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建创新实践及其有效路径研究

2017-04-11 10:35沈建波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建设

沈建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十八大以来党建创新实践及其有效路径研究

沈建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役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艰巨历史使命。党的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全面从严治党是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重要政治保障。十八大以来,党建工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发挥党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巩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政治局面,持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十八大以来;党建创新实践;全面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顾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将近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从烽火硝烟的苦难抗争走向民族复兴的灿烂辉煌,无不凝聚着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智慧。作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风险与挑战,是引领当代中国前进无可取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的党犹如一个健康的有机体,任何一种来自党组织内部的“细胞病患”,都可能给“党的肌体”健康带来致命的威胁,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将党的建设置于空前的历史高度加以审视,才能防患于未然,消除党建创新实践中可能遭遇到的各种潜在执政风险。全面从严治党是抓好党的建设的灵魂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要求,更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政治保障和战略布局。

一、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十八大以来(1)党的建设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无疑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当前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解决好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化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环节。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才能在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只有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须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党建创新实践总是在某些动力的支配下发生的,而动力来源于各个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经济、荣誉等方面的外在动力;另一种是由“问题意识”而激发的内在动力。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显然必须从根本的内在动力出发,即由“问题意识”引导真正意义上的党建创新实践。

(一)把“问题意识”贯穿党建工作始终

“问题意识”,这里特指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取得的成绩斐然,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仍有许多,前进的道路依然荆棘密布——世界上没有无产阶级政党成功的“模板”可以借鉴,如何带领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超级大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让党的建设赢得党心、军心和民心,如何开展党的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这些都是执政中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必须运用科学的真理去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才能真正地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把握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是一个面对新形势不断提出新问题并破解时代难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党建创新实践的方法论思想。

“问题意识”即“风险意识”,它是党建创新实践的内在动力。我们在总结无产阶级执政党工作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执政风险的客观存在,任何执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都是一个完备的党建系统工程,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疏漏,整个系统的风险就会从内部开始外化,以致危及到执政的兴衰成败。前苏联共产党作为20世纪最大的无产阶级执政党,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在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攻势下,最终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西方的“普世价值”所颠覆,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对苏联经济的侵蚀、致使整个经济发展陷入萧条,到资本主义泛化的极端民主主义,使这个当代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中败下阵来。纵观苏联兴亡史,我们不禁会由衷感慨:为什么苏联无产阶级执政党没有足够的“问题意识”?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深刻总结和反思的历史教训。

(二)把“危机意识”贯穿党建工作的始终

《诗经·大雅·荡》中有云:“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意思是说:“上天生下这么多的百姓,他们的命运谁来管?当政者虽然在开始时大多是好的,但很少能够善始善终。”黄炎培于1945年同毛泽东谈“历史周期率”时指出:“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代其他政党执政中国,从本质上讲,是因为这个政党具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中共一大”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召开,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具备充分的“危机意识”。简要回顾一下“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背景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1年6月筹备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当时革命活动仍处于秘密状态,中共一大开了七次会议,举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闯进了会场,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法国巡捕就在十几分钟后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当晚,代表们决定到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中共一大才得以胜利召开并成功闭幕。

中国共产党建党已接近一百年的历史,然而从这个政党诞生的历史回顾来看,“危机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本能意识”。尊重党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党建工作的当下和未来,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即将建党一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党,从党员的数量到党组织的架构,它的体量都超过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的一切政党。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党的建设工作赋予了更高的期待,它不仅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更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党时刻都接受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执政中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业,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只有时刻保持无产阶级执政党应有的“危机意识”,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清醒和自觉,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三)把“责任意识”贯穿党建工作的始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与世界进行着深度融合,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使得原来的单向作用转变为更多的双向互动,与此同时,全球治理变局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历史使命,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锻造了一个凝聚力空前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伴随着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也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使中国逐渐富起来了;然而,置身于世界秩序正在进行重构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还承担着要解决“失语挨骂”的问题,这就需要把“责任意识”贯穿党建工作的始终。党建创新实践必须将党的建设与责任意识有机统一起来,正如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为改革开放奠定的坚实基础一样,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增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责任意识,才能在当前所面临的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责任意识”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本能意识”,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法,阐明了无产阶级承担着消灭一切阶级和剥削以及解放全人类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己任,在当代凸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正是这种历史使命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的艰难历程中砥砺前行。当前中国在面临全球治理变局的环境下,如何才能重塑当代无产阶级执政党的责任意识,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这里的责任意识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涵盖了“身份意识”,即厘清社会人的多重身份,树立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的意识,在政治上端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其次,责任意识还涵盖了“使命意识”,即只有自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清醒与自觉,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才能持续激发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再次,落实责任意识关键在于践行“行动意识”,即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党建工作的立足点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复杂、意识形态工作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随着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步伐的不断加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一些基本问题,在原有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印发了《准则》和《条例》,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作为一种动力,它激起自身的外在化,作为一个原因,它就是自己的原因,或其结果直接就是原因。”[1]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更加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凸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指导党建创新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党的建设理论从来都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必须注重从经典原著中汲取政治智慧。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实践,增强党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进一步激发党的建设的创新活力。站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全局的高度,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回溯到“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毋庸置疑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世界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3]这也是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申明的重要观点,为我们加强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拨云见日、指明方向。

十八大以来,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应运而生,要牢固占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亟需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增强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在实践中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现时代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紧密结合,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不断提高实践创新的能力。努力营造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政治生态,破除“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因循守旧、固守成规的不良倾向,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风气,使党建创新实践呈现新气象。

