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古、嬗变与赓续:基于学统视角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再生

2017-04-14 20:59薛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嬗变民族传统体育

薛源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以学统理论解读中国古今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特征与传习之道,探索现代二元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再生之路。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体现着古代儒家学统的特色,在泛道德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情感连带和重礼崇德的精神力量,把形神兼备和学思并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方式来传承学统,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经世致用的学习原则之间进行着双向互动,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近代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越来越依傍西方学术理念,在表现方式、传承方式、社会价值等方面嬗变,面对新时期的社会文化选择,我们要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的本体性,赓续历史,追问学魂,重构尊道求道、内外兼修、求真务实的学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再生,使其在新时期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统;嬗变;赓续传统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063-06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t expla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nd its traditional way and regeneration of modern dualistic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embo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ism in ancient times, cultivated the spiritual power of emotional attachment and re-adoration in the cultural soil of pan-morality, and took both the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and the concurrency of study-think as the learning way to inherit the academic tradition. For a wide range of mass foundat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learning in the world between the two-way interactions, it promoted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ousands of years to show a strong vitality. In the modern times, under the tide of Western learn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the western academic ideas. In the face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oices of the new era, we must adhere to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ntology to promote the China traditional sports regeneration, so that we can make it more brilliant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cademic tradition; evolution; persisting in tradition

中國传统的思维模式注重统绪,学统指治学的传统,是一门学术体系及其传统的传承。方朝辉认为,所谓“学统”,是一种独立的学术传统,包括一门学问所具有的独特的运作逻辑、意义世界和研究范式等[1]。学统是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生命”之系统,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丰富内涵与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它的塑造、传承与发展与中国古代学统息息相关。近代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在经受到西方体育系统的冲击后发生嬗变,其传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用西式的学术眼光解读中国传统体育,导致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传统特色丢失,进一步导致现代中国体育在精神上无家可归。

成中英认为:“传统是历史性的存在,尤其具有现实的影响力,构成伽达玛所谓的‘有效历史。因之,它不必只是历史,而有或多或少的规范权威,但其规范力量不一定来之理性自身的说服力,而是来自人的群体情感与习惯[2]。”历史之赓续,兴灭继绝,慎终追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复兴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大多数学者开始意识到立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而民族传统体育的根本精神、最高理念与终极意义是什么,需要从古老的学统精神中去探寻,正如邓曦泽所说,有效的学统不仅是赓续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开拓未来的必要条件——学统是学术积累与创新的自觉有效的组织形式。一个不能赓续历史的文化是绝不可能创新而开拓未来的,在学术的历史与未来之间,最有效的连接就是学统[3]。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界都在赓续旧有学统,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均未涉及这一方面,追问学魂、重构学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传统再生、守护民族体育的独特性具有重要作用,促使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获得技术进步与精神旨趣的同步发展,找到安身立命的终极归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国人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真正的意义之源,自觉承担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责任。

1 述古:古代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学统文化

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4]。传统使得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与统一性,是决定文化形成、延续、发展或停滞的相对稳定的内在要素。中国古代的“学统”以儒家为宗、以经学为源、以子学为流,各个领域“同宗孔孟”,而民族传统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展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治学方法、技艺传承上也充分体现了蕴含孔孟之道的治学传统,表现出丰富的人文情感性与社会价值观。

1.1 文化土壤:情感连带和重礼崇德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力量

社会中的人设计出各种活动和动作形式,氏族公社成员在生产实践、政治、宗教和艺术活动中受教育,利用游戏、竞技、唱歌、跳舞、记事符号进行教育,利用神话传说作为材料和手段[5]。可见,民族传统体育自古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孔子著书设教,提倡学习要务于下学上达,通过学习人情事理,修养德行,以求通达于仁义,“君子六艺”中的射和御就是古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内容,“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其目的不在竞技,而在修身知礼,强健体魄为修外,知仁义礼制为修内,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与”礼“为核心的教化体系贯穿民族传统体育的始终。同样,产生于劳动生产、原始宗教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多是集体性的活动,带有明显的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参与者通过情感连带获得情感能量,因而其活动更注重表演、娱乐、养生,从而具有怡情养性的效果,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坚持和谐、宽厚、礼让的价值取向的体育运动。

