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发展众创空间问题研究

2017-04-14 06:57陈君瑾陈翔俊黄丽春卢月丽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温州市众创温州

王 渊,陈君瑾,陈翔俊,黄丽春,李 密,卢月丽,陈 希

(1.温州市科学技术局,浙江温州325009;2.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浙江温州325614;3.温州市鹿城区风景旅游管理局,浙江温州325000;4.温州市妇女联合会,浙江温州325009;5.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浙江温州325035;6.瑞安市红十字会,浙江温州325200;7.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检察院,浙江温州325024)

温州发展众创空间问题研究

王 渊1,陈君瑾2,陈翔俊3,黄丽春4,李 密5,卢月丽6,陈 希7

(1.温州市科学技术局,浙江温州325009;2.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浙江温州325614;3.温州市鹿城区风景旅游管理局,浙江温州325000;4.温州市妇女联合会,浙江温州325009;5.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浙江温州325035;6.瑞安市红十字会,浙江温州325200;7.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检察院,浙江温州325024)

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务院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浪潮的主要载体,“众创空间”俨然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热词,通过借鉴国内众创空间的发展运行模式,结合温州众创空间建设现状,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温州建设众创空间、发展创客经济的有效政策建议。

众创空间;创客经济;创业创新;温州

2015年以来,创业创新浪潮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国。“众创空间”是科技部在调研民间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总结各地为创业者服务的经验之后提炼出来的新词。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众创空间”被定义为:依托广泛社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包含工作空间、网络空间、交流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在内的各类创业场所,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并开展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特色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是合法注册的独立法人。

“众创空间”作为助推创业创新的一股重要新兴力量,近两年在全国各地成批涌现。这些“众创空间”各具特色,呈现出新服务、新生态、新模式、新文化发展特征,集聚融合各种创业创新服务要素,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这种蓬勃昂扬的态势并不能掩盖众创空间在成长中的问题,概念化的“一拥而上”、缺乏明确可行的行业标准、运营主体专业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等因素,都在制约着众创空间的发展——这个有着庞大需求和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温州如何顺应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发展创客经济,为促进“三大转型”、打造“三个城市”提供动力新引擎,成为亟需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温州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一)温州众创空间发展总体情况

1.空间数量呈现跨越式发展

从众创空间调研情况来看,截至2016年6月,全市现有众创空间(含孵化器)59家、创业服务机构6家,其中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市级众创空间8家。形成了综合性众创空间与专业性创客服务中心互补的发展格局。与2015年仅15家实体化众创空间相比,在半年左右时间内,全市众创空间以平均每个月7家的建设规模快速增长。

从创客人才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创客团队1 000个左右,与年初的200左右创客团队相比,数量增长约5倍。创客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主要以企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大学生为主,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

2.区域分布向全市域化演进

2015年以来,温州众创空间的发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市遍地开花。从调研的情况看,各地都结合区域实际,发展创客经济及众创空间,除泰顺县,各县(市)区都建立了至少1家以上的众创空间,平均集聚创客人才20名以上。全市59家众创空间(含孵化器),主要分布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乐清等三区两市(如表1所示),拥有孵化场地面积15万平方米,开展各类创业辅导活动约500场次,形成政府引导下的,以综合性众创空间为主体,以专业众创空间为特色,布局相对合理、功能较齐全、类型多样、主体多元的众创空间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温州市发展众创经济、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创新创业孵化链中的重要环节。

表1 温州市众创空间分布统计(截止2016年6月)

3.全链条扶持体系基本形成

众创空间旨在为创客提供创业创新服务,构建起创客交流分享、产品转化、风险投资、自主创业、项目孵化一体化全链条式的创客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如红连薪火工坊为创客提供100多个创业岗位,并且构建起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目前,温州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的主体单位有政府、高校、民企等类型,以民企创办为主(占64%),政府(26%)、高校次之(8%)(如表2所示)。如市本级和鹿城区分别以政府为主导建设的“创客梦工场”和“梦创汇”;温州市大学科技园主导建设、专业机构运营的“温青汇”;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高校为建设主体创办了面向在校或刚毕业学生的“众创空间”;浙江红连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温州源大创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国智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以民企为主体建设了“薪火工坊”、“We+社区”、“国智9号乐创汇”;公益组织创办的“温州众创空间”等。

表2 温州市众创空间建设主体统计(截止2016年6月)

(二)温州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模式

从运营模式和投资主体来看,温州市现有的众创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1.活动交流型。以开展交流活动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发布、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如众智咖啡、创咖基地等。

