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赤子情怀风雨不改初心

2017-04-11 20:17何凤至
税收征纳 2017年8期
关键词:丹江家训家风

何凤至

丹水赤子情怀风雨不改初心

何凤至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家风对每个人的影响始终没有停止过。丹江口市国税局就有这样一位税官,脚踏丹江热土,心怀赤子之情,传承家风美德,肩扛国税事业发展,风雨不改初心。

(一)

“我是死过一次的人,多做一点是一点”

2000年,41岁的丁再先在稽查岗位上突然心绞痛难忍,呼吸急促困难,心跳几乎停止,生命垂危……

命悬一线之后,是妙手回春的医生用3个心脏支架延长了他10年的寿命。他顾不得好好休养谨遵医嘱,而只顾感恩和珍惜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只顾激情满怀地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与工作拼命,14年来,硬是让支架上的生命,奏出了情满丹江的最强音。每当别人问他这样为了什么,他总是会提起他的父亲。

丁再先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员,一辈子勤勤恳恳教书育人,终身不改中山装,一支粉笔站讲堂。在桃李芬芳满天下的退休后,仍不改一腔育人助学的情怀,将家中平房改造成七八间小房间,让离校远的孩子就近入住,并且以“保姆式”的爱关心爱护他们,曾无数次用不高的工资经常资助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这些都让丁再先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在一个家族中会如同血脉代代相传。而家风也不是独立的,家风往往连着一个人的工作作风,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丁再先耳濡目染,传承了父辈们敬业奉献精他神。丁再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爱岗奉献,在2014年国税局成立20周年之际,被评为十堰市敬业奉献模范。

与他共事多年的征管科科长欧庆华说:“丁局长有着严重的冠心病,同事都劝他多休息、少操心,可他就是闲不下来,一心想着再抓紧时间为单位干点什么!”建设单位办公楼和家属楼、提升职工福利待遇、规范行业税收管理,解决钉子户问题、为地方经济招商引资、推行网络发票、提升征管质量,他的心里装着都是公家的事,也装着沉甸甸的感恩之情。

“父亲是教书育人一辈子,从不忘教师本分,满腔育人情怀,我自己是一名税务干部,就难忘税务梦的蓝色情怀啊!我是死过一次的人,多做一点是一点。”在别人劝他休息时,他总是这样说道。

(二)

“年轻一代的税务干部,不仅要懂业务,更要有道德,有情怀啊!”

“实践是一扇窗,读书是另一扇窗。”这是丁再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丁再先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丁家曾为老均县八大家族之一。爷爷曾就读于燕京大学,作为一名读书人,他也经常教导后辈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所以丁再先不忘先辈遗训,他的办公桌上常年保持案头不离书、每月必买书的好习惯。不论是关于税收业务、还是历史人文,或者是国学经典等,只要是好书他都不会错过。

好的家风不仅会在家庭内部传承发扬,同时,也会在单位内部弥漫,彰显光芒。他经常送书给周围年轻的税务干部,把像《曾国藩家书》等好书送给单位新进年轻人,帮助年轻人成长,鼓励年轻人以文化为根,德慧并长,与年轻人共同探讨读书心得,将优秀的读书家风感染身边人,鼓励年轻人经常多读书,读好书,教导不仅要学习税收业务,更要培养自身人文素养。

谈起为什么要培养年轻干部的人文情怀的时候,他回想起父亲在他小时候读书说的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忠;不读《陈情表》不知孝;不读《与妻书》不知爱。”作为年轻一代的税务干部,不仅要懂业务,更要有道德,有情怀啊!”也正如他在自己所写《致学赋》一诗中所说:“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同时,他将在书中汲取的营养运用到工作中,常年来一直关注税务人才的管理培养,通过阅读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书籍,提出了“长×宽×高”的育人模式,即税务干部要有专业特长、知识面要宽广、综合素质要高。在建设机关办公大楼时,更是走访全国70多个办公大楼,遍览建筑设计书籍,记下数本笔记资料。问到爷爷传下的关于读书家风对他的影响时,他说:“读书不仅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习惯,只要你勤于打开这扇窗,里面便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宝藏。”

(三)

前前后后18趟,让丹江第一纳税大户农夫山泉落户丹江。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担得了重任。”询问起他们老丁家的家训,他总会提起老父亲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丁再先传承家训力量,这句话成了他终身恪守的信条和不断前进的“内生动力”,促使他在工作中形成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尽心尽力、追求完美”的工作准则。

