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改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7-04-14 14:52薛立辉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

摘 要:哲学社会科学是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重要课程,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形成的理论基石,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掌握和先进思想的领悟,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改进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改进教学

一、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效果所处的状态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工作,中共十八大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新时期发展之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书记的话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及应用最公正最客观的评价。近些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这里包含着党和政府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辛勤汗水。应该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效果的状态主流是健康的、方向是准确的,哲学社会科学对大多数学生们是受益的,哲學社会科学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国大地市场经济运行中时时与国际相融合,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发生了变化、正在变化和将继续变化,大学生们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有时可能会发生效果不到位。一些大学生表现为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现为上课不注意听,课后不复习,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用听,自己什么都了解。上课不注意听的,上课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要么看别的科课,要么玩手机、要么睡觉、要么聊天……课后不复习,当天的理论内容不巩固,只有到考试前几天才去硬背,这还是好的,一些同学根本就不背,直接参与考试,效果可想而知。哲学社会科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是教学上的一个损失,因此,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显得非常关键。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是提高思想觉悟,提升生产力促进生产力正确运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现在一些大学生所处的状态是非常值得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整个环节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这又是值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值得思考的。这里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包括课堂上授课的教师,同时应包括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管理者,即大学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课堂上课的教师一次课时间是90分钟,但课后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教育主要就是与大学生接触更多的学生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处理学生工作中,运用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明显。从高校层面讲,一些高校重视程度欠缺,一些高校主要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深不精,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上去,思想上不重视。

在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空间狭窄,普及方式单一,普及对象不全面,理论宣传、传播途径不到位。有一些高校宣传了,但只注重形式,宣传教育不科学,教育中不符合实际,忽略了效果,脱离了教育对象,违背了教育传播的基本规律。有一些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问题严重,有的教材内容抽象、缺少实用性,体现不出大学生的价值需要,有一些教材编写者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定位不准,一些教材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课程理论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现实中一些大学生、一些社会人员在思想上漠视哲学社会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地缺少制度保障,中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制度保障和制度约束亟待完善和加强。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所处的状态的原因分析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价值性是决定是否愿意学习的重要因素,价值性是强烈的需要学习的动力之源。学习的积极性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动机直接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和学习效果。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价值是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价值是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体现出来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要体现出学习的价值性,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与执行力相结合,严格按实事求是原则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是教师的讲课还是大学生的听课都应以实效性为目的和出发点。

现实工作中一些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价值沟通,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一些向往不能深入了解,欠缺大学生整体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价值的掌握,一些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者授课经常脱离大学生需要和兴趣,常常是教师硬讲,导致学生被动听的状态。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注重理论,脱离实践,不了解实际,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节,讲课过程中常常出现与实践相矛盾的地方,课程价值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常常可能会被网络、电视、报刊等对世界、国家、社会上的一些事件和案例陷入误导的判断之中,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发生了变化,出现自私自利、享乐主义、金钱万能主义等,可能出现违法、犯罪情况,对学习及将来就业带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教学势在必行。

三、新时期改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几点对策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教学任务是艰巨的,其价值定位是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等思想。因此,提高教学效果其价值意义深远。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加深高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度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推进教学手段创新,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1.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加大反腐力度,廉政建设求实效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大反腐力度,将廉政建设实效真正落实到位,净化高校环境。高校主要领导应发挥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的第一责任人的担当,高校主要领导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真信、真用。高校上下应形成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氛围,教育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真正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思想上的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性认识是提高学习的源动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加大反腐力度,用廉政的思想和行动去工作,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国法,在高校及教育界形成良好的廉政环境氛围,在大学生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等的人选上实事求是,按法定的渠道办事,将法治、公平、正义时时进行下去,将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纳入党组织,将符合奖学金、助学金等条件的学生给以奖励和助学上的帮助。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就在身边,公平和正义就在身边,大学生身边就是净化的空气。高校的学术务实、校风正、学风正等等,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环境基础。如有的高校高悬禁烟令,但个别校领导确带头吸烟,一下课满走廊都是烟,厕所都是烟,甚至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吸烟。当外界来人参观时学校又让学生导员严查吸烟,外界人员离开后,又恢复如初,真不知这个禁烟令给谁定的,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禁烟一例可折射其他。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加大反腐力度,加强廉政建设意义深远。

2.整合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教师备课提炼精华

针对市场上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版本和授课对象不同,对课程内容有必要进行更新扩充,分层次,具体化,避免一刀切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备课过程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结合中国国情和每天时事,在大学生中开展明变事非系列教育,使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学习、研究活动中,要经常引入思维对话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将教学内容中最核心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提炼出来,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学实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扩展思维,通过多种途径围绕价值性教育展开,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如漫谈、讨论、专题研究、座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价值性思维对话不仅能够使学生获益,而且有助于锻造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治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教育者是一次再教育,教师应加大实践课的开设和探索,如现场教学、微电影、实践手册等。

3.定期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进行沟通培训

针对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效果的价值取向,加强加流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包括前面提到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交流,了解掌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了解价值所需。还应包括是教师之间交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老教师对青年教师教学教法的专业指导,发挥集体备课的实际效果,并对自己掌握的教学经验和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教给青年教师。再一个方面就是定期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进行沟通培训,这里面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任课教师和学生专门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实际工作中二者沟通是非常必要,但许多高校忽略这个问题,在高校大学生普遍信任学生导员的话,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导员是高校奖惩制度的执行者,这主要是和学生导员的职务挂钩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不具有这项职权,大学生在哲学社会科学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管纪律,下课之后就难实行,但大学生导员确可以,这也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如有的学生上课迟到,任课教师联系通知导员,几分钟后一些大学生会快速来到教室,好像与任课老师迷藏一下,因此,任课教师要时常与学生导员沟通,包括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纪律方面的、及大学生一些新变化,加强沟通同时可以加强大学生导员对大学生的反馈,大学生导员同时可以到哲学社会科學课堂去听课。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与大学生导员加强沟通,加强合作的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因此,定期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进行沟通培训,加强交流非常必要,并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4.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到大,真学真用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教育,中国都开设相应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新中国的历史发展,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深远。但有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内容出现重复的问题,在各个不同阶段显示的不够精准,相应阶段的案例有的太抽象,大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到大,案例应具体,且最好能与现实相比较,与学生教育层次相吻合,这样不同阶段学生学习了,能理解,方便运用,真正做到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以致用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者应深入研究的一个的重要性课题。关于面临着解决中国大众面临的时代性问题,教育教学理念要继续改进问题、党和政府一方面要增强对教学资源建设问题、加大对教学资源投入问题,实现资源共享问题等。另一方面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要创新,高校要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加强对教育对象实证研究,了解其内心需求。可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责任。从小到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国民教育,实现真学真用,这同时是摆在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作者简介:

薛立辉(1971~),男,黑龙江庆安县人,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法学教学与研究、安全教育实践研究。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第2016年19期(省委党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哲学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
如何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