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医美不美

2017-04-13 18:42毛琪琪
当代工人 2017年4期
关键词:急诊室心梗牙医

毛琪琪

说起美国医疗,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先进的生物科学作基础,著名医学院校精心培养的人才,高精尖的设备,还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医患关系。近距离感受后,我才知道,以上说的都对,可是综合起来却让人觉得“性价比”不高,甚至还有颇让人头疼的时候。

我的一个朋友上火或者工作强度大时,左边太阳穴到肩颈背酸痛,连带着左边牙也疼,有时候还头晕。他在美国看了家庭医生,医生认为他有心梗的风险。因为诊所还有半小时就下班,医生立即叫了救护车,要把他送进急诊室。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心梗,医生不信,说本着负责的精神,坚决不能让他就这么走出去。

之后,他做了心电图、各项血检,还做了胸透排除肺血栓的可能。中间几次他问医生能不能离开,医生说:“在得到确定的答案前,我们是不可能让你从这里走出去的。”

就这样在急诊室走廊的床上躺了8个小时后,医生告诉他,各项指标正常,没有心梗的征兆。至于为什么疲劳的时候肌肉酸痛,大约是因为缺乏锻炼。医生和颜悦色地教他几个活动肩颈的动作就放行了。这位朋友只好带着这个让他啼笑皆非的“诊断结果”,大半夜摸着黑开车回家了。

为了弄明白为什么牙疼,他又去咨询了牙医。牙医认真地拍了片子,告诉他既没有龋齿也不存在咬合问题,只能多休息了。他实在没办法,只好趁回国探亲的短暂假期跑去看牙医,牙医一听他的症状描述就说,你应该是得了上颌窦炎,建议你去耳鼻喉科确诊一下。他立即去看了医生,当天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一看,果然是上颌窦炎。耳鼻喉科的医生告诉他,这大概是他几年前某次重感冒的后遗症,医生开了20天的中成药,之后就药到病除了。

后来,这位朋友常拿这件事儿当笑话讲,同时也庆幸自己的医疗保险还算好,不然在急诊室里折腾一晚上,几千美元就要付出去了。他还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幸亏中国看专科医生不需要预约,不然十天半月还没约上呢,就该回美国了;二是中国牙科医生都比美国的内科医生对耳鼻喉的诊疗水平高。

他的第二个观点看上去有点儿极端,可也不全无道理。美国的医生态度严谨,也有先进的医疗器械。不过医学同时还是一门经验科学,对比美国医生,中国医生诊疗的病人多得多,经验也更丰富。美国的家庭医生平均一天看二十几位病人,中国医生平均起来一天能看七十几位。一天就差出两倍去,经年累月下来,医生对患者病灶的诊断速度和准确程度就拉开差距了。在美国看过病或者做过体检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医生爱“较真儿”,再简单的一个病症,哪怕患者自己都能自我诊断了,医生也要检查了再下结论。

我深刻地体会过美国医生的“较真儿”。前年我打了流感疫苗,但还是得了重感冒,咳嗽了一个月也没好,突然有一天晚上病情加重,几乎是不间断地咳嗽了四五个小时。当时觉得要窒息了,只好半夜去了急诊室。

在美国,打吊瓶是被当做一个小手术来做的,像国内感冒发烧挂个吊瓶很快痊愈这种事儿是不敢想的。我知道不分青红皂白乱输液是有害的,但当时肺都要咳出来了,就跟医生要求了打吊瓶——果不其然,被坚决地拒绝了,原因是:你不需要。在美国,抗生素也是“稀缺品”,非处方药里没有抗生素,而医生不到非常必须的时候也不会开抗生素。当时我还问医生能不能给我用点抗生素,医生说先化验!

化验完了医生说:“你这咳嗽是病毒性的,不用吃抗生素。”然后给我带了缓解咳嗽的喷雾面罩,无奈咳嗽还是非常剧烈,直到第二天上午才慢慢平息下来,整个过程全靠自己硬扛。我跟一位在美国读药理博士的朋友说起这个经历,她说我应该感谢医生不乱用药,不然是饮鸩止渴。

写这段文字时,那晚咳嗽的痛苦还历历在目。实在是无法想象,如果把还算健康年轻的我换成年逾古稀的老人,还能不能安稳地咳上10个小时没有其他并发症?

美国医生一天下来看的病人少,分配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就多,患者对自己症状的疑问一般也都能得到充分解答。如果医患二人都有时间,又不排斥“自我披露”一下,唠家常也是可以有的。孩子多大了,生活还愉快吗,工作怎样,有什么压力大让你发愁的事儿,甚至你的另一半能不能很好地分担家务都能唠到。一个家庭医生固定几年看下来,你的家长里短头疼脑热他都门儿清了。这种闲聊貌似跑题,其实和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休戚相关,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整体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诊疗。

美国医院看小病“不给力”,在大病和急症的治疗上,做得还不错。我的一位同事几年前遭遇了很严重的车祸:车子在高速路上被撞翻,人命悬一线。离他最近的是附近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后,派出直升机赶到现场,消防员、护理人员和医生齐心协力,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从车里救出来,送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抢救。不幸中的万幸,半年之后,这位同事除了需要拐杖支撑恢复期的行走外,其他方面的健康都恢复到了理想水平,还重新上班了。他每次说起来都十分感慨:如果不是搭了空中救护车,这条命就捡不回来了。

对待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态度上,中美两国的医院也大有不同。我怀孕的时候,从头至尾只做了3次超声波检查。表妹在国内怀孕时,与我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都类似,却做了6次超声波检查。虽然关于超声波检查的争议一直没消停过,但作为一个时刻担心胎儿安危的准妈妈来说,摸着黑猜的滋味儿实在不好受。做多少检查、做什么规格的检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单单是从保护患者角度出发,避免过度医疗,也牵扯到美国医疗检查相对高昂的费用,以及医院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协议:原则上没有必要的检查不做,能用便宜的药物治疗坚决不用贵的药。虽然每个医生的风格有差异,但这基本是一个共识。

美国也没有“保胎”的概念,医生的观点是:如果胎儿足够健康,那无论如何都能顺利出生;如果胚胎没有发育好,那就应该“随他去吧”,不会对健康的孕妇提供任何保胎的药物或建议。

孩子刚出生几分钟,我就被医护人员命令坐起来给孩子母乳。我整个人是蒙的,看着一脸严肃的护士问:“我能躺一會儿吗?”护士正色道:“那就躺着喂,必须马上开始!”如今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当时觉得很凶的护士,正是这种“较真儿”,让我坚持了全母乳喂养。

最后以一句美国的医学界箴言结束本文吧: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and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颇令人动容,它很好地诠释了理想中的医疗价值观:对患者的治愈有技术等诸多方面限制,但医者仁心,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尽量抚慰患者,包括患者家属。

猜你喜欢
急诊室心梗牙医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对在急诊室接受治疗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
心梗猛于虎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老年危重患者急诊室留院观察时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打的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最好的牙医2
最好的牙医
米糕“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