民族传统体育以肢体动作为载体,将形而上的伦理价值转化成为实体动作与团体活动。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写道,“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中正,道之根抵地”,投壶的活动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中正观,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即是“大中至正”的学问。在程阳侗族抢花炮项目中每年的胜者来年要进行还炮仪式来酬谢神恩,整个仪式中体现了严谨的社会秩序,在活动中要求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尊重老人,遵从传统,自觉履行义务,倾注了人们对抢花炮仪式的情感。厚德载物,内外兼修的传统观念、对宗教神灵或是祖先的崇拜及信仰、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思维意识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得以体现。

朱熹说:“《大学》之条目,圣贤相传,所以教人为学之次第,至为纤悉。”(《朱子四书或问》,《大学或问》卷一)他强调做学问以《大学》为先,其三纲领八条目是修学明德的根本。文以彰德,武以显德,在民族传统体育中一门技艺的传承,首先要考察徒弟的德行,少林《拳经拳法备要》中就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峨眉枪法》也有:“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弟子入师门,也先要遵守一系列戒规,所谓“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道德的审查在整个传承过程中不会中断,许多门派在传授拳术中讲究“口德、手德、身德”[6],以此磨砺心性,正己修身。武德使人具有“内圣外王”的侠义精神,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实行王道仁义,这也是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提倡的教育目的。

1.2 学统传承:形神兼备和学思并行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方式

古代学统的追求除了上文提到的主体精神的涵养,更需要真才实能的精益求精。“一层功夫又一层,层层深进,层层入细。由显至隐,由粗如微,彻头彻尾,逐层向里”[7]。形而上者为体,形而下者为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即无形之道体,形而下哲即万事万物的象与形,道是所有器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无形之道存在于有形之器。因而,熟练博学是治学的基本功,深造自得的境界来自炉火纯青的功夫,“拳打千遍,身法自现”,只有通过长期反复的苦练,才能体会到传统体育某项技术的精髓,感悟其内涵。

孔子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思兼进者为圣[8]。思想独立为学统之本[9],中國人向来强调以学养思、以学促思、思融于学,学统也是思统[10]。学武的关键在于“悟”,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西方人擅长逻辑推理,而中国人则讲究悟性高深,悟性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之一,武学一途,勤学苦练固然重要,但不管是套路还是心法,都要在无数的体悟中,窥其精要。“道可受兮不可传”(《楚辞·远游》),中国传统的传承方式不可以言语传之,不可以照本宣科,而需要心领神悟,学与思并用,自思自得。

古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传习方式以经验为主体,尤其注重心传心悟的学统模式,以心传和神传为核心,师徒之间具有高度的同频共振,这不仅是知识的延续,更是生命的延续,即是中国传统的性命之学,生命之间的学习传递才能保持知识技艺最鲜活最本真的状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习讲究神韵的模仿与体悟,这就是用一个生命去读另一个生命,技术是一座桥梁用以搭载文化的传承。

1.3 社会基础: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需求与致用机制具有双向互动性

文化活动具有其原本功能和自身的社会使命,儒家文化的致用传统,就是学问与社会关系紧密结合,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谈到“盖在有益于社会,有用于国计民生”,旨在提倡学术要有用于社会民生,在某个地域人民的社会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教化当地民风、牵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与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民族传统体育因其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而有了经世致用的原则与学习目的,也因为这种致用机制维系大众情感而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来看,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其实用价值。其与劳动生产密不可分,如射箭发明于原始狩猎,“乌号弓者,柘桑之林,枝条畅茂,乌登其上,下垂著地。乌适飞去,后从拨杀,取以为弓,因名乌号耳。”(《四部备要》)原始战争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萌生,蹴鞠最早便是为了训练军士,以提高军队战斗力创造出来的,“蹴鞠,黄帝所造,在练武士,本兵势见。”(《四部备要》)与生产、抗灾等有关的活动,如由古代鲜卑等族射天仪发展而来的较射、瑶族的播公鼓舞、侗族的哆毽、高山族的竿球、黎族的跳竹竿等。原始部族通过这些仪式化的肢体运动来实现自身与主宰自然的某种神秘力量之间的交流、互渗,从而获得某种力量、结果或实现某种角色认同,这便是民族传统体育最初的实用价值。

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身体活动行为,在动作技能的形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通过所在社区的各种民俗活动实现,这就使得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我们往往能从一个地域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看到它的生活概貌、文化特征、民族性格等,这就是笃行与治学、践履与修身相结合。朱熹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11]。民族传统体育是技艺之学,是一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行为方式,在肢体动作中展现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来看,人们有意无意创编的体育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阶级社会,逐渐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带上社会心理,越来越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儒家学统的影响下,古人不仅关注道德自律的内在超越,而且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责任及使命感,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内修身克已,外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道德修养之事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司马谈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将修身的成果贯彻到外在的治平实践之中,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臣武将的最高理想,文治与武功皆是治国安天下的必要手段,甲骨文中“武”的本意是一个人拿着兵器进攻,通过军事训练防身御敌,以此获得“下武精技防侵害、中武入喆安身心、上武得道平天下”的功能,所以尚武精神与国家强盛关系密切。

