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2017-04-10 06:03陈滢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苏教版数学课购物

陈滢滢

平时人们只要提到数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和枯燥、乏味等词语联系起来。因为数学除了数字还是数字,与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幽默逗趣对话似的英语课是不能比拟的。怎样才能讓数学课充满乐趣呢?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一、 有效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如:一年级上册《统计》的教学。我就创设了一个“孙悟空的超市”的情境 ,学生一听孙悟空开超市,一下子兴奋起来,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在购物、交流、对换货物、发红包……环节中把统计知识灵活地掌握了。

又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乘法》的教学。教材通过情境图,首先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几个几”:兔有3个2,鸡有4个3;再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连加进行计算:2+2+2=6,3+3+3+3=12。接着通过操作学具和观察花片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几”:3个5可以写成5+5+5=15,5个3可以写成3+3+3+3+3=15。

然后通过计算桌子上电脑的台数:2+2+2+2=8,讲述——“4个2相加,可以写成2×4=8或4×2=8”。同时结合教学乘号、乘数、积等名称和乘法算式的读法。这样的编排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强调“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每份数”“份数”“被乘数”“乘数”等过分形式化的概念以及所谓被乘数和乘数不能位置的人为障碍设置,强化了乘法的本质——同数相加。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味和享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我是先让学生回家收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课堂上展示自已在生活实际中掌握的知识,然后采取“认识人民币我能行”的活动方式来教学。小华说出了自己的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李明介绍了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使用人民币的快乐;王军呢,则拿出自己储蓄盒中人民币,捐赠给班级困难的同学,让大家分组数钱,比一比各组凑整的速度方法。最后我又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购物过程,我也参与其中,扮演营业员阿姨,和学生进行买卖物品的活动,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确购物时该如何付钱,找钱。然后再让学生与学生间也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营业员,一人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在模拟购物时,学生是那么开心,一个个俨然成了称职的营业员和礼貌的顾客,他们兴趣被完全地激发了,一个个主动地参与其中,在参与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知识的要领。

三、 课后练习,形式多样

乏味、单一的练习一定要变为多样化,只有多样与多变,学生都会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我会,变为我要会,我能会,不仅能会,还有创新的完成,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十几减几》,教材安排了一个练习,其中第11题是看图列式计算,图上画的是12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抓住了5只小鸡,问还有几只?在教学时我这一题作成情境题,既可以让学生计算,又可以编题,还有活动,学生对这节练习课很有兴趣,下课后问:“这节数学课怎么象游戏课,真有意思。” 从这节课我想到,以往我们常把练习课上成了“做题课”,其实练习课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新知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 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教学中,在认识了1元以内的人民币之后,教材安排了一个模拟购物活动,铅笔4角,小刀9角,自动铅笔7角,尺子3角,问:你想买什么,可以怎样付钱?看起来这是个生活实际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要贴近生活,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上成魅力课、趣味课、探索课、创新课、应用课,数学的课堂自然而然显得生动活跃,顺理成章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学习数学就是玩数字游戏,看谁爱动脑筋去玩,看谁会玩,看谁会巧玩,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数学课实际就是品赏生活中别样的盛宴。

猜你喜欢
苏教版数学课购物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有趣的数学课
圣诞购物季
讨厌的理由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网红”数学课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