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日新精神』的渗透方式

2017-04-12 22:13惠州市仲恺中学林莉丹
师道(教研)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仲恺廖仲恺校训

文 惠州市仲恺中学 林莉丹

浅谈 『日新精神』的渗透方式

文 惠州市仲恺中学 林莉丹

为了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赤子情怀、图强进取的精神追求和勤奋踏实的优良品德,学校从创造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和开发校本课程三个方面着手渗透 “日新精神”教育,不仅深入挖掘了校训文化,同时还体现了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日新精神”内涵初探

仲恺中学是一所以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的名人纪念性完全中学,本校校训正是 “日新精神”。联系仲恺先生生平事迹,结合本校文化建设实际,通过对校训文化的认真解读和调查研究,笔者认为 “日新精神”基本内涵包括:爱国爱家的赤子情怀、图强进取的精神追求和勤奋踏实的优良品德。在校园中,“日新精神”更多可以具体表现为在思想上积极上进,在纪律上严于律己,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在状态上欣欣向荣,在行为上遵纪守法,在品德上追求完善等。

二、“日新精神”渗透方式

如何在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弘扬 “日新精神”,以校训文化为载体开展有特色的道德教育,是我校的一个重要议题。

1.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历史教学需要改变课堂式的单向传播模式,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把 “日新精神”教育与部分高考内容有趣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 “日新精神”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 《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补充廖仲恺何香凝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从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又如讲到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时,可以让学生创设情景、亲身演绎 “廖何大脚情缘”。

除了历史课,其他一些文科类课堂也可以适当增加日新精神的内容。例如语文课可以对以 《诀醒儿、承儿》为代表的廖仲恺作品进行赏析,了解廖仲恺先生视死如归的精神及其对理想的坚定信念;政治课可以引用国家领导人对仲恺精神内涵的最新解读等;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 “日新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

2.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不仅可从课堂上汲取知识,更重要的还是从校园氛围里感受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营造:一是发挥 “硬文化”作用,一尊雕像、一件文物、一行警句、一幅图片,都会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催人奋进,助人自律。我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建设得很到位,有以廖仲恺、何香凝的名或字来命名的教学楼、景观,在校园最醒目之处有廖仲恺雕像,还设有专门的展览廖何革命图片的纪念室等。发挥 “硬文化”寓情于物的作用,可以营造出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凸显环境的历史内涵。二是开展 “软文化”活动,每学期可开展一次有关日新精神的手抄报比赛或者黑板报比赛;开展一些主题为 “我与 ‘日新精神’” “我认为 ‘日新精神’” “‘日新精神’对我”等演讲比赛,又或者举办一些有关 “日新精神”的知识问答竞赛,现场作文大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活动,学生可以真正亲自去深入理解、深刻体会,甚至亲身实践日新精神的基本内涵,从而达到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目标。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学者或者组织相关教师不定期举办有关 “日新精神”的讲座,或者专门开设与 “日新精神”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听讲。当然还可以利用广播台、学生会、团委等一些学生组织,大力发挥宣传引领作用,每月进行一次有关廖仲恺先生事迹和 “日新精神”内涵的宣讲。组织开展各种 “软文化”活动,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日新精神”教育。

3.开发多样的校本文化课程

如新生入学教育,在新入学的高一新生教育中,年级可以派发有关廖仲恺先生生平简介和 “日新精神”介绍的小册子,并在年级安排下统一学习;设校史展览室,将学校多年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日新精神发展通过校史展览室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接受“日新精神”的熏陶;编订校本教材,联系学校实际,突出 “日新精神”教育的重点,将廖仲恺和何香凝一生事迹有选择地选取部分内容编订为校本教材,同时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将 “日新精神”提升为文化经典和励志样本,突出 “精神日新德日新”的日新价值和意义,为中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道德教育。

责任编辑 王思静

猜你喜欢
仲恺廖仲恺校训
基于SWOT分析的仲恺旅游发展初探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一道竞赛求值试题的探究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廖仲恺民初1911—1922的理财活动
强强联合 仲恺高新区波士顿孵化器迈进2.0新时代
中华革命党时期廖仲恺在日活动的若干史实考辨
廖仲恺夫妇诗画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