2.培训辅导型。利用自身和依托的人才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作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We+社区、佳才汇等。

3.媒体驱动型。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创办,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性创业服务,如创E公社等。

4.产业链服务型。包括产品、产业链上下游机构的合作交流、成立基金进行合投等,如薪火工坊、温青汇、国智9号乐创汇等。

5.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提供综合型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包括技术交易、项目孵化、科技金融、培训辅导、企业运营、政策申请等一系列服务,如创客梦工场、梦创汇等。

6.高校学生创业型。包括温州大学众创空间、浙江工贸学院众创空间等。由于温州市众创空间不同举办主体、不同业务模式的选择,在凸显服务功能和自身特色方面,各方普遍采用差异化的模式,选择其中几个特色作为自己的主打服务功能。

(三)主要举措

1.出台扶持政策。2015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全市众创空间建设现场会,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温政办〔2015〕113号),提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加强财税扶持、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强化组织保障等多方面扶持措施;并出台了《温州市众创空间和众创社区认定管理办法》,认定了首批市级众创空间8家。各县(市、区)政府也均成立了推进众创空间建设的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扶持政策。

2.加强指导考核。2016年1月,温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温州市2016年度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工作方案》(温创办〔2016〕1号),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温州市众创空间和众创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各县(市、区)任务分工,加强业务工作指导,强化评估,严格督考。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的良好态势。龙湾区率先启动了文昌创客小镇建设,鹿城区和瓯海区也开始众创社区的规划建设,8家众创空间列入省级众创空间备案。

3.成立众创空间联盟。为加强温州市众创空间的合作、联系和交流,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2016年3月,温州市成立了众创空间联盟。联盟汇聚了全市50多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园作为首批创始会员单位,并选举产生了市众创空间联盟理事会,聘请联盟首批创客导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开通了联盟网站和微信服务群。

4.举办创客大赛。为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2016年3月温州市正式启动温州创客大赛。目前大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各种创业资源正向大赛集结,已经汇聚了创新工场等全国各地10余家产业平台,红杉资本等30余家投融资机构,科技日报等50多家媒体。大赛共收来自北京、上海、山东等全国20多个省市826个项目团队报名,大赛设鹿城分赛区、红连文创分赛区、市国家大学科技园赛区、温州大学赛区、市风险投资研究院赛区等五大行业或区域专场;围绕复赛和决赛组织创业主题日、行业论坛、创业培训、项目对接、产品展示等系列活动。目前已相继完成初赛、复赛、半决赛赛程,经过评审专家多轮细致评判,最终决出10强名单。温州创客大赛总决赛将于6月24日举行,届时将决出一、二、三等奖,给予总计100万元奖励,并将在投融资对接、项目落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此外,鹿城区、苍南县、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薪火工坊、梦创汇等各政府、高校、民间众创空间也都举办了形式各样的创客大赛,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5.加强科技金融对接。在全省地市级城市率先开展科技型小微企业保证保险贷款工作,与中国银行温州分行、杭州银行温州分行、人保温州分公司合作启动首期1.25亿元保证保险贷款,已经有10家科技型企业获得1 700多万元保证贷款;与温州市金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分行开展科技担保贷款试点,首期贷款规模6 000万;开展再贷款试点,人民银行温州支行分别给予温州银行和龙湾农商银行各1.5亿元科技小微企业专项支小再贷款额度,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与华瓯创投、申万宏源、英菲尼迪等创投机构洽谈合作方式,探讨帮助众创空间内企业对接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新三板”等资本市场渠道;与上海信隆行投资有限公司洽谈构建“温州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探索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深度服务信息不对称难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发展众创空间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也不能把它与现有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划等号,它应该是在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打造的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一方面,众创空间包括那些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方便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不但是创业者理想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还是一个能够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

(一)温州发展众创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课题组成员认为温州市众创空间建设和众创经济发展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

1.对众创空间概念的界定不一致。众创空间成了人人可以借力的“时尚标签”,有的仅仅把众创空间理解为传统的孵化器、小微企业园等,或理解为培训辅导、投融资等专业化机构,有的把电商园、文创园、时尚产业街区等同于众创空间。许多众创空间负责人和服务商认为,众创空间概念太泛不利于资源要素集聚发展,梳理确定众创空间概念和主要特征,有助于政策的精准性和分类指导。

