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坚武与革命党人

2017-04-13 09:02贾熟村
关键词:督军吴佩孚李大钊

○贾熟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北京 100000)

白坚武与革命党人

○贾熟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北京 100000)

文章对白坚武与革命党人的交往活动做了整理,尤其详细记录了他在1916—1924年间的主要社会活动。指出了白坚武与李大钊、孙洪伊等人的关系密切、交往颇多,其对孙中山也有不少赞扬,但其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最终沦为汉奸,展示了其复杂的人物形象。

白坚武; 革命党人; 交往

白坚武(1886—1937),字颠云,号惺亚,兴亚、馨亚、馨远,室号知白堂,河北省交河县人,1903年,考中秀才,1907年,考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与李大钊为同班。[1]1该校由孙洪伊、汤化龙等创办。孙洪伊(1870—1936),字伯兰,河北天津人,曾加入国民党[1],又曾为进步党党魁,教育总长、内务总长。[2]279李大钊(1889—1927),原名耆所,字寿昌,后又名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3]11

1910年,天津教育界要求清政府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举行罢课。清政府将派兵包围该校,进行镇压,白坚武与李大钊不畏强暴,留校待之。结果,清军并未出动。[1]41913年,他们在该校毕业。李大钊由孙洪伊等资助留学日本[3]13,白坚武任直隶都督冯国璋的秘书。1915年12月,白坚武在日记中写道:“久不接李寿昌讯息,念甚。前日捧其手札,大快慰。年来堕落,深愧我进德修学之良友。闻渠近作《联邦论》,胸中颇具有统系底案数则,欲以相告,苦无能达。秘月曾与孙伯兰谈及具体联邦案,孙为许可。”

1916年1月21日记:“久不接李寿昌来信,怀念不己。”2月14日记:“接李寿昌来信,劝留学。意志甚坚决,欲去,频年碌碌甚无味也。当即复书以询。”3月14日记:“久不接寿昌音讯,怅怅!俯仰山河,怀人悲世之感,不能自己。”4月29日,白坚武到了上海,拜访孙洪伊,询李大钊,李大钊尚未到。5月1日记:“候寿昌不至,念急!闻与张溥泉同来,或亦不日可到。”张溥泉(1882—1947),名继,河北沧县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官至立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2]3955月19日,李大钊已抵上海,与白坚武欢叙。21日,孙洪伊与李大钊、白坚武、汤化龙、梁启超等组成了宪法研究会,李大钊担任汤化龙的私人秘书。[3]26

6月,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8月,孙洪伊已出任北京政府内务部总长,聘白坚武为该部佥事。11月,孙洪伊被免职,白坚武也随之辞去该部职务。12月,白坚武与李大钊一起到中央公园参加黄兴、蔡锷的追悼会。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白坚武离天津前往上海。2日,黎元洪避居日本使馆,电请冯国璋代行大总统。3日,段祺瑞誓师讨伐张勋。孙中山离上海往广东护法。4日,白坚武到达上海。6日,江西督军李纯誓师北伐。10日,白坚武离上海前往江西。12日,张勋失败,逃入荷兰使馆。白坚武抵南昌,拜见李纯。李纯(1874—1920),字季山,河北天津人,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历任管带、标统、协统、师长。[2]30817日,李纯聘白坚武为江西督军署顾问。8月6日,冯国璋任命李纯为江苏督军,陈光远为江西督军。[4]21日,白坚武随李纯抵南京,白又被聘为江苏督军署顾问。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海陆军大元帅。14日,李纯任命白坚武为交际股主任。11月4日,孙中山派孙洪伊为军政府驻沪全权代表。18日,李纯与直隶督军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联衔通电,反对段祺瑞武力讨伐西南,主张停战,愿任调停之责。25日,李纯派白坚武往上海、浙江调和南北。29日,白坚武抵上海,拜见淞沪镇守使卢永祥,军政府驻沪代表孙洪伊。30日,到杭州,拜见浙江督军杨善德。杨善德对冯国璋颇有讽刺。12月4日,回到了南京,向李纯报告了一切状况。李纯又派他前往两粤。6日,再至上海,请孙洪伊写了给广东的介绍信。12日,到达香港,孙中山派黄大伟、吴铁城来接。13日,到广州,张继来访,晤谈一切。胡汉民、邹鲁来访。张继宴请。14日,孙中山派船来接,延见于病榻。白氏在日记中写道:“中山形神交瘁,不胜抑闷,然谈及外交问题,议论风生,详尽明锐,开山人物名下无虚也。”接着,白氏又拜访了广东督军莫荣新,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参议院议长王家襄。孙中山派代表胡汉民请午宴。15日,吴景濂、王正廷请午宴,伍朝枢、胡汉民、陈炯明、林森作陪。白氏又至农事试验场拜访了李烈钧。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逸仙,广东香山人,曾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277胡汉民(1879—1936),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留学日本,为孙中山之重要助手,官至国民政府主席、立法院院长。[2]508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留学日本、美国,同盟会员,曾任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2]88陈炯明(1887—1933),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同盟会员,曾任广东都督。[2]392李烈钧(1882—1946),字协和,江西武宁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曾任江西都督。[2]321吴景濂(1875—1944),字莲伯,奉天宁远(今辽宁兴城)人,留学日本,曾任国民党代理事长,众议院议长。[2]34016日,白坚武离开广州前往广西。24日,抵武鸣拜会了陆荣廷。1918年1月19日北返。30日,到上海,拜访孙洪伊、汪精卫等。汪精卫(1883—1944),名兆铭,字季新,广东番禺人,祖籍安徽婺源,留学日本,同盟会员,后曾任汪伪国民政府主席。[2]36831日,白氏回到了南京。