(二)筑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阵地的安全防线

当前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冲击和影响着党的建设,特别是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形式主义等社会思潮严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些不良倾向都严重危害了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党建创新实践离开人民群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重要的是任其发展其后果将会严重削弱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存在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的现象,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讲科学、胡乱决策、盲目蛮干,反映了官场政治生态中蔓延着形式主义的社会思潮;一些领导干部在党建工作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工作上摆官架子,下基层官气十足,滋长了官僚主义的社会思潮,成为党建工作的祸害;一些领导干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在工作中“有钱乱作为、没钱不作为、钱少慢作为”,崇尚奢靡享乐之风,滋长了官场政治生态的拜金主义的不良社会思潮,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近年来,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查不绝,各类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究其根本原因,吏治腐败导致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已经威胁到党的生死存亡、国家政权的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4]因此,党的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三)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导向贯穿党建创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但是中国共产党庞大的组织体系难免会有体制机制监管疏漏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相符合的问题,如果听之任之,就好比“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漏洞就会像病毒一样蔓延,侵蚀整个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产生不容忽视的巨大隐患,就好像前苏联忽视了党的建设存在的类似问题导致社会主义大厦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一样。“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5]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使党建创新更加有益于夯实无产阶级的执政基础,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强力反腐,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进一步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党心民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6]党的第十八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问题;既有警醒全党的尖锐性,又体现了一种自信心,有助于全党同志提高警惕,对党的作风状况要有清醒的认识,正视党的建设问题的严重性,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思想武装全党。

三、十八大以来党建创新的实践路径探究

本文研究基本框架立足于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注重将党建与党史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思想对当前党建工作的实践进行剖析,认为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新党建工作的实践机制,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承载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艰难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发扬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真正得到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拥护,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一)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改革创新党建实践的体制机制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同时也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不可替代的“政治力量”,它之所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执政地位,根本原因是它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顺应历史的潮流,其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具有科学先进的指导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展示了它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超凡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彰显出来的“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党优势,更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内在的特性不仅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中风险挑战。党的建设关乎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恰恰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催生了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命运共同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加大党的凝聚力工程建设力度,最大程度上凝聚党心、军心和民心,才能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以超凡的政治勇气和民族智慧实现这个世界超级大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当前推进党的建设亟需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推进反腐败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重塑党风、政风、民风,营造良好的政治风气,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增强党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构建党建创新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突破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其先进性和激发其精神活力的动力源泉;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打破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固有利益集团”,营造良好的政治秩序,使创新成为党的建设凝聚工程的重要内容;再次,要引领和规范党的凝聚力工程建设活动,积极鼓励创新行为,对党建创新活动进行积极有效的科学引导,力图解决党建发展中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党的凝聚力工程建设能够有序和持续地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7]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反腐败、反特权、反官僚,真正在思想上正本清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永葆共产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政治本色,以《准则》和《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搞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必须牢记前苏联共产党失败的教训,前苏联曾经以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以丰富的斗争经验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苏联共产党的带领下,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业绩;但是,这个资历如此深厚的无产阶级政党丧失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最后失去了民心,导致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顷刻瓦解。苏东剧变的教训是深刻的,中国共产党只有牢记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以思想建设为党建创新实践的灵魂和主线,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客观而具体的,更是历史的,它将指导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起着方向性的价值导向作用,凸显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8]能否牢固占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关系到共产党执政中国的根本方向,更关乎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意志才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才能汇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调才能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稳步推进。

(三)党建创新实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导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来分析,党的建设关键在“人”,它涵盖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等诸多方面,党的建设的主体是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这些“人”,而党的建设的客体也是“人”——人民群众。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发展理论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建设之所以出现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脱节的一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贯穿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去,没有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在于能否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能否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党的建设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落地生根,难免会存在贯彻难、落实难、执行更难的问题。比如,现在中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少部分党的领导干部都不注重理论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吃不透中央精神,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思想认识不到位,贯彻执行走形变样,存在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实质上,党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共产党员数量空前巨大、党员质量参差不齐,基层党的建设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叠加和激化,只有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问题上,在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问题上,首先要问“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人民群众答不答应……”在政治、经济、社会呈现新常态环境下,任何小的社会矛盾处置不当都容易被激化,党的建设必须掌握群众思想,才能从“源头”上密切党群关系;深入贯彻党中央“三严三实”的要求,才能不断整饬党的建设过程中遗留的“顽疾”,消除潜在的执政威胁和安全隐患。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内因决定外因,党的建设关键在加强自身建设,只有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开拓创新”的非凡勇气全面从严治党,才能锻造中国共产党健康的“肌体”,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要严把党的“入口”关,畅通党的“出口”关。现在很多事业单位、民办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对党建阵地疏于监管,在党的建设根本问题上,“唯钱论”、“唯权论”、“唯官论”泛滥,必须坚持依规依纪全面从严治党,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做到正本清源;二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坚持对党内腐败做到“零容忍”,建立反腐败的常态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三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重视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引领示范作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以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覆盖普通党员的“绝大多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保持党自身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做出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业绩。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9]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10],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考量。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信仰坚定,才能始终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和多种社会思潮碰撞的时代保持头脑清醒;党的建设要更加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才能从容应对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化解各种潜在的执政风险,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注释:

(1)“十八大以来”在本文中特指:随着党情、国情、社情不断发生变化,即整个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革、整个社会精神状态重新振起、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精确导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要求,整个社会实现转型发展,进入到国家治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30.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4.

[5]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29.

[7]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21.

[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6-10-27.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9-01-14.

责任编辑:鹿风芍

D26

A

2095-7238(2017)01-0031-06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1.005

2016-09-10

本文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16年度院级课题“大国思维与大国战略研究”(CELAP2016-LMK-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沈建波(1981-),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员,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