2 嬗变:民族传统体育学统的断裂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坚船利炮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文化也随之渗透不止,而中国由于政治经济上的客观状况又必须要向西方学习,一时“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中国文化被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几千年的统绪也就此打断,传统的学统无法摆脱对西方学术的依傍而自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治学的传统被打破,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来的一些传统特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外源式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二元性的,即民族传统体育的转型又要延续传统的生命价值,又要在短期内承受西方体育学术系统的影响。20世纪初,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的“土洋体育”之争愈演愈烈,现代体育就是在这种从“抗争”到“融合”的情况下转型。传统体育中的学统裂变,西方的艺术体操与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技击内容相结合,其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以及竞技思想也纷纷灌注于民族传统体育之中。

2.1 传统体育表现方式的转变:性命之学走向外化之学

西方学术是建立在名词、术语、逻辑、概念之上的文化系统,受古希腊先哲和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想影响,做学问注重逻辑思辨,正如哈贝马斯所言:“18世纪为启蒙哲学家所系统阐述过的现代性设计含有他们按内在的逻辑发展客观科学、普遍化的道德与法律以及自律的艺术的努力。同时,这项设计亦有意将上述每一领域的认知潜力从其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12]”由此,在理论研究方面,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学科,在此领域过于侧重竞技、术法等方面研究,并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由于西方现代体育思想的制约,大部分武术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技术、规则、竞赛等技术方面的实用研究,忽视了对武术内在理论价值的研究,忽视了武术蕴含的极大的文化资源[13]。

在动作形态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开始注重套路的严整性与技术的规范性,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必须有高度的客观性,同时追求高难新美的外在形态,着力提升动作的难度与美观等表演特色。舞狮原是在民间节庆时期开展的一种娱乐性体育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许多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和弘扬,舞龙舞狮项目也被总结和整理出来,赋予其规定的套路和难度,登上竞技场,走向竞技化,比赛的分值多偏向于技巧和难度动作,一味追求动作的高、难、险而忽视了狮子应有的狮型狮态。例如在以往的北狮项目上教条于比赛的人数和道具、音乐和套路等形式,这种带有西方学术特点的概念化、知识化的学习是生命之外的传承,与内在的骨血生命很难融为一体,因而也就缺乏了真正的传统韵味和艺术感染力,这是与中国传统“性命之学”相对的“外化之学”。

2.2 传统体育传承方式的转变:彻底的理性主义

西方学术以学制教育为载体,科目明确,条分缕析,正如钱穆所说“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他们崇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条,“把论证进行到底”的思辨精神和彻底的理性主义。受西方分科教育的影响,将体育学列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其下设的二级学科,传统的师徒关系也转为教练员与运动员或者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术及其传统的传承是学统的重要方面,师承是古代文化延续的主要方式,在封建社会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原则让师父对弟子有着绝对的权威,拜师学艺的艰辛更是让师道尊严不容侵犯,师父的言行对弟子有极大的影响,弟子也十分尊崇师父所传授的“道”。而受到西方学制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影响,一门技艺的传承不再因封闭而充满神秘感,新建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讲究合作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内在传递性消失,缺少了心传心悟的呼应与关联,不再传承生命而是传承知识,不再以心传心而是传承书本,教学上追求名词、概念的传递,缺失了对传统体育中神意气韵的阐述,学生需要用逻辑去理解而不再用“道”的思维体悟。

2.3 传统体育社会价值的转变:民族认同感缺失

在方法论上,西方的知识分子倾向于所谓的“价值中立”(valuefree)原则,也就是主张客观知识与主观价值的相对分立,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保持“无动于衷”的价值判断[14]。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与内涵逐渐分离,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成为赛场所特有的竞技项目或只有少数人参与的舞台表演。

