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程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7-04-10 19:08潘愉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5期
关键词:活动教学心理健康实践

潘愉乐

摘要:《心理健康》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学科化和表面化倾向,为了走出心理健康教育低效的困境,本文从课程的性质、特点、设计与实施方面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界定,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组织中充分自主;加强互动,鼓励分享和自我探索等三个方面组织实施,让学生“学”有所获。

关键词:心理健康;活动教学;课程;实践

B844.2

《心理健康》是2009年教育部进行第三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新课程,但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在我校任教该课程的基本上都是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未曾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于课程的性质、特点、设计与实施较难把握,容易出现以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的偏差:

一是学科化倾向。由于任教《心理健康》课程的大多数是学校的德育教师,他们会很自然地借鉴其他德育课程的教法,按德育学科课程进行设计与教学。在课堂上,大多采取“传递-接受”的模式操作,教师系统地讲述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然后归纳出心理调适的若干方法与技巧;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或者在书本上勾勾画画,课后完成一定的作业,还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可是这样的“传递”,学生有真正“接受”吗?

无可否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学科性,学生需要获得一些有关“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策略”和“職业辅导”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获得知识只是前提,重要的是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成长的需要,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体验去感悟内化。可见,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点,活动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二是表面化倾向。随着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有的教师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致盎然,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现场效果十分好。可一节课下来,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有趣的游戏、兴奋的情绪以及“好玩”、“有味”的评价外,别无其它。因此,在我们陶醉于热烈的现场效果,惊讶于其新颖的课堂气氛的同时,是否该深入想一想:除了这些具有表面色彩的现场效果外,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很可能,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是一无所获的。

这就提醒了我们:氛围的营造与情绪的唤醒,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环境,真正有效持续的心理成长,还需要对“知”、“情”、“行”全方位的考虑,需要更系统的内容设计,以及更深入的活动实施。[1]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根本任务是在情绪唤起的基础上,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在活动的深刻体验中,提高认知、改善行为。

鉴于以上的思考,为了避免出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两种倾向,走出心理健康教育低效的困境,我把本课程界定为兼具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双重性质。课程设计具有学科课程的特点,如一定的逻辑结构、一定的认知要求、一定的目标方向;而这些要求又不是以接受的方式影响学生,而是转化成活动的体系、活动的结构,在活动情境中认知、体验与操作,体现了自主性、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科活动的地位,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学科课程的内容,但又不严格按学科的结构组织教学;也不是以传递知识为宗旨,而是通过学科活动的方式组织实施。[2]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学科教学,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相关训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相应的符合要求的行为。情境的创设我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轻松活泼、心胸开放的“暖身”情境。如《适应职业 应对压力》一节,先向学生展示心理学家们拿小猫做的一个趣味实验,让学生从中晓得:当我们不适应新环境时,合理、易行、有效的选择是改变自己;《学会交往 沟通你我》一节,通过让学生模拟体验一个在森林里依次丢弃动物的小测试,从中悟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尝试从他人角度去分析问题,换角度想问题的道理;《认识情绪 管理情绪》一节,通过“我演你猜”的情境体验游戏,让学生初步认识何为情绪及其类别;《了解自我 接纳自我》一节,通过“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自然进入认识自己的主题。这些小实验、小测试、小游戏、小故事等,能使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感染和熏陶,为活动的展开奠定心理氛围。

(二)与主题相关的案例情境。如《珍视亲情 学会感恩》一节中,由学生讲述《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的故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到:要懂得体贴别人,特别是体贴父母抚育儿女的艰辛;联系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门诊”或“心理个案”等形式,让学生听听同龄人的心声,进入到似曾相识的情境中去认识思考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心理,为活动的展开做铺垫,为教育活动创设心理发展的空间。

(三)涵盖知、情、行等多重意义上的问题情境。同样是《珍视亲情 学会感恩》一节,在学生了解何为代沟及产生代沟的原因后,让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和父母存在哪些沟通的困难?找出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探讨如何跨越代沟,并且要求学生付诸行动,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多渠道与父母交流沟通。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组织中充分自主。

