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预学·导学·拓学”学案设计运用初探

2017-04-12 16:07周红娟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材

周红娟

【摘 要】为了破解小学语文阅读课预习作业难检测、学习过程轻策略指导、课后练习淡化语言输出的现状,教师可尝试设计运用“预学·导学·拓学”学案,将教材“学习化”,从“课前预学,了解学情”“课中导学,学习策略”“课后拓学,借鉴仿写”三个方面,探讨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材“学习化” 课前预学 课中导学 课后拓学

学生预习过程难以检测,预习效果不到位,怎么办?阅读课堂重内容分析,轻策略指导,学生不爱阅读,不会阅读,怎么办?单元作文“单打独斗”,费时费力,学生仍旧不会写,怎么办?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平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和困惑。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能不能将教材“学习化”,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呢?

笔者尝试运用“预学·导学·拓学”学案,试图通过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呈现学习线索,隐含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学案立足文本,以教材为例子,夯实语文基础,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策略,学习名家写作方法。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体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力求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而教师通过学案,了解学情,提供策略,依学而教,顺学而导。

一、课前预学,指向基础,了解学情

预学检测既是衡量学生预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展开教学的一个踏板。

(一)预学指导步骤化

为了提高预习的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处的学段,提出明确的预习步骤,注重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指导。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的预学步骤是: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通读顺。二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自学音形义。三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预学检测目标化

书面化的预学检测目标指向明确,重点检测生字词的掌握、主要内容的把握等情况,以及了解学生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还隐含了学习生字词音形义、把握课文大意以及提问的方法策略。

因此课前的预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例如巧记字形,或以旧带新,或趣味创新:加一加,适用对象——结构容易拆分的字;减一减,适用对象——独体字或形近字;换一换,适用对象——偏旁不同的形近字;比较法,适用对象——形近字;还有猜字谜、编儿歌、图解记忆等方法。再例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择:填空题——以填词语或短句为主;补充法——以补充句子为主;判断改错题——评判主要内容的概括是否正确、完整,并加以修改;选择题——选择主要内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关键句串联法——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主要内容的语句,并串联起来;关键词语造句法——提供一个或数个关键词,让学生概括出主要内容;排序法——按照课文的写作思路排列语句的顺序,从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问答式——回答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串联成对主要内容的表述;标题式——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并串联起来;图示法——根据图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等等。

(三)预学反馈高效化

书面化的预学反馈一举多得:一是使学生的预习更加规范和自觉。二是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夯实了生字词基础,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学到了很多关于学习生字词、概括主要内容的有趣巧妙的方法。三是了解学生学情。学生的预学反馈特别是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当然,对学生提问题要进行重点引导,指导学生提出真问题。

二、课中导学,指向阅读,学习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为重要。”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体会,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成长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课中导学,旨在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中习得阅读策略,通过阅读任务的驱动,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而导学的关键在于导学案的设计。课中导学案既是学生的学案,也是教师的教案。

(一)目标定位——循序渐进

为了保证学习的高效,设计导学案的前提是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即“学什么”。而设计导学案的基础则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怎么学”。因此,设计导学案首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小学语文各年段阅读学习目标进行梳理归类,使其一目了然,阶梯分明。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低段重在“学”,中段重在“用”,高段重在“能”。每一篇课文都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一个点,学习一篇课文实现一个学习目標,一篇篇课文聚沙成塔,最终达成阅读学习的总目标。

(二)教材解读——巧抓关键

课堂上的40分钟是有限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该抓住一条主线,抓住一个关键点,深入解读教材,“牵一发而动全身”。

1.精读课文从课后练习找方向

课后练习是编者遵循课标精神,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统筹安排、精心设计的,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它既点明了教学目标,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了教学方法和思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抓手。可以抓住课后习题,挖掘导学案设计的重点。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依据课后第2、3两题可设计如下课中导学案。

学生通过导学案开展学习,读懂了父亲的话,理解了父亲的用意,领悟了对比衬托、借物喻人的写法。

2.略读课文从课前导语找方向

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之前都有安排导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明确地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阅读训练的过程。课前导语为我们设计导学案提供了方向。例如根据《珍珠鸟》一课的课前导语,可设计如下导学案。