十几年来,他在工作中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浮躁,不慕名,不逐利,用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在生活上,不慕奢华,艰苦朴素,时刻维护一名税务干部和自身的形象,时刻谨记老父亲那句“守得住清贫”的谆谆教导。

“生在丹江,长在丹江,对丹江有赤子之情。单位领导把服务丹江发展的事放心地交给了我,我要在有生之年,抓住每个机遇为丹江建设多出一份力!”丁再先不仅在名利面前守得住清贫,在服务丹江税收事业发展上,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2003年,时任丹江国税局总经济师的丁再先,牵线搭桥,前前后后跑了18趟,最终让农夫山泉落户丹江,2013年,农夫山泉在丹江实现税收2.38亿元,成为丹江纳税第一大户。紧接着,上海锦江之星、澳大利亚BS公司纷纷到丹江落户。而在每一个公司落户的背后,都是一份沉沉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一种满满的使命与情怀都凝聚着丁再先无数的汗水与心血,凝聚着他对丹江未来的美好期待,也都是他实践奉献担当的承诺,恪守家训的见证与回归。

◇老公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回来,老婆问:“你们当年的班花有什么变化吗?”老公感慨地说:“她还是跟上大学时一模一样,一点没变。”老婆酸溜溜地问:“二十多年没见,一点没变化?整容了吧!”老公白了一眼老婆:“我说的是她以前不理我,现在还是不理我。”

◇两口子走到银行门口,看见了两只石狮子。老公打断一路喋喋不休的老婆,问:“你知道这两只石狮子,哪只公,哪只母?”老婆答:“这我哪会知道啊?”老公说:“我告诉你答案哦,张口的那只是母的,闭口的那只是公的。”老婆不解:“为什么?”老公说:“母的话多。”

◇大早上接到一个电话,业务员:“先生,请问您需要理财顾问吗?”我:“已经有了!”业务员问:“哪家公司的?”我:“我老婆!”业务员:“先生,您可以考虑其他投资,请问您想投资贵金属吗?”我:“已经投了很多了!”业务员:“您都投资了什么贵金属?”我:“老婆的金戒子、金耳环、金项链!”

◇我对老爸说:“你要学会用微信支付啊。”我爸说道:“学那个干嘛?我平时这样花钱挺方便的。”我说:“这样我把钱转账给你,你就可以随意花,不用跟我妈申请了。”我爸立马拿着手机跑过来说:“快给我讲讲,这个怎么用来着?”

(四)

特殊“床前训育”——丁家教子成才的“独门秘籍”。

“一室之不治,何以治天下”。家风是家庭的性格,是家庭的形象,是家庭的魂魄,好的家风对子女的教育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丁家就传承着一种育子“独门秘籍”——床前训育。回想起父亲对丁再先的教诲,他总说,父亲不打不骂,不同于别人家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而是隔断时间,父亲总会将兄弟几个轮流叫到床前,主动询问交流,耐心疏导心结,指正与表扬并重。

好的教育方式代代传承,丁再先说:“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不是讲大道理,也不是耳提面命,有时候就是言传身教。”所以,他秉承父亲的教育方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着他的儿子,注重儿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儿子的人格品质,用自己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激励儿子勤奋学习、乐于奉献。而在平时点点滴滴生活中,则去培养儿子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在儿子与母亲因装修房子意见发生矛盾之时,他会选择在儿子冷静之后,在儿子主动询问时,引导孩子去从《中庸》找寻处理矛盾的智慧;讲述母亲为生他保胎卧床一年,难产大出血九死一生的经历来侧面感染儿子。

正是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传承和熏陶下,丁再先的儿子也形成了每逢回家都要主动来他面前询问建议,聆听“床前”教诲的习惯。每逢出门远行,每晚一个电话向母亲报平安。丁家有儿初长成,其子现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曾参与了南京市世界青年锦标赛主题建筑的设计,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设计等。儿子的成长充分地映射出一个文明、和谐、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的家庭带给他的无尽精神食粮,这些也和丁再先传承科学的教育方式及平时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中国人自古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发扬,古有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今有丁再先敬业奉献,勤廉笃实,满怀对故土的眷念,三十六年风雨不改赤子情怀,传递着家训正能量,树立了中国好家风,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税务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家训的理解和传承。

猜你喜欢
丹江家训家风
丹江蓝里望故乡
丹江源探幽
勤劳节俭传家风
商州之恋
家风伴我成长
丹江河畔那群人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训伴我成长
家风
《朱子家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