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的夜

2017-04-12 12:35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商洛陕南醉人

“老北漂”们去陕南转了一圈,回来后又惊叹起陕南的夜来。

我也喜欢陕南的夜,那夜是甜丝丝的,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种清凉的甜,沁人心脾。这几年,勤劳的陕南人开始装扮崛起的城市,将那羞赧的夜幕静悄悄地拉开来,露出了姣好的面容。游人们踏进这方土地,就能露出会心的微笑,就会在山水边流连忘返。(“陕南的夜”的共性特征是什么?总体上给人怎样的美感?作者运用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进行诗意化总写,引起下文。)

洛河边上的商洛,打出了一句“秦岭最美是商洛”的招牌,这可让陕南各地的老百姓妒忌了,谁不说咱家乡好呢。不过商洛的夜,的确是静幽幽美滋滋的。

离开热闹的城区,沿洛河岸边漫步,可见一排排高低错落的大楼拔地而起,点缀其间的灯饰将城市的轮廓展现在人们面前,那感觉真像一群美丽的少女,脸上蒙着面纱,身上穿着彩裙,调皮地蹑手蹑脚地向你走来。没有喧嚣,没有嬉闹,耳畔有树叶的呢喃,有蟋蟀的鸣叫。这种夜,美得静谧,美得纯粹,美得让人不敢高声喧哗,生怕惊跑了害羞的夜光。(分写之一——商洛夜色之美,通过一个拟人化的比喻凸显。)

汉江边的安康,进入夜晚后,如同开始新的一天一般热闹。

安澜塔高耸,塔下是汉江两岸连绵不断的灯带,那是岸边的酒肆茶座和歌厅。人们从各个街巷里走出来,聚到这里。几乎每间茶馆酒肆都会传来自娱的歌声,人们唱祖国、唱陕西、唱安康。有时还有安康特有的花鼓戏表演,舞台上仅有一张八仙桌,演员在桌子上边歌边舞,让人看得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人们歌着舞着笑着,尽情地抒发着快乐。岸上的欢闹场景与江水中游弋的彩船相映成趣。置身这里,白天积蓄的烦躁都会一点一点地挥发而去。这时候,汉江两岸被映染得就好像神话中的仙境一般。这是安康的建设者们奉献给三秦大地的一件星光燦烂的杰作。(分写之二——安康夜色之美,以特色“歌”“舞”展示“仙境”之美。)

沿着汉水向西,即抵达汉中。那汉中的夜尤其具有灵性。

汉中,这块演绎过兵戈铁马的古沙场,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而今,这片古老的土地愈发显得年轻。每当夜幕降临,街上的人们便悠闲地涌到江边,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恬静或快乐,一堆堆人群中,时不时会爆发出一阵阵欢歌笑语。此刻,五彩的霓虹灯也把汉中城装点得多姿多彩。不过,在长长的汉江边上,最让人赞叹的还是宽阔的江面上升起的排排喷泉,那几百支跃动的喷泉随着音乐的鼓点摇摆、旋舞,有如一群少女在水面上舞蹈,拨动起汉水之滨激情的音韵。有人将之誉为“水上芭蕾”,我以为那是极贴切的。那喷泉有时温柔流畅,似从天上飘然而落;有时热情洋溢,时时与夜空相接;有时激情高昂,好像要把整个汉江都搅动起来。这群水的“精灵”们用柔美而野性的舞姿,表达着对汉江的赞美和对汉中人民的祝福,成为汉江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分写之三——汉中夜色之美,同样写“舞”美,有意蕴又有特色。)

陕南的夜,朦胧而醉人!(扣住题目,再次概括陕南的夜之美,总收全文。)

(选自阿莹《人民日报》2012年2月9日)

写作借鉴

作者扣住“陕南的夜”这一特定时空,落笔时采用“同”中见“异”、凸显个性的笔法,处理好共性概括与个性显示的关系,是这篇游记的亮点。

1.开篇总述:拉开大幕,点亮“主灯”。随着文中陕南人“将那羞赧的夜幕静悄悄地拉开来”,一盏昭示文旨的“主灯”渐见其亮:陕南夜的共同美质——姣好;陕南夜的个性魅力——“沁人心脾”的“清凉的甜”;陕南夜的审美效果——使人“流连忘返”。这些关键词照亮全文,引导读者步入那陕南夜的醉人画廊。

2.主体分述:个性纷呈,扮靓“主灯”。商洛的夜:“少女”为喻,美在“静”中。那是一群面蒙细纱、身着彩裙的“姣好”少女,却没有本属于她们的歌舞嬉闹,有的只是“蹑手蹑脚”和“树叶的呢喃”“蟋蟀的鸣叫”相伴。如此曼妙的拟人化比喻,将商洛之夜的静谧之美演绎得多有诗意!安康的夜:歌舞升平,美在“闹”中。此段运用的是点面结合和人景结合法。无论是汉江两岸灿烂闪烁的灯带、岸上茶馆酒肆的纵情欢娱和八仙桌上花鼓戏的“边歌边舞”,还是江中游弋的彩船,都凸显安康之夜如梦似诗般的“仙境”之美。汉中的夜:聚焦“喷泉”,美在“灵”中。“灵”与“商洛”之“静”固然有异,与安康之“闹”也不尽相同。这是一种融入当代科技元素的“水上芭蕾”,是“柔美”和“野性”相结合的旋舞,是水的“精灵”们表达赞美和祝福的特有舞姿。作者“状一物而境界全出”,确为妙笔。

3.结尾收笔:直点主旨,呼应“主灯”。“朦胧而醉人”,作者仅用五字呼应开篇之“流连忘返”,使“主灯”之亮前后照射。如此“总分结合”“以‘异写同”的笔法,值得我们构思游记散文时借鉴。

猜你喜欢
商洛陕南醉人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自然语言
作品赏析6
尴尬的陕南
陕南民歌艺术生存状态分析与研究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书香醉人
我的故乡是商洛
趣图妙语
我的是故乡商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