1918年5月,西南唐继尧等排挤孙中山,孙中山辞大元帅职。军政府改组,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芒、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为政务总裁,以岑春煊为主席,孙中山离广州。6月,孙中山到日本,再到上海,从事著述。[5]2279月,徐世昌被选为大总统,军政府不承认。10月,孙中山派张继为中国国民党北方执行部部长。李纯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联衔通电,反对以曹锟为副总统。意在留副总统给岑春煊以达和平统一之目的。徐世昌命李纯与西南接洽和平统一。白坚武奉李纯之命,到湖南永州,拜会前湖南督军谭延闿。谭延闿(1880—1930),字组安,号畏三,湖南茶陵人,出身进士,官至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3]74012月,白坚武奉派到上海,拜会孙中山、孙洪伊、唐绍仪,谈了李纯的意旨及白坚武个人的主张及观察。唐绍仪表示南北议和的地点应该在上海。白氏认为“中山政治特识最高而乏常识”。白氏还会见了戴季陶、张继。唐绍仪(1862—1938),字少川,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留学美国,官至国务总理。[2]606戴季陶(1891—1949),名良弼、传贤,号天仇,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官至考试院院长。[6]2676

1919年1月,白坚武奉命到上海慰问民党及建立和平会诸人。他拜访了孙中山、张继诸人,认为“中山不明政情,相去甚远而光伟照人”。又拜访了王宠惠、孙洪伊等。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广东东莞人,留学日本、美国,同盟会员,官至行政院代理院长。[2]922月14日,又拜访了唐绍仪、孙洪伊。15日,徐谦拜访白坚武。徐谦(1871—1940),字季龙,教名乔治,安徽歙县人,出身进士,曾任国民党本部参议、司法总长。[6]120120日,南北议和会议在上海召开,南方以唐绍仪为总代表,胡汉民等为代表。5月,南北和议破裂。8月,白坚武读《孙文学说》,《孙文学说》是《建国方略》的一部份,提出了“知难行易”的主张,承认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必须通过“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的阶段,肯定了行在先,知在后,即实践先于认识,知是从行中求得的,行是验证知的标准。并对“知先行后”和“知行合一”说有所批判,这就基本上表达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2]280白坚武读后认为“独到之语甚多,伟人固自异于庸俦,然自尊之气概亦发挥尽致矣”。9月,白坚武拜访孙洪伊,谈李纯关切广州李烈钧进兵江西事,请孙电询李烈钧。10月,白氏又奉派到广东韶州拜会了湘粤赣边防督办李根源。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雪生,云南腾冲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曾任农商总长代总理、全国政协委员。[2]321苏皖赣意向巡阅使兼江苏督军李纯自杀身死。11月,孙中山与唐绍仪等回到广州,恢复军政府,以唐绍仪为财政部长,陈炯明为陆军部长,伍廷芳为外交部长,徐谦为司法部长,李烈钧为参谋部长。12月,白坚武又奉吴佩孚之命到广州,拜会了孙洪伊、孙中山,道南来宗旨,交吴佩孚信函。