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技艺切磋来健身强体,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龙舟运动源于对原始图腾龙文化的崇拜、先民的生产及军事活动等,后来被赋予纪念屈原投江的含义,龙舟竞渡始终具有对宗教情绪的虔诚、对祖先英烈的崇拜,人们通过这项团体活动来抒发感情,它凝结了氏族部落群团原始文化心态中特有的观念意识与情感意志[15]。民族传统体育注重情感的抒发,以此来维系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它们源于社会、发展于人民群体中,因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西式思维打破了中国传统修齐治平的学统,民族传统体育也不需要再有以武安天下的治世之用,其社会参与度逐渐降低,维系情感的功能减弱。以龙舟竞渡为例,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宗教、祖先的崇拜情緒逐渐低沉,其中很多传统习俗也随之减少或趋于商业化,因而民族认同感较以往而言有所缺失。

3 赓续:当代人文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再生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话语基础,用西方式知识眼光解读传统学问就失去了传统体育安身立命的终极归宿。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民族传统体育虽然由于各种历史与社会原因发生嬗变,然而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一些根本原则不能废弃,否则将不符合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周积明所说,特定的价值倾向乃是从文化模式形成的进程中积淀而生,是经过人们尤其是文化精英反复感知和思考并用文化制度固定下来的集体意识,只要产生特定价值倾向性的文化土壤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定的价值观念也就必然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延续性与普遍性,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衍生出不同形态而已[16]。民族传统体育的嬗变并不是危机,这个阶段正是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磨合期,代表着民族传统体育在曲折中前进的发展方向,当代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再生带来了新的契机。赓续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学统,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就是重建民族传统体育尊道求道、内外兼修、求真务实的传统特色。

3.1 “尊道求道”:回归传统体育的本体精神

中国的“士人”没有西方的宗教信仰来安顿生命,而是在所谓的“道”的光辉之下安身立命,“道”与现实生活处在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坚持道义、坚持真理是中华文化的特征,而儒家传统中的“道”与“学”本来就不能截然两分,学统“是儒学在现时代得以存活与发展的基础”[17],学统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释“道”,使“道”通过治学体现出来。随着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越来越突出,其内意与外形逐渐分离,“道欲明者,当先明学”,所以,重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尊道求道的传统是赓续学统的首要内容,将技术文本转化成文化文本,突破名词概念的表象,寻找体育活动背后最鲜活的内涵。对道的追求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人生存处事的核心原则,是其内心深处终其一生恪守的东西,这就是“道”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根本之处,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人文教育中的必要之处。

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上,尊道求道的传统要求尊师重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道”的直接传承者,而学生需要通过师承和心悟来体道,而不是拘泥于书本和固有技术套路。而古今两种传承方式各有长短,要有选择地继承传统,古为今用,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民主教育的优长,在两种方式之间取得一个“中庸”的状态。

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上,不能盲目地追求难度、美观的动作,而忽略了对内在神韵的领悟与外在感情的抒发,每一处细节都应体现出它的传统意义与社会价值,还原该运动的本质形态。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传统体育的魅力不在于“高难美新”的人为设计,而在于简单质朴的动作中蕴含的道理,大道至简,无为无待,这是一种品心静气超凡脱俗的道德观念,一种内化的宗教关怀和人文精神。传统体育秉承着中国学统的“内明之智”,以肢体活体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灵魂,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本体精神。

3.2 “内外兼修”:继承传统体育践行者的本质素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进德修业之法,其中的“艺”指陶冶性情是文艺活动,也指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如御、射等等,然而身心皆娱的同时都不得游离于“道”“德”“仁”的大原则。武术精神是代表着中国人文精神,而武德武礼是武术精神的核心,也是一个武者素质的集中体现,拳谚有云“拳以德立,无德无拳,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拳品如人品”[18],武德教育是从古到今武者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学统文化在武术领域的重点要求。身修而根本立,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学习如知识、器物、技术等形而下的领域,完成形而上的人格的塑造,把武德修养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价值认同,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达到德才兼备的境界,对知识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去践行,这就是习学成德。新时代的武德教育应该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且贯彻到武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武术之才。

除了对武德武礼的重视,内外兼修还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情感、气韵的抒发,比如太极拳富有极强的表意性和隐喻性,以神意为先带动肢体行为,把自然现象、生活哲理灌注到拳势中去,太极拳文化符号注重内外的联系,即思与身的协同,是融思想与身体为一体的整体行为[19],如果只学习其肢体动作将其体操化将失去太极拳的精髓。对民族体育传统的复兴即是回归项目的本质,对身体活动内在神意继承发展,如北狮竞赛从2015年起加入传统项目,在保持公平与规范的同时突出“传统”,从竞技性过渡到艺术性,把人民群众所熟知的传统故事、民俗特色等编入其中,更加注重狮子的神韵形态,使得北狮运动大众化、通俗化,主题鲜明新颖,不再拘泥于形式,不再仅仅是刻意的竞技而是回归舞狮的本质内涵,这也是传统北狮发展的正确趋势。