3.不同文本从语言特色巧切入

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巧妙的表达、别出心裁的想象等构成了文章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导学案要善于抓住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揣摩、感悟、学习。

例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句就是文章的文眼,教学时可联系“我”的成功经历层层深入剖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感悟,体会其深刻的含义。而且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写得真是妙极了。导学中必须找出来对其进行感悟、学习、积累。

4.关注预学从学生疑难处去深入

学贵有疑。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如果能捕捉学生在自主批注时所产生的疑问,并以此展开导学研读,进行批注学习,就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例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学生探究的焦点都集中在“鱼到底该不该放”,还有“人生旅途中遇到了和那条大鲈鱼相似的鱼,到底指的是什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聚焦在“我”和父亲的情感体验及对“鱼”的理解上。

(三)圈点批注——有法有序

“不动笔墨不读书。”課中导学注重学习过程,课堂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圈点批注,在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中习得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课中导学

A.体验“我”的情感。

a.自由读课文,先找出“我”不想放鱼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选择一句批注感受。

b.快速读课文,找找“我”不想放鱼的原因,用波浪线画出,抓重点词语说说理由。

c.想象写话: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体验“父亲”的情感。

a.默读课文,你从哪里读懂父亲也被这条鲈鱼诱惑过,请用虚线画出句子。

b.资料:为了保护鲈鱼,在作者的家乡美国有一个苛刻的规定,每年只有到了鲈鱼捕捞开放日才能捕鲈鱼。这个规定要求每个公民都严格遵守,自觉做到,不得违反。

读了资料,请你站在父亲的立场,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谈谈父亲坚持放鲈鱼的理由。

c.想象说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C.理解“鱼”意。

1.教师示范

导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但是,如果学生原来没有受过指导,阅读批注的方法杂乱无章,方法不明,漫无目的地大段大段地画线,囫囵吞枣地写一两个词、一两句肤浅的理解,那么这样的批注收效甚微。教师要进行示范,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包括批哪里、批什么、怎么批。

2.案例引导

学习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地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因此设计、运用导学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刚开始学习时,先师生共同阅读批注,再总结理解批注的策略,例如抓关键词领悟,就可以用上词义主题联系法、文本生活联系法、词语联想法等等。

学会方法,走遍天下。课中导学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导学案的引领下懂得如何读书、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从而在课外阅读中也能用上这些策略。

三、课后拓学,指向写作,借鉴模仿

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一书指出,以往的阅读教学过于重视“理解”的教学,淡化了学生的实际“运用”,只注重了语言的输入,而忽视了语言的输出。课后拓学,就是将教材当作学生习作的优秀范文,抓住课文独特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模仿、借鉴,习得习作方法。

(一)紧扣单元目标

拓学仿写设计切忌面面俱到,也不可信手拈来。要根据单元目标,一课一法,一课一得。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目标是从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引发思考,选择一个角度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

根据这一单元作文目标,《钓鱼的启示》一文,学习的是环境、人物等细节描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的是一句格言的启示;《落花生》学习的是借物喻人的写法;《珍珠鸟》学习的是人与动物之间互动式的描写。

(二)仿写操作具体

拓学一般安排在课后作业中,仿写提示清晰,学生有法可依。根据拓学学案,学生了解写作方法,把握写作特色,然后借鉴运用表达。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的拓学,先引导学生总结《落花生》一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再提示学生可以从事物的名称、特点、包含的道理三方面去思考,拓宽思路,然后再写。这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适当地降低了仿写的难度。

[课后拓学

《落花生》一文,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揭示了做人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给予了我们启示,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感悟。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

(三)写后讲评交流

重视写后讲评环节。对于习作,或朗读范文,或张贴于“园地”,或让学生在大作文时选用为材料、片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语文高效课堂应从“内部”和“过程”检视,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预学·导学·拓学”学案的设计,将教材作为例子,深入钻研,总结规律,激发学生兴趣,发展阅读能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获得了怎样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在课堂里学习有路,学习有劲,学习有法。

参考文献:

[1]林乐珍.基于“助学稿”的小学语文“学习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周迪儿.“学本课堂”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4):34-37.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 310000)

猜你喜欢
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获奖教材名单
立足教材的缺学阅读策略教学衔接——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彰显教材价值的使用策略——由“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引发的教学思考
渊源化学教材 流长高考试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