1921年1月,白坚武又到了上海。由孙洪伊介绍,会见了吴礼卿。吴礼卿对白氏畅谈了孙中山过去状况及今后趋向,气宇殊爽快。张继自广州到上海,白坚武请张继谈粤中近状。5月,白坚武赞扬广东非常议会林森等之通电措词冠冕可以震撼中外,斥自治为割据,亦属确论。林森(1867—1943),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闽侯人,同盟会员,曾任广东非常会议议长、国民政府主席。[6]8006月,吴佩孚聘白坚武为高等顾问。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东 蓬莱人,出身秀才,官至直鲁豫三省巡阅使。[2]338

1922年1月,白坚武从上海到达洛阳,正式进入吴佩孚幕府,被任命为政务处副处长。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战胜。白坚武日记:“武昌电:广东孙陈冲突结果陈炯明完全失败。陈之不能敌孙,早在意料之中,况加以许崇智、李烈钧耶?乃有扶陈抗孙之人,不谱内情,傎矣!”其实,吴佩孚正是扶陈抗孙之人。6月,徐世昌退位,由黎元洪任大总统。白坚武代吴佩孚拟电致孙中山、伍廷芳、李烈钧,请息争北来,词甚谦退诚恳,天下为公之事,当然从大处说。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避登永丰舰。[5]294白坚武日记:“孙中山为叶举军袭击,出亡。劳师远征不顾其后,人云中山妄人,信然。”7月,白氏日记:“余阅陈竞存所表示联省自治大纲,内多可采,然不必联省始可得之,不求其实,好立名目无当也。”8月14日,孙中山到达上海。17日,白氏日记:孙中山主张县自治,反对联省自治。曹锟、吴佩孚大欢,白氏拟电:欢迎北来,共商国是。23日,李大钊到上海,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正式加入中国国民党。[3]1589月,李大钊由上海到了洛阳,与白坚武共谈上海国民党近情。黎元洪接受吴佩孚、李大钊、白坚武等人的推荐,任命王宠惠为国务总理。10月,徐谦到洛阳,与白坚武等商洽政情。接着,李大钊与孙中山之代表张继又到洛阳,张继与吴佩孚握谈,颇欢洽。吴佩孚复函孙中山,以共同忠于民国相勉,勿与段祺瑞之卖国党、张作霖之匪党邻近。王宠惠致电吴佩孚、白坚武,感谢支持。孙洪伊致电白坚武,称孙中山与吴佩孚关系欢洽,进谋建设,并商榷约张继进京。白坚武复电照办。11月4日,陈炯明派代表熊宝慈到洛阳,陈述陈炯明对于时局的主张。此前,孙中山与皖系大将徐树铮会谈,决定合作对付陈炯明,同意徐树铮共同进攻福建的要求。[5]298白坚武11日记:“孙中山参入,闽乱颇棘手。”29日,由于曹锟与吴佩孚矛盾激化,王宠惠内阁被曹锟的保定派推翻。12月,陈炯明代表谭道南到洛阳,述陈炯明骑虎之喻,深切动人。陈炯明又发表通电,确示以制宪为统一之标准。白坚武认为情词颇恳切,“陈之为人虽毁之者多,以其智慧事业论,实为海内健者”。