2.创业团队层次不高。温州人以敢创业,能创业著称,造就了温州人经济。但近年来,大量优秀温籍高校毕业生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海归系创业者来温发展的偏少,温商新生代又以守业为主,造成创新创业的人才缺乏。目前在各众创空间创业的团队,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温州高校毕业生、企业技术骨干,缺少海外高层次人才、优秀的连续创业者和国内知名高校学生创业者。

3.众创空间功能不强。2015年以来,温州市众创空间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市相比,还是存在布局分散、功能不强、氛围不浓、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一是大多众创空间位于城市、城区的边缘地带、周边配套设施落后,众创空间及创新创业资源不集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人气稍显不足。二是部分众创空间仅有物理空间,忽略了创业辅导、投融资、社交、中介等创客们急需的服务,成为了“二房东”。三是众创空间建设数量不断增加,而运营人才跟不上,也造成了整体创业服务能力偏弱。

4.创业投资发展太慢。温州市于2013年设立了温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希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初创企业,健全创业投资体系。但从运营情况看,该基金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市科技局于2013年和2014年两次提出并安排经费,与高新区共同设立高新区创业引导基金,也因高新区机构调整等各种原因而搁置。温州民间资本虽然雄厚,但更偏重于投资见效快的行业,对于高风险高回报的天使投资并不青睐。全市创投力量远远滞后于创新创业的需求。

(二)温州众创空间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

1.创客人才团队稀缺。由于温州市众创生态体系不完善,不仅不能吸引外来团队来温创业,本土优秀的创业团队和人才持续流向上海、杭州等地,加大了创客人才“空巢化”。据统计,近年来温籍高校毕业生回温就业比例在63%左右,像温州大学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几乎没有人留温就业。这些因素造成了创客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本地高校毕业生占70%以上。同时,高质量的创业项目不多,部分众创空间“有店无客”,如国智9号乐创汇入驻率在10%左右。

2.创业创新环境不佳。与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相比,温州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力度明显不够。目前,市区众创空间主要分布在老工业区、企业旧厂区和“退二进三”区域,缺乏人才公寓、公共食堂等生活配套,创业生活环境较差。政府服务方式和效率同样滞后于创客经济发展要求,比如有营运服务商反映2014年的政府租金补贴到2015年8月份还没到位,而且政策门槛高,一方面企业享受不到政策,另一方面财政资金大量结余。因此,他们希望政府出台强有力政策措施,切实改进政府工作,全力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更好地为创业创新主体服务。高质量的创业孵化项目不多,平台处于项目饥渴状态,各地各部门都在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出现“僧多粥少”现象。

3.创业投资发展滞后。温州本土创投风投资源稀缺,目前只有1家“爱创投”股权众筹平台初创运营,仅3家众创空间营运服务商拥有天使基金,对于初创团队、新生种子企业,市场资金难以做到雪中送炭。长期依靠“黑马会”、“红杉资本”等外地天使基金,容易导致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外流。因此,做大温州创投力量,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完善众筹融资机制,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和团队给予支持,在温州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论

温州“众创空间”建设还处于发展起步期,对比北京、深圳、杭州等先发城市,仍然存在较大距离,需要进一步推动发展。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论如下:

(一)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抓好“政策落实”

针对温州在推动创客及众创空间发展中的高端性不够、转化不畅、能级不高等问题,建议一是整合提升现有众创空间,当前,全市上下掀起“大拆大整促转型发展”的热潮,现有众创空间应利用好大拆大整后的空间资源,发挥其运营和孵化作用,通过改造扩建、连锁经营的方式,整合提升众创空间的功能和范围。二是推动孵化器功能升级,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有经验的运营机构、有资金的投资机构在大拆大整后盘活和利用闲置的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等资源,改造和建设孵化器。三是积极探索众创社区建设,在浙南科技城、温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资源较为积极的区域,建立创客小镇等社区型众创空间,引进浙江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研发等资源优势,吸引科研人才集聚、创新项目落户,形成规模效应,引导国内外创客来温创新创业。

(二)储备人才集聚高端创客,培育“创客群体”

一是继续以举办各类创客创业创新大赛为契机,为温州储备更多创客人才,尤其是具有较强理工科背景的高端创新型创客人才。二是进一步完善跟踪创客人才项目的扶持机制,增强创客大赛项目在温州的落地成功率,提升从创客到成功创业者转变的成功率。三是完善创客人才的统计开发体系,强化创客人才作用发挥机制的研究,及时掌握创客人才开发动态。四是积极鼓励“大拆大整”后的优质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创客团队入驻众创空间;大力支持大学毕业生等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落户众创空间创新创业;鼓励高校开办创业创新学院。五是创新合作运营模式,鼓励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创业创新孵化培育管理模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三)提升效能营造浓厚氛围,优化“众创生态”