情境创设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开展,是设计能突出学生高度自主的一系列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中,活动的组织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郭思乐教授在他的“生本教育理念”中曾说到“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完全能够胜任活动的组织工作,有时还能够达到教师所无法达到的效果。[3]在《轻松人际 健康生活》一章中,我设计了人际交往的相关小品、心理剧场让学生演绎,学生根据身边发生的事情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比我提供素材的要发挥得更生动到位、更淋漓尽致。在认识自我的主题活动中,一个意在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体验和澄清自己的人生态度的“价值拍卖会”,我只给予了适当的指导,完全交给几个学生去组织、策划,结果她们将要拍卖的东西,如爱情、友情、健康、金钱、欢乐、智慧等20多项价值选项,进行了富有个性的设计,事前准备充分,拍卖现场把握适度,使整个活动既富趣味性,又能引起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思。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活动的效能,而且活动组织本身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

三、加强互动,鼓励分享和自我探索。

心理活动课程不同于一般教学的核心因素,在于团体动力因素的应用与掌握。加强学生彼此参与和互动是心理活动课程设计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全班按4-6人分成若干小组,无论是案例分析、行为训练,还是讨论辩论、角色扮演,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讨论、体验或训练,在组内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互助中,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加深体验;然后形成小组意见,进行各小组轮流发言或选派发言人,进行班内交流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互相质疑、释疑、讨论或辩论,再次形成新认识,产生新感受,促成新行为的不断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4]因此,心理辅导活动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其课程的设计就应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而不是依靠教育者的说教或社会规范的灌输;让学生在自我开放与自我卷入中,通过自我体验、领悟,进而实践、内化,促进自我成长。

在《了解自我 接纳自我》一节中,我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张16开大小的白纸,课堂上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每人在白纸上画一幅“自画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画像”含义,同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最后小组选取典型的作品在全班分享。一开始学生好像不知从何下手,我提醒她们,“自画像”可以是形象的肖像画,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喻画;不要为绘画技能的问题而为难,因为此活动不是绘画比赛,只要求大家画的内容、形式等形象地反映对自我的认识。10分钟后,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自画像”,粗略地看了一下,发现画的内容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新颖别致。让我们来看看几幅“自画像”,分享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学生A在16开白纸的中央只画了两棵对称的小树芽。交流中她说:“现在的我就像刚破土而出的小树芽,时间是我最大的资本,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我们会紧握着手一起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不管风吹得多猛,只要坚强地把根扎在地的深处,那么我就会变得更茁壮。”

学生B在16开白纸上画的是一棵茂盛的大树,树上画了花,粗粗的树杆画了不少圈圈,树下还有小草,在纸的右上角还画了半个太阳照着这棵树。她向我们介绍其中的寓意时说:“我画的是一棵树,树上开满花,年轮有19圈,一圈代表一岁,这棵树代表我。19岁的我花样年华,长大成年了,正向自己的梦想前进,要有坚强不屈的精神,不怕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花开花落,在成长道路上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但绝不向挫折屈服,到了结果的时候,就是成功的时候。”

学生C在16开白纸上画了两朵荷花,还有两块荷叶陪衬着。交流中她向我们表述到:“我画的是两朵荷花,一朵荷花已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另一朵则含苞待放。我选择了含苞待放的那一朵代表我。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成长道路和学习过程,我经历了辛酸、苦辣,终于迎来含苞待放的时刻。也许与身旁的一朵荷花相比,对方的确占据了许多优势,但我并不会因此而轻易放弃,我会不断地勇往直前,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如同身旁一朵荷花那样,开得灿烂而美丽。这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充满活力、斗志、毅力和坚强。从它的身上,仿佛看到年轻的自我,同样散发出活力和充满斗志。”

学生D在16开白纸的中间画了一个框,框内画了一个窗子,窗户一扇开着,一扇关着。她向我们展示图画时说:“我把自己画成这样的一个窗子,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当一扇窗户关上了,那么还有另一扇窗户为你开着。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坦然微笑地面对生活,这样就可以享受成功的境界,因为生活中有高潮也有低谷,人生中有得也有失,对得失抱持豁达的态度,襟怀坦荡地面对人生,明天将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格外轻松愉快。虽然一扇窗户关上了,但是只要我们胸襟豁达一些,另一扇窗户将会永远为你打开。

每个人都通过“自画像”的形式向他人展示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我”,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同时通过交流分享,读懂了你、我、他,促进了彼此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裴利华.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原理与实施.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2]严蔷薇,胡青.试论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课程地位和性质.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姜俊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活动教学心理健康实践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析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