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数据时代的智能管税模式

2017-04-11 20:17赵东海
税收征纳 2017年8期
关键词:质效征管数据管理

赵东海

建立大数据时代的智能管税模式

赵东海

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近期在“互联网+税务”专题研讨班提出,“制数权”是继“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之后的最大制权,谁拥有了“制数权”,谁就拥有未来。虽然税务机关在数据管税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是大数据管税理念尚未形成,对大数据作用的认识依旧不足,善用大数据的创新思维仍然缺乏。二是数据管理职能较为分散,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全过程缺乏统筹,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整合度、共享度有待提高。三是数据应用层次有待提升,数据管理与税收征管的融合力度、数据分析应用与税收业务的支撑力度、数据整合与服务创新的推动力度有待加大。四是风险管理统筹力度有待加强,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多头下发任务、重复进户执法问题有待解决。五是征管监控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对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效率、效能的实时监控和总体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六是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待强化,“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现有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较为薄弱。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应用信息化、大数据、云平台的增值作用,集智众创,摒弃传统人海战术理念,发挥信息化技术与数据的增值作用,打造业务与技术相融的智库团队,为决策层提供依据量化、结果预见、持续优化的智能决策,为执行层提供自动导向、信息对称、开放共治的智能管理,为纳税人提供定位精准、风险自控、信用增值的智能服务,实现自动定位税收风险,精准导向纳税服务,量化支撑管理决策,共享传承管理经验,均衡配置征管资源,推动税收管理水平同质化、智能化。

依托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加快构建数据智能管税工作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统一标准、提升质效,推动数据智能管理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梳理整合现有内部系统涉税数据,扩展采集第三方涉税数据,准确抓取互联网数据,融通形成税收大数据,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共治。规范数据整备规则,理顺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形成标准统一的税收数据仓库。利用先进技术工具,创新数据校验修正方法,加强数据自动化处理能力,有效提升数据管理质效。

二、专业分析、广泛服务,深化数据智能应用

以数据需求为出口,专业分析数据变化动态,深入挖掘数据增值潜力,深化数据集成应用。精准定位前端业务需求,分析测算前端业务行为数据变化规律,可视化展示各类数据分析成果,为管理决策提供直观的多维数据分析。在内部数据应用上,突出全局管控,为管理决策提供税源监控、税收分析、执法监控、资源调配等系列数据支撑;在外部数据应用上,立足纳税人需求,通过电子税务端为纳税人提供风险提示、涉税报告、实时纳税信用等级等数据服务;在综合数据的应用上,关联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主题,突出多维度、全方位的经济税收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提升税务部门的话语权。

三、综合建模、分类应对,实现风险智能管控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在风险识别、排序推送、风险应对、反馈评价等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提炼税收业务经验和思路,引入数学建模方法,继续深入优化风险指标模型库,逐步建立以自然人为核心的综合评估模型,实现自动化评估体检。构建科学的排序定等和风险推送规则,依托多渠道信息化系统,试行税务人员主导应对与纳税人自主应对相结合的分类应对模式。

四、多维评价、自我修正,促进征管智能优化

以效能建设为着力点,组建专业化征管质效监控评价工作团队,从宏观、微观、内部、外部等不同视角搭建监控评价体系,依托信息化技术,按区域、行业、规模等不同层次以及登记、申报、征收等不同业务域,智能化、多维度展现税收征管质效,形成对税收征管工作实时监控和总体评价的长效机制。以评价结果为依托,通过对系统及流程的自动修正,实现征管业务流程的整体智能持续优化。

猜你喜欢
质效征管数据管理
提升航天产品报审价工作质效的思考
从上诉案件流转周期看改革质效
企业级BOM数据管理概要
定制化汽车制造的数据管理分析
海洋环境数据管理优化与实践
当前个人所得税征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CTCS-2级报文数据管理需求分析和实现
洞察全球数字税征管体系
坚持“四个三” 提升乡镇人代会质效
拓宽信访渠道 提升监督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