1923年1月6日,孙中山代表徐固卿到洛阳,与吴佩孚、白坚武等接洽。25日,白氏日记:“孙中山分别委任各师旅在粤者,沈冠南亦到广州,将来冲突决所难免,陈竞存馀力如在,有何待者。”沈冠南(1871—1938),名鸿英,广西雒容(今鹿寨)人,祖籍广东恩平,为陆荣廷部将。1921年,孙中山下令讨伐陆荣廷,他逼陆荣廷下台,率部退入湖南。1922年,被吴佩孚收编,任为师长。后又随孙中山讨伐陈炯明。[6]75826日,《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孙文接受苏联援助,吴佩孚、白坚武深为不满。接着,龙济光大将李嘉品、颜启汉又先后到洛阳谒见吴佩孚、白坚武。温雄飞亦来,均对粤事有所陈述。2月,孙中山表示,与张作霖、段祺瑞联盟进行顺利,吴佩孚若不赞成,当讨伐之。[5]3103月,吴佩孚、白坚武促请北京政府任命沈鸿英督理广东军务善后事宜。4月,沈鸿英叛变,孙中山下令讨伐。吴佩孚命方本仁部增援沈鸿英。孙中山于5月复函张作霖商议讨伐直系。7月,王秀文从保定到了洛阳,代表孙洪伊传述孙中山和平意旨。白坚武认为这只不过是门面话而已。19月,曹锟贿选为总统。11月,陈炯明分四路猛攻广州。白坚武日记:“广州为林虎、洪兆麟等军攻下,吴使通告川、赣前方各将帅赶行协同进击。孙中山自此远矣。其永不振乎?”实际上,陈炯明部已被击败,退回惠州。孙中山派叶恭绰赴奉天,与张作霖联系,准备北伐直系。

1924年5月,白坚武闻孙中山逝世,特作挽联:“列宁死,中山又死,世界纵横无健者;革命成,共产未成,先生慷慨有馀哀。”实际上,中山并未死。7月,谢静虚到了洛阳,欲调和于孙中山吴佩孚之间,吴佩孚拒绝见面。谢又拜访白坚武,白告以双方理想不同,决无沟通之可能,不能两立之势,古今中外通例皆然,王亮俯内阁时代犹不必,何况于兹?并请将此义转告徐谦、张继等人。8月,唐生智、马济到洛阳,宣述湘省进行统一有诚意。吴佩孚复函赵恒惕,力言统一之必要,词甚严切。

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以谭延闿为北伐军总司令。[5]350派孙科到奉天与张作霖联络。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1月,直军战败,吴佩孚乘船南归。[7]370

综上所述,可见白坚武与李大钊、孙洪伊等私交是相当密切的,对孙中山也曾有过不少赞扬,但是,他却反对孙中山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坚决与吴佩孚合作对抗。在吴佩孚失败之后,白坚武继续反对国民政府,受到了通缉,他就寻求日本的保护。再加上,他不重视气节,例如,他曾在日记中写道:“留芳遗臭之语,乃腐士妄行分别之谈。以人性言之,凡抱一主张至万劫不回,俱为人类之好表现。”[1]264“唐武三思有言:‘我不知何为好人坏人,与我好者则为好人,与我坏者则为坏人。’人多痛绝其言,余殊赞同之。”[1]295“庄子云:‘生为尧舜,死也枯骨;生为桀纣,死也枯骨。’杜子美言:‘寂寞身后名,何与生前事。’皆厌世达观之语。”[1]309于是,终于沦为汉奸,被冯玉祥部逮捕,以“汉奸首领”罪枪决,落得个可耻的下场。

[1]杜春和.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3]韩一德.李大钊年谱[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4]韩信夫.中华民国大事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5]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徐友春.国民人物大辞典[K].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7]胡玉海.奉系军阀大事记[M].沈阳:孙宁民族出版社,2005.

BaiJianwuandtheRevolutionists

JIA Shucun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0, China)

Based on a summar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Bai Jianwu and the revolutionists especially during 1916 to 1924, the paper presents a rather complicated image of Bai Jianwu by unfolding his closely relationship with Li Dazhao, Sun Hongyi, etc., the favorable comments on him by Sun Zhongshan and his final image as a traitor because of his opposition to associating Russia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assisting peasants and workers.

Bai Jianwu; the revolutionists; interaction

2017-01-20

贾熟村(1930—),男,河南偃师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

K825.2

A

1672—1012(2017)03—0106—04

猜你喜欢
督军吴佩孚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诸葛亮制木牛流马
神偷胖三
偷神胖三
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
吴佩孚鸡屁股“退敌”
低情商,易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