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

2017-04-11 11:34张泽天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张泽天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4700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

张泽天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47000)

随着“互联网+”发展成为国家意志,高校统战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工作理念、能力水平和平台建设新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应该创新实现路径:一是加大“互联网+”宣传,深度解读“互联网+”;二是构建“大统战”格局,彰显统战网站特色;三是善于利用新媒体,打造互动新平台;四是重视技术革新,提高媒介素养;五是改革统战管理机制,优化平台资源配置。

“互联网+”;高校统战工作;机遇;挑战;创新

高校统战工作是全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1]高校作为党外知识分子的集聚地,在党的统战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善于接纳和吸收新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关系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2]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当选名单,这为中国高等教育翻开了崭新一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需要高校党内知识分子,而且也需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因此,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团结好党外知识分子,不仅有助于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深刻转变。这是一个快速变革的关键时代,既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又充满冲突危机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如今,在新时代如何应对“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取其利、避其害,努力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水平,不断以“大统战”思想引领高校统战工作与时俱进,已经成为高校统战工作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课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3]。当前,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正在致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统战工作,更应该在创新方面作出表率,及时地适应“互联网+”,并且让“互联网+”更好地为高校统战工作服务。

(一)高校统战工作创新是国家战略需求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统战工作创新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作出贡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是互联网与高校统战工作实现双赢的重要战略渠道。一方面,高校统战工作需要互联网提供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支撑,实现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互联网+高校统战工作”,丰富了“+”的内涵,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高校统战工作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高校统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改革、培养队伍建设、深化依法治教、维护学校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强化高校统战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统战工作,凝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事关我国教育的百年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充分利用其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高校统战工作进行深度融合,是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的内在需要。在我国“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工具,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服务高校统战工作发展的力度大大增加,反映出高校已经认识到互联网对促进高校统战工作具有的重要支撑作用。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4]“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升级版,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高度融合。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高校统战工作模式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统战工作的需要。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大互联网的支持力度,加强互联网个性化、实时化的有效服务。

(二)“互联网+”与高校统战工作的协同合作优势

进入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使命。高校统战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成员数量持续增加,已经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人士、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港澳同胞及在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台湾同胞及其亲属(包括在大陆定居的台胞和就读的台湾学生)、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5]并且,伴随着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国内深层次矛盾的凸显,高校统战工作任务日趋艰巨。加之,统战工作在高校长期以来被边缘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理论研究和学习上,对其不重视、缺乏创新精神。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强化与高校党外人士的精诚合作,了解他们的环境、响应他们的呼声、关切他们的进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为高校统战工作的发展困境带来了转机。与传统高校统战工作相比较,“互联网+”阶段的高校统战工作更具便捷性、交互性和针对性等特点。一是便捷性,高校统战工作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音频视频,只需轻轻一点,便可瞬间上传到网上,形成新的信息。二是交互性,互联网独特的传播介质及特殊的信息处理技术,让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地位趋于平等,可以实现实时互联互通、精准传播和价值共享。三是针对性,高校统战工作的成员身份复杂,有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有在师生中广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有时尚新锐、眼界开阔的归国留学生,有不断加入、创新性强的年轻成员等,呈现出各有特点、价值诉求多元的状况,难以达成一致意见。[6]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采用“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法和“趋同存异”的管理措施,及时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勉励和指导他们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会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随着互联网从Web1.0演变到Web 4.0,“互联网+”应运而生,并日渐成为现代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工具。“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统战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矛盾与风险并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机遇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方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生活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应该勇于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增强统战工作实效,发挥统战职能。

