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曲谱

2017-04-14 00:09俞妙兰
上海戏剧 2017年4期
关键词:曲谱曲牌格律

俞妙兰

最近曲友们又在组团请上海辞书出版社重印《粟庐曲谱》,此谱数次印刷均告售罄,可见曲界对于昆曲工尺谱的刚性需求。那么昆曲都有什么样的曲谱呢?

昆曲谱名叫法历来各异,但统称为曲谱,而在功能涵义上又有区别。当代为了方便运用曲谱,将其归为“律谱”和“乐谱”两种类型。实际上这两种是兼容的,律谱能歌唱,工尺乐谱也具有较好的格律功能。

格律谱

格律规范是昆曲曲牌体自我认证的约束,不按格律走道就不是牌体艺术。尽管历代曲谱之间,某些曲牌存在格律差异,但格律的整体秩序未曾打破。律谱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了解:

1.编订年代

昆曲遵守的律谱,继承了“昆曲前时代”的曲牌格律。如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已经开始编订北曲律谱;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针对当时的北曲而作;嘉靖年间蒋孝编订的《南九宫谱》,其底本是宋元时代的曲谱,添入宋元及明早期一些曲作,针对当时的南曲而编。

昆曲形成以后的曲牌格律更臻细致,新订律谱很多。如万历时著名曲家沈璟,在蒋孝的基础上,根据昆曲所需而辑订《增订查补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清康熙时期王正祥等编订的《新订十二律昆腔谱》等。这些曲谱已经很明确地是面向昆曲而编订的,其意也是为了规范昆曲的创作。

谱书的不停修订,既有嫡系血脉历史承继关系,也有时代变化的需求,反映了历经宋、金、元、明时代,从诸宫调、杂剧、南戏、散曲、传奇等各种曲牌体制,发展到昆曲系统的曲牌规范体制。

各种格律曲谱编订形成三种路线:北曲谱、南曲谱和南北兼收曲谱。元明两代很多曲谱区分南北,这跟南北曲未曾完全合流是有关系的。至昆曲兴盛以来,因其将南北曲充分融合使用,格律曲谱一般也就同时收入北曲和南曲。如清康熙年间官修曲谱《钦定曲谱》、民国吴梅编订的《南北词简谱》等。

2.选曲体例

律谱一般都是按照宫调系统排列,将曲牌归入相应宫调之下。如北曲谱常以十二宫调来列谱,南曲谱的宫调出入则较大,但也只是宫调的分合。例外的是清代王正祥编《昆腔谱》时力图复古,以十二律吕统帅曲牌,但未得世人认同。

选取格律标准度最好的曲子作为例曲。例曲来源有散曲和剧曲等,题下会注明出处或作者。选曲方法各异,编订者的曲学观念会影响例曲的选择。同样是明末清初时代的订谱者,徐于室和钮少雅编的《南曲九宫正始》在选曲时尚古,绝不用时人曲作,而沈自晋编的《南词新谱》则大量选用新创剧目中的曲子,两者观念截然相反。

律谱中每个曲牌以一支例曲为正格,允许字句增损、字声差异的同名曲牌是变格。由于“又一体”概念的存在,使得历代曲律家们并未统一究竟哪个格式是正格,但从《集成曲谱》的昆曲剧目来看,变格并不等同于任意格,昆牌“正格”的使用还是稳固的。

3.律谱功能

格律谱所提供的功能信息量很大。格式:每个曲牌字、词、句、段的格式。字声:大多数律谱在字旁以文字或符号标注平仄声调,例字与宜用声调不合者亦作标注,不标注者则以例字的字声规范做参考。口法:有些曲谱将闭口字加圈提示。用韵:每个牌子的用韵标准,包括韵位、韵声。板眼:多数曲谱标注了板眼位置,或只点板位,或同时点眼位。

上述内容都是曲体本身要素,律谱编订者还习惯于在例曲后面进行诠注,多是例曲中哪几个字声用得好或不好、曲牌宫调出入情况、评价曲词或作品格调等。

工尺谱

格律谱一般没有唱音标注,但清乾隆时期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则属例外,此谱不仅具有格律谱的相关功能,而且标注了工尺唱音,共集两千多个曲牌,选不同时代、不同来源的曲子四千多支。这是较早的工尺曲谱。

清中期后涌现了大量用工尺记谱的昆曲唱腔谱,多为剧曲。早期的工尺乐谱只录曲子不录念白,如《太古传宗曲谱》《纳书楹曲譜》等。清代后期到民国,大量乐谱都为昆曲场上演本,行当、宾白、唱谱俱全,甚有笛色、锣经、排场。有些是选取经典折子戏,如《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昆曲粹成》《集成曲谱》等;有些是全本剧目,如《纳书楹玉茗堂四梦全谱》《西厢记曲谱》《琵琶记曲谱》《长生殿曲谱》等。

《粟庐曲谱》是现在最流行的昆曲工尺谱,一则抄写精美,二则所选剧目脍炙人口,三则工尺谱细致,板眼、小腔、气口等标注清楚,使用起来便捷而准确。虽然现在以简谱为曲谱传播主体,但工尺谱并不失传,也从未断绝过,曲界抄写、编订和使用工尺谱者一直大有人在,当代甚至形成了数字化模式。

简谱和五线谱

上世纪初简谱传入我国,有爱好昆曲者觉得工尺谱识者有限,就编选翻译昆曲简谱。代表性的谱书有刘振修编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昆曲新导》,吕梦周、方琴父编1930年上海华通书局出版的《昆曲新谱》,前者为选曲,后者为选折,这两本谱书在当时竟再版多次。

如今最通行的昆曲简谱当属《振飞曲谱》,当然新的昆曲剧目创作也都用简谱了。现在大家公认的工尺笛色与简谱标调已经统一,小工调为D调。二三十年代这两本曲谱虽都以风琴为标准,但标调还未曾统一,《新导》标低一调而谱字不变,《新谱》标高三调且谱字也随之转调,但实际歌唱音高仍与传统笛色一致。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音乐出版社在上世纪50年代出版了几种昆曲折子戏的五线谱,有《牡丹亭》《西游记》等。杨荫浏先生也较早就将昆曲翻译成了五线谱,1962年还出版了《西厢记》的选曲。当代音乐院校研究者在论文和著作中多以五线谱作为谱例。

曲谱是书面记载和传播昆曲唱腔的重要手段,工尺谱依然是最适合表达昆曲本位的记谱方式。格律谱在当代的认知度极其微渺,昆曲新创作失律是为然矣。

猜你喜欢
曲谱曲牌格律
脚印和海浪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夏日之恋
淮北花鼓戏的曲谱传承与保护问题探析
悬剑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诗词“申遗”,进退两难的选择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
爱情的旋律 抗争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