从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着手,改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切实解决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职业认同;辅导员

G641

辅导员是高校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认同度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与职业认同的关系

多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其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999年,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发布的报告中称,心理健康是心理运作成功的一种展现,它能使人民产生富有成效的活动,实现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并使人民适应改变及应对不幸。综合来说,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是指辅导员对其职业价值、目标等方面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期望和评价的一致度。但是,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出现了厌职情绪、职业认同感弱化,以及工作激情缺乏、迷失发展方向等心理亚健康现象。

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拥有健康心理的辅导员才能很好地担当起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维护者,他们自身的心理特质和健康人格对大学生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同时,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关系到其自身工作的顺利发展,影响着其工作态度、工作观念和工作行为以及工作效果,最终影响着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高低。如何提升和强化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对其岗位的认可和工作成效,进而影响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对职业认同度影响状况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和工作内容的变化,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相关文献和实证调查表明,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从略好于全国常模[ 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林泽玉,张相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8.(1)]到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和某些躯体化症状[ 杨雪龙,高校青年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发生机制——基于压力-资源模型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7);王丹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4);黄阳,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干预模式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2)],随着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对职业认同度的影响也越发不容忽视。

首先,辅导员针对学生所要管理的事务量大、面宽、琐碎、要求高、责任重。教育部下发的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高等學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少有高校能够实现这一点。可以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辅导员的工作状况,这也引发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担心学生的安全稳定,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对本职工作即思想政教育无暇顾及,造成心理不良反应。同时,辅导员没有时间充电学习提高,很难达到辅导员工作的理论要求,不能较好地实现辅导员工作中的深度和高度要求,致使辅导员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清绪。尽管辅导员年轻、战斗力强,但工作负荷过重,不仅不能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反而会给辅导员职业认同度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尴尬。辅导员在大学里虽然属于教师队伍,既不是纯粹的教学人员身份,也不是纯粹的管理干部身份,在工作绩效考核时,大部分学校没有对辅导员另设工作考核制度,因此考核结果容易出现偏差,辅导员付出比较多的努力却没有被体现。同时,辅导员在学校做的都是基础性工作,不容易引起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尽管辅导员工作劳动付出多,但高校、社会乃至学生家长对辅导员的工作价值认同偏低,辅导员容易出现自我否定、缺乏归属感等负面体验,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从而变主动工作为被动工作,变积极工作为消极工作,严重影响职业认同度的提升。

最后,辅导员的发展前途迷茫。尽管教育部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作为教师,辅导员没有专业的发展方向,难以静下心来从事科研;作为行政干部,辅导员队伍基数大,职业发展前景并不通畅。所以,很多人只是将辅导员作为一个转行的跳板,而不是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但是,那些热爱辅导员工作、愿意将它作为终身奋斗事业的人,却会感到前途的迷茫,从而降低职业认同度。

三、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学校以及辅导员自身共同作用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促进辅导员群体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系统中的个体能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这些交流使个体相信归属于一个互惠的、能相互交流的社会网络。这是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社会特别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关的政策,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使他们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同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为其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梳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强化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以减少辅导员的角色冲突,真正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形成心理普查和动态追踪干预机制,帮助辅导员及时宣泄不良情绪,有效减轻其心理压力。

2.建立激励保障机制,降低辅导员心理压力

赫茨伯格的激励理论认为,对人的激励不仅包括工作成就和责任,还包括政策的制定、有效的管理、薪资水平以及人际关系等。高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解决辅导员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各方面的问题,是为辅导员减压增效、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认定和职称评审,要尽可能广泛和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因素,综合参考各种标准,重视青年辅导员对学校发展的实际贡献。二是学校或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应从提高辅导员待遇角度考虑,切实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辅导员,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帮助解决后顾之忧。三是解决辅导员出路问题。发展前景是决定辅导员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和发展规划,给辅导员提供各种施展才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3.重视心理素质培养,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

从辅导员自身的角度来看,当自己面对压力时,不能逃避,而要学会缓解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影响挫败感受的诸多因素中,人的主观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主體对目标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挫折情景的理解[ 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72]。因此,辅导员要从自身做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及时舒缓心理压力;正确地认识压力,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做好个人定位,认识自我的价值,体会工作的真正意义,增强自我认同和事业归属感。运用积极认知,改变认知对于保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学会把压力变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君玲.对高校辅导员认同感弱化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8):1

[2]刘晓萍.论教师的心理健康[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陈晶.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实证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辅导员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