第一,从宣传内容来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统战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7]这种状况突破了时空界限,不仅有力提高了高校统战工作信息传播的速度,而且极大丰富了高校统战工作宣传的内容。互联网的数字化、及时化、互动化等特质,迅速地影响和改变了各类思想文化和舆论的生成方式,使思想交流的形态更加多样。在互联网上,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即可足不出户即时掌握世界各地的新闻资讯。高校统战工作者可以及时掌握来自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重大事件,迅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第二,从传播平台来看,基于“互联网+”的众多新兴媒体平台正在逐渐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媒介。随着各种移动终端的迅速遍及和发展,2015年9月8日,中央统战部移动新闻客户端“统战新闻”正式上线开通,标志着统一战线信息已经完成了在国内移动互联网三大传播平台的全覆盖。这是统一战线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工作。由此,各地方统战部门,尤其是各地方高校纷纷效仿开通了“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QQ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博客等大量新兴媒体平台也被广泛运用到高校统战工作中,高校统战工作在“互联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众多新媒介异军突起,为高校统战工作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今天,在技术改革推进下,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入调整和变化,高校统战工作应充分运用新技术,改进媒体宣传方法,占领讯息传播制高点,传达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第三,从技术手段来看,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运用正在推动传统高校统战工作从线下向线上转型。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已经被严重边缘化,难以适应信息的快速传播。在高校,传统的统战工作主要依靠讲座、座谈会、电话等方式,偶尔采用电子信件、交流论坛、QQ讨论群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宣传教育,了解党外人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情况。这种工作手段,简单单一、效率低下、覆盖面小,耗费了高校统战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逐渐应用到日常高校统战工作之中,传统的高校线下统战工作正经历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巨大变革。大数据普遍被赞誉为21世纪改革发展的新动力,它的利用可以大大提高高校统战工作的精度,不断增强高校统战工作的典型示范性和权威性。未来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做好高校统战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众多新型媒体的广泛普及和发展,为我国高校统战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了确保“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统战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直视“互联网+”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工作理念上,“互联网+”不是加工具,而是转观念。观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内核。高校统战工作需要及时改变落后观念,拥抱“互联网+”,面对新情况,建立新思维,充分体现全球化视野、互联网思维和时代性特征。一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保持开放姿态。统战工作内容要具有广泛性,并且时刻关注统战工作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实现自身的科学推进和高效发展。二是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统战工作必须展开对互联网思维的讨论和研究。高校统战工作者应该积极使用互联网传达统战工作内容,将互联网作为管理党外知识分子和宣传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三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统战工作面对严峻挑战,应当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课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外知识分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党外知识分子永葆青春活力。

第二,在能力水平上,“互联网+”对高校统战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高校统战工作者,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自觉适应“互联网+”。一是具备甄别和筛选信息能力。“互联网+”背景下,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在互联网上涌动和泛滥,高校统战工作者必须区分和识别其中的虚假、不良信息,并及时加以引导,限制其不良影响的扩大和发酵。二是具备媒体沟通与舆论引导能力。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人都可随时随地便捷“发声”的时代。一些新闻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当即就会被各类新闻媒体广泛传播。高校统战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关注网络舆情,积极应对,主动回应,充分借助各种媒介及时澄清误解。三是具备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处理能力。“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媒体被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使高校统战工作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当今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开放、成员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必须充分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准确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三,在平台建设上,“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条件尚不完善,平台的潜力尚需挖掘。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互联网不仅是媒体和言论场,也不仅是只有“0和1”两种数字代码的技术王国,而且还是一个社会。互联网与高校统战工作的结合是新形势下“互联网+高校统战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传统高校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的数据化和在线化,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实行扁平化、网格化服务,主要涉及建设统战部门网站、建立统战数据库、统战微博微信等内容,更多的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应用。[8]目前各地方高校“互联网+高校统战工作”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总体工作水平很低,大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表面化、简单化、狭隘化等问题很是突出。一方面,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亟待加速施行“宽带移动通信网络教育”战略,连通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信息资讯,开放社会公共数据库资源,努力推进高校对各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平台应用上,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视野,推进高校统战工作办公自动化,建设统战网站、统战QQ公众号、统战微信公众号、统战微博、统战数据库等,打通高校统战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的实现路径

“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给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高校统战工作与互联网进行深度交融。为此,高校统战工作应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平台建设为抓手、内容建设为重点、体制建设为突破口、理论建设为培养点,环环相扣,不断推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发展。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加大“互联网+”宣传,深度解读“互联网+”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从2001年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网站正式开通至今,短短十几年,互联网已经完成了从Web1.0向Web4.0的华丽转身。当前,“互联网+”战略的提出要求高校统战工作必须逐步培养“互联网+”思维,紧跟“互联网+”技术革新步伐,正确认知“互联网+”。高校统战工作者应改变落后观念,在现实中主动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积极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到高校统战工作之中。一方面,应该加大“互联网+”的宣传,让“互联网+”在高校统战工作中生根发芽,使高校统战工作者和高校党外人士充分认识“互联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统战工作者也应在日常统战工作中切实践行“互联网+”,做到知行合一,让“互联网+”在高校统战工作中落到实处。“互联网+高校统战工作”是随着当今“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高校统战工作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统战工作形式。

