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

2017-04-11 10:10李鹏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联特色运动

李鹏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

李鹏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社会主义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性政治运动,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低潮。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认真总结和回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在西方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以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为代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原始积累的严重不满,对财产共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美好社会的憧憬。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六个历史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启示作用。

一、“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充满着理想主义和幻想主义的成分。比如,西方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描述的完美城邦,16世纪莫尔的《乌托邦》里论述的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美好至极的新岛,中国《礼记·大同篇》描述的大同世界以及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述的世外桃源等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主要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而言的。在社会制度安排上,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多党竞争、分权自治等,它实行的是议行合一、一党领导、集中统一的制度形式;在意识形态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财产私有制,社会主义强调的是实质上的公平、正义、民主,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为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运动主要是指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领导的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列宁、斯大林等一批社会主义后继领袖(包括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等)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运动。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上述社会主义原则。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进程

社会主义运动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整体上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领导的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列宁、斯大林等领导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东欧、中国、朝鲜、古巴、越南等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巴、越南、朝鲜等国家对本国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改革以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等几个时期。其间既有蓬勃发展的高潮时期,也有遭受挫折的沉寂阶段,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曲折。

(一)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社会主义运动主要以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夺取政权统治为主,体现着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先后经历了欧洲革命的兴起、欧洲革命形势的高涨、巴黎公社起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再到起义遭受失败。其间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1848的欧洲革命,一次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这两次运动对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起了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然而,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镇压下,欧洲革命很快失败了,无产阶级运动进入低潮。“巴黎公社”也由于新生无产阶级缺乏执政经验以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仅仅存在了72天。

面对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胜利和失败,马克思、恩格斯既不欣喜若狂,也不悲观失望,而是理性对待、冷静思考,科学总结了运动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运动曲折性的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都是一个经过一切迂回曲折和暂时退步而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过程。前进、中止或倒退、迂回、再前进,这种曲折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发生、再现,推动着事物螺旋式地上升。没有曲折的直线运动是不可能的。同样,对于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来说,也是如此。”每次运动失败“看起来仿佛社会现在忽然落到它的出发点后面去了,实际上社会还只是在为自己制造革命所必需的出发点,创造为保证现代革命能具有严重性质所绝对必需的形势、关系和条件”,“无产阶级实现自己解放的道路是非常艰难曲折的,这种曲折性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不可能仅仅凭热情和愿望就能消除的”。

在欧洲无产阶级运动处于低潮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依然坚信无产阶级运动的光明前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坚信“历史发展的规律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凭空幻想,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无论发生什么曲折,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不放弃这种基本的目标”。革命导师的这种态度和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列宁时期的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创立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遇到了很多艰巨的困难和挫折。在发动“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内就是否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斗争性意见,多数人不主张发动革命,不赞成“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对此列宁进行了异常艰苦的理论斗争工作。他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俄国实际,指出“当前的俄国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并对布尔什维克的其他领导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最终促成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动和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他领导俄国人民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叛乱,使苏俄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战争结束后,由于灾荒,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激起了农民的普遍反抗,各地不时发生农民暴动。再加上当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布尔什维克中央在指导思想上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在贸易、工会等问题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激起了人民的普遍反抗,发生了彼得格勒骚动和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事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重新出现了危机。面对这些困难和危机,列宁同志领导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其他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

列宁的一生是奋斗实践社会主义的一生。他注重实际调查,善于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与苏俄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调整各项政策、措施。他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带领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晚年病重期间还口授了“政治遗嘱”,系统地阐述了在政治、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思想和主张,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三)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应付可能爆发的战争,尽快实现工业化,斯大林取消了新经济政策,转而采取一种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史称“斯大林模式”。经济上,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配置资源,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终身制,以人治代替法治,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实行,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巩固和发展,确保了苏联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它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样样管、统统包,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苏联经济的发展。斯大林及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又强行把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为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四)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二战期间,在苏联红军和苏联社会主义强有力的援助下,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民主德国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东欧各国在苏联的援助下,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参照,通过加强政权建设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恢复了国内政治秩序,实现了国内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是,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教条主义错误,也给东欧各国造成了不少消极后果:经济上,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追随苏联大搞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击迫害要求改革、主张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干部群众,再加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肆意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导致东欧各国社会矛盾重重。为了解决国内各种矛盾、摆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改革,南斯拉夫选择了“社会主义自治”道路;波兰在“波兹南事件”后,哥穆尔卡进行了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匈牙利“十月事件”后,卡达尔上台推行了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杜布切克领导了被称之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等等。但由于苏联的干涉以及改革自身的诸多失误,这些改革均以失败告终,到80年代末酿成了东欧剧变。

东欧国家在战后很短的时期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也证实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积极作用。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遭遇诸多挫折,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事物,其产生和发展绝不会一帆风顺;实现社会主义,无论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上,都有许多有待解决和需要探索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绝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必须立足本国实际,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国情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土化、民族化。

(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斯大林之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先后经历了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两个时期的苏共领导人针对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失当,均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政治、经济已处于严重的困境当中。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发起所谓的“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运动,试图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在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在经济上推行私有化,在军队建设上推行非党化、非政治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严重背离科学社主义原则,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导致苏联亲西方的反对派趁势崛起、社会动荡加剧、政变事件突发、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解体。与此同时,由于苏联的肆意干涉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渗透,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也在较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20世纪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的发生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而主要原因是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酿成了社会主义历史上空前的“剧变”,其留下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但它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或者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终结,充其量只是证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苏东剧变之后,中国、古巴、越南、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开始对本国的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中国,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的历史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复兴之路。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和生动展现。

从时间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偏差,犯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在所有制问题上急于求纯和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错误,使探索出现了很多失误和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失败论”“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光辉旗帜。亿万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开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走向

目前,从整体上来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于低潮时期,但已经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近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曙光。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依旧是艰辛和曲折的。但可以肯定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它是一种新生事物、一种新生制度的代表。正如革命导师所言,“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迷误一时也是难免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自信。■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606.

[3] 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788.

[4] 习近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N].人民日报,2013-11-08.

[5]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267.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383.

[7] 王炳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大意义[J].求是,2017(18).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人民出版社,1971:460.

D616

A

1008-9012(2017)03-0069-05

2017-09-19

李鹏(1984-),男,山西临猗人,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多党合作教研室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党建理论和多党合作制度。

(责任编辑 王怡敏)

猜你喜欢
苏联特色运动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不正经运动范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