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挠到思维的痒处

2017-04-12 13:24杨红梅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黄黄摸球黄球

杨红梅

教师之问,是寻知求索之“引”,是情感沟通之“桥”,是思维发展之“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依赖于单纯的记忆、背诵,教师用好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发散能力。提问,应当语言准确、言简意赅,“挠”到启发思维的“最痒处”,让学生“欲罢不能”。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可能性》内容为例,谈谈教师“以问挠痒”的策略。

一、以问引发思维冲突

提问的本质是思考,数学教学如果缺少思考,就如同断线的木偶变得毫无生机。教师要以问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问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及不确定性。传统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猜摸到的球的颜色,以猜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切入教学主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教者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5个组员每人摸一次乒乓球,(第一组中5个黄球,二至四组4个黄球1白球,第五六组5个白球)摸完以后放回去,摸到黄球的次数最多的组获胜。第一组摸的结果是:黄黄黄黄黄,第二组是:黄黄黄黄白,第三组是:黄黄白黄黄,第四组是:白黄黄黄黄,第五组是:白白白白白,第六组是:白白白白白。第一组黄球最多,获胜。教者提出问题:“第一组获胜,大家把盒子打开看一看,这是否是一种巧合?”教者巧妙设计问题,有意识地制造“不公平”,人为设计不同情况的摸球,引发学生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

二、以问感知数学概念

教师的提问类型要多样,要有趣味性,以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要有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也要能直击要点,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不易深入,教者要结合前面的“摸球”实例,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感知概念。教者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组能获胜?说说哪个组注定会失败的?”学生经历摸球过程,发现第一组能摸到5个黄球,“不可能”摸到白球,所以“一定”能获胜。第五、六组一个黄球也摸不到,因而“一定”会失败,二至四组可能一个黄球也摸不到,因而“可能”会失败。学生对“一定”“不可能”产生初步的感知,教者适时引导学生反转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如果比赛以摸出白球多的组为获胜方,哪个组必定会获胜?”经过前面的感知,学生能厘清概念,学会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五、六组摸到的都是白球,因而必定能获胜。

三、以问引发学生验证

数学规律的发现、结论的获得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要将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猜想、分析、验证中得到真知。教者提出问题,“没有经过试验,你能肯定他们能获胜吗?为什么?”以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者为每组准备了一个袋子,内装8只黄乒乓球2只白乒乓球,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球,看更有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在摸球前提出自己的猜想,“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教师让每组摸20次,并记录结果。第一组12黄8白,第二组16黄4白,第三组18黄2白,第四组17黄3白,第五组20黄,第六组15黄5白。教师让大家对摸球的结果说说自己的看法,大家从每组摸的情况不一样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教师继续提问,“第五组摸到的都是黄球,如果继续试验的话,是不是总有一次会摸到一个白球?那你知道第几次能摸到白球?”有人说可能就是下一次,也有可能是10次,20次……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白球会比较难摸?”教师的提问让学生从摸球、数据分析中感受到“可能性”也是有大小的,也看到了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问,源于预设,达于生成。教师既要以问激趣,更要以问引思,“挠”到思维最“痒”处,方能让学生在思维冲突时深究、在感知概念时辨析、在验证结论时探索,构建富有活力的学思课堂。

猜你喜欢
黄黄摸球黄球
可爱的黄球
可爱的黄球
摸球游戏
小灵通摸球
内心的角落里
有趣的摸球游戏
小狗
开心养鼠记
摸球
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