(二)构建“大统战”格局,彰显统战网站特色

互联网是一个无国界的虚拟自由王国,作为平等自由的信息交流平台,只有特色鲜明的信息和服务,才可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不被淹没。高校统战部门网站不仅仅是宣传中央统战政策、彰显中央统战工作重要意义的窗口,同时也是服务高校党外人士的重要工作平台。高校统战部门应该以构建“大统战”格局为指导思想建设网站,并以网站平台为基础,加强校内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和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构建高校统战工作新格局,扩大高校统战工作影响力,提高高校统战部门网站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和注意力,充分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管理、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作用。高校统战部门网站内容应该紧密围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及时发布与党外知识分子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三)善于利用新媒体,打造互动新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和众多移动客户端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趋成为各种信息、思想和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两微一端”的开通对高校统战工作的模式和思路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9]高校统战工作,宣传沟通新平台、新媒体的优势,逐渐在统战工作中得到展现。一是突破时空界限,依托低成本优势扩大宣传范围。新媒体的发展推动着高校统战工作宣传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拓宽了统战工作宣传的空间和维度,提高了统战工作宣传的效率,以更加便捷、经济、高效等特征在统战工作中得到推广和普及。二是信息传播实时共享,双向互动,公众广泛参与。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促使信息瞬间同享、互动交流,让高校党外人士的诉求表达畅通高效。充分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各种统战工作交流平台,让高校统战工作者与高校党外人士实现时时沟通与交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掌上移动客户端,建立各种掌上交流平台,让高校统战工作者能够随时掌握高校党外人士诉求和心声,随时向党外人士发布重要信息。

(四)重视技术革新,提高媒介素养

“互联网+高校统战工作”,是指高校统战工作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改变原有统战工作宣传途径和方式的新时代网络统战。目前,各地方高校均已开通网络统战平台,但层次比较低,很难跟上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2016年4月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首次公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根据报告,2015年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262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在校教职工230多万人。[10]面对如此巨大的数字,高校统战工作者必需掌握一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能。只有熟练操作云计算软件和大数据技能,才能做好统一战线相关工作。未来高校统战工作必将是互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各种便利,才能提高统战工作效率、增强统战工作效果。[11]毫无疑问,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统战工作者媒介素养也已成为当务之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要敢于应对。作为高校统战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的重任,要主动尽责地与媒体进行沟通,要牢固掌握话语主动权,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二是要整合平台。当前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高校统战工作者不仅要建好自己的平台,也要提升与其他平台的互通能力,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客观地发布准确信息,及时引导舆论。

(五)改革统战管理机制,优化平台资源配置

高校党委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便捷的网络服务融入统战工作中,勇于改革统战管理机制,优化平台资源配置。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高校统战工作,应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政主要负责人参与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各部门的统战工作,形成新时代互联网统战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互联网+”背景下,可以进一步优化平台资源配置。第一,要有“开放思维”,不仅是思想和格局上的开放,更应体现在平台资源引入模式上。高校统战部门自身搭建的平台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能够第一时间发布国家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文件等信息资讯。如果没有兼容并蓄的思想,很难吸收和接纳其他社会平台的优秀资源。第二,必须加强互动交流。再好的线上平台也是纸上谈兵,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有“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高端的资源平台一般都重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有交流才能有信赖,有信赖才能加强凝聚力和公信力。高校统战工作网站要开展在线访谈、意见征集、网上调查等活动,加强与高校党外人士的互动交流,广泛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实时了解他们的心声和诉求。第三,树立“大统战”思维,联合高校统战部门,共享平台资源。结合各高校现有统战工作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提高共同保障能力。

[1][3]新华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2]人民政协网.第二次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推动高校统战工作取得新进展[EB/OL].http://www.rmzxb.com.cn/c/2015-11-25/633039.shtml,2015-11-25.

[4]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2.htm,2015-07-04.

[5]叶华青.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对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8):66-70.

[6]黄芙蓉.新媒体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新特征与舆论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43-44.

[7]中国网信网.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2017-08-04.

[8]施敏,秦海菲.互联网技术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22-26.

[9]新华网.习近平: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 -05/20/c_1115351239.htm,2015-05 -20.

[10]中华教育网.首份“国家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出炉[EB/OL].http://www.edu-gov.cn/news/34220.html,2016-04-08.

[11]任占文.“互联网+”视阈下网络统战工作变革与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5):34-38.

D613

A

1008-9012(2017)04-0058-07

2017-11-01

张泽天(1979- ),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王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