3.3 “求真务实”:重塑民族体育的民本价值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政治结构、传统思想文化改变,冷兵器时代湮没在一次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新技术不断应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价值面临新的挑战。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以军事武艺为主干,以保健养生为经络,进而形成各地村落中汉族民间乡土游戏与类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两大特色[20]。可见,传统体育具有实用至上的观念。发展到今天,武术、摔跤等活动由军事技击转化为健身之技,古代的民俗艺术、宗教祭祀等活动多以娱乐、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因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价值已经演变为娱乐、健身、经济、竞技、表演等等。

然而,当今操化的、用于比赛和表演的民族传统体育是远离人民群众的,这种精英型的文化形态无异于孤芳自赏。发展竞技体育的价值与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检验一种活动发展优劣的最主要标准,是自愿自发参与其中的人口数量。民族传统体育以其信仰向心力、情感倾诉性与经世致用的普世价值成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大众化运动项目,我们必须把传统体育这种代代传承的文化魅力继承下来,扭转传统体育发展的形式化趋向,并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潮流结合,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新植入古老而又崭新的文化内涵。把人民群众的文化财富还原到大众生活中去,让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一种实用性文化,逐步渗透到人民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利用其实用价值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保持其具有的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功能多样、自娱自乐等文化特质,以功能复合与精神愉悦的结合来提升群众参与度。

除了实用价值外,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安身立命的终极归宿在于其精神价值。社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传统学统意识的弱化是毋庸置疑的,但那种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普世价值观至今仍积淀于民族传统体育人的心中,运动员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情感坚守着这份精英型的文化形态,秉承着为国争光的态度走向竞技场,传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不是纯粹的民族主义诉求,也不是满足当下现实的功利性的需要,而是永恒的价值理想,民族传统体育也应在此基础上继承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传统,由超越走向永恒,藉升华成为不朽。

4 结语

鲁迅在《华盖集》中写到:“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古为今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古代学统下学上达、学思并行、经世致用的特点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重礼崇德、形神兼备、维系情感的传统特征,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西方竞技体育的压力,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些传统与文化内涵被逐渐边缘化,民族传统体育由传统的“性命之学”走向“外化之学”,传承方式具有了西方彻底理性主义的性质,社会价值转变导致民族认同感缺失。此时,重视文化根源性、重视学统、重视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传承学术传统以为时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发展有重大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理念与情感归宿仍作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即使在现代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状况下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深刻思考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古代长期传承经久不衰的原因,赓续学统,重建尊道求道的传统以回归传统体育的本体精神,重建内外兼修的传统以继承传统体育践行者的本质素养,重建求实务实的传统以重塑民族体育的民本价值,发展多功能性的、形神兼备的、雅俗共赏的民族传统体育,追求历史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的统一,以此守护中国传统体育的根脉。

参考文献:

[1]方朝辉.学统的迷失与再造[N].中华读书报,2011-05-11(15).

[2]成中英.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4.

[3]邓曦泽.断裂与传承:中国现代学术的学统问题——以冯友兰、蒙培元、黄玉顺为例[J].学术界,2009(6):214-225.

[4]希尔斯.论传统[M].李家永,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6.

[5]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4.

[6]王培生.吴氏太极拳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5.

[7]钱穆.朱子新学案(上)[M].成都:巴蜀书社,1986:596.

[8]叶适.习学记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5-186.

[9]夏中义.九谒先哲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5.

[10]许纪霖,陈思和,蔡翔,等.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道统学统与政统[J].读书,1994(5):46-55.

[1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86-89.

[1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7.

[13]邱丕相,马剑.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2004,24(4):62-64.

[14]刘悦笛.“政统”、“道统”与“学统”——中国社会转型中“士人”向“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4):63-70.

[15]倪依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论中国龙舟运动的现代化[J].体育科学,2004,24(4):73-76.

[16]周积明.乾嘉时期的学统重建[J].江汉论坛,2002(6):56-60.

[17]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94.

[18]张绰庵,韩红雨.中华武术谚语文化特征管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6):67-69.

[19]张杰.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12):85-92.

[20]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體育的走向[J].体育科学,2014,34(12):3-7.

猜你喜欢
嬗变民族传统体育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