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优化研究

2017-04-11 11:50方铭姜丹王景伟高雅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方铭++姜丹++王景伟+高雅梅

摘 要:生物统计学是生命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规律分析和解决农业实践问题意义重大,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却存在诸多问题。该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理论课、实验课、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完善,从改善课堂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和改进。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82-02

Study on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e on Biology Statistics

Fang Mi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Biology statistics is an fundamental professional classes in lif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and very important statu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However,current teaching methods existed many problems.Therefore,the article reformed three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est so as to improve class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Biology statistics;Teaching effects;Teaching efficience

生物統计学是高等院校农学、动物科学以及生命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大量数据的涌现使得生物统计学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上存在严重问题,笔者在课堂实践中感受到,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在生物统计学中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本文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基本理论、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1 完善课程资料,丰富课堂活动 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于农业大学普通本科生来说,由于在大一阶段学得不够详细深入,学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在黑板上写满数学大公式,枯燥乏味,学生数学基础差,听不懂课,缺乏课堂互动,久而久之,教师授课缺乏动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需要在授课风格、内容、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做必要的调整[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本门课程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其次教师需要重视课件的质量。课件要求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需要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版书设计等方面精心设计,精心准备上课资源,包括PPT、论文、Word和Excel、SPSS 等。要让课件的内容富有新鲜感,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讲解内容需要具有详细的操作步骤,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和操作。

1.2 推荐简单实用统计软件,简化繁冗程序 目前统计学上国际通用的软件包主要有SAS、SPSS等,功能强大;但针对农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难以理解,而且是英文界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学习。研究者向学生推荐EXCEL,它基本能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操作简便,建议在教学中推荐使用。

1.3 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在课程讲授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统计学基本理论,以讲授为主,讲清楚基本概念,说明其意义及应用条件。对于统计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探究问题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2]。对于以文字叙述为主且容易理解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增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表达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多提出问题,让学生与教师多进行良性互动,可以使学生的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每次授课结束后,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习题,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从而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和提高[3]。

2 优化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课上的讲授和练习后,学生基本全能掌握所学内容,但练习的内容与实践相脱节,所以实验课的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前,教师将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内容[4]。上课时,学生根据内容上机操作学习,要求学生书写操作步骤,教师现场进行答疑,课后教师认真批阅电子版的实验报告后,再将学生的问题、成绩及评语反馈给学生。若实验中学生出现共性问题,教师则先将问题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进行下节课的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交流,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及进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通过各种相关的教材、网络、学院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积累,收集大量的案例数据,建立富有学科特色的案例素材库,将实验内容与专业实验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丰富生物统计学的实验内容。教学内容的增加,开阔了学生视野,很多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根据实验室条件,选定因素、水平可以独立设计试验和进行数据处理[5]。

3 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能够直接反馈教学效果,《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两大部分,考试主要围绕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展开[6]。准确反映学生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掌握程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比例应调整为5∶5,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调整为3∶7或4∶6,降低考试的偶然误差。增加命题的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考察软件操作等方式来测试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

由此可见,本研究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强化软件应用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以及建设开放式数量分析实验室等多种措施,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教学和科研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学到知识,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敏芝,林树茂,何兰花,等.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从,2007,27(4).

[2]叶子弘,崔海峰,陈 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3]张强,张建平.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5(6).

[4]丁雪梅,张晓君,谭智敏,等.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

[5]朱香萍,李桢,张庭荣.信息时代《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08(2).

[6]郭丽,赵杨,柏建岭,等.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生物统计学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Excel在《生物统计学》二项分布概率计算中的应用与探讨
Excel在《生物统计学》配对设计t检验中的应用与探讨
水产类生物统计学课程特色建设与教学改革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注重统计思维培养与应用为主导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建设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