近年来,温州市通过各类创业创新大赛成功培育了瓷爵士董事长卢成堆、绿宝石电商董事长傅智键等一批创业青年典型。一是要加强对众创空间进行整体宣传推介,通过建立温州众创空间联盟、发布“温州众创空间地图”,举办创客大赛、创业训练营等各级各类创业创新活动,塑造“温州系”众创空间整体形象,引导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大潮,广聚国内外创客和创业团队。二是鼓励竞赛优胜者留温州创业,扩大温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创业创新影响力。三是构建线上、线下创业宣传传播体系,搭建统一的创业活动发布平台,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报道相关创业活动,加大宣传造势力度。支持各类创业服务机构承办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创业创新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四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客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促进跨界融合、产生聚变效应。丰富众创空间建设类型,建设一批有实力有特点的投资促进型、媒体延伸型和专业服务型的众创空间。

(四)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倡导“投资文化”

一是研究制定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发展优惠政策,发挥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强与专业的基金运营机构合作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加大对众创空间内项目的投资力度。二是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制定众创空间资金补助细则,重点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技术创新领域,支持包括创新创业大赛优胜项目在内的项目和团队,推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小微企业园、加速器、特色小镇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三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创客企业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IPO上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信贷服务产品,发挥政府信保基金等政府增信平台作用,探索投贷联动机制,加大项目融资支持力度,提升科技企业服务质量。

(五)完善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切实“保驾护航”

通过对兄弟城市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比较分析,完善创业创新公共服务是发挥政府作用的核心抓手。一是完善众创空间法律会计服务体系,建立法律服务科技创新等机制,在众创空间中建立或制定专业法律会计服务队伍,为企业提供注册、融资、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法律和会计服务。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挥中国(温州)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作用,加大对众创空间的项目和团队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力度。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经济领域强化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带项目和成果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四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公共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引导和激励科技创新平台向创客开放仪器设备,提供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数据分析、创业培训、风险投资等服务。五是营造创业创新社会环境,对模式新颖、绩效突出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对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项目和人物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丰富“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内涵,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合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的良好氛围。

[1]吕力,李倩,方竹青,等.众创、众创空间与创业过程[J].科技创业月刊,2015(10):14-15.

[2]投中研究院.众创空间在中国:模式与案例[J].国际融资,2015(6):47-51.

[3]范海霞.各地众创空间发展政策比较及启示[J].杭州科技,2015(3):53-57.

[4]毛大庆.中国众创空间行业发展蓝皮书(2016)[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5]王德禄.众创空间未来发展方向初探[J].中关村,2016(2):64-65.

[6]李泽众.“众创空间”发展的浙江路径[J].浙江经济,2015(16):25-26.

[7]杭州市政府研究室调研组.杭州“众创空间”发展现状研究[J].杭州科技,2015(3):17-22.

[8]潘海燕.“创客”托起“双创”新热潮打造经济新常态新引擎[J].经济观察,2015(24):24-26.

[9]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 289(11):35-43.

[10]丹尼尔·艾森伯格,志华.政府如何建立创业生态系统[J].哈佛商业评论,2010(7):11-11.

(责任编辑:邱开金)

A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ker Space in Wenzhou

WANG Yuan1,CHEN Jun-jin2,CHEN Xiang-jun3,HUANG Li-chun4,LI Mi5,LU Yue-li6,CHEN Xi7
(1.Wenzhou Municip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Wenzhou,325009,China;2.Wenzhou Yandang Mountain Scenic and Tourism Management Committee,Wenzhou,325614,China;3.Lucheng District TourismAdministration Bureau,Wenzhou,325000, China;4.Wenzzhou Women's Federation,Wenzhou,325009,China;5.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6.Ruian Red Cross Society,Wenzhou,325200,China;7.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Longwan District,Wenzhou,325024,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ode of economic growth,the State Council vigorously encourage people to'start their business and to make innovations.'As the primary carrier of the encouragement, 'Maker space'becomes a key word in the New Normal of Chinese economy development.Draw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maker space in other city,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in Wenzhou,this essay has analys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poli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maker space in Wenzhou.

maker space;maker economy;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Wenzhou

F279.2

A

1672-0105(2017)01-0052-06

10.3969/j.issn.1672-0105.2017.01.013

2016-12-03

王渊,男,温州市科学技术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科技管理。

猜你喜欢
温州市众创温州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