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机制研究

2017-04-14 02:45佀连涛
山西农经 2017年7期
关键词:犯罪家庭大学生

□李 琛 杨 智 温 震 佀连涛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21)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机制研究

□李 琛 杨 智 温 震 佀连涛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21)

随着高校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犯罪问题逐渐升温,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焦点之一。大学生是代表国家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预防大学生犯罪,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比例。大学生犯罪具有冲动性、高科技性和团伙性,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是自身、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构建立体的大学生预防机制。

大学生犯罪;犯罪原因;预防机制

1 大学生犯罪特点的理性解析

1.1 大学生犯罪的冲动性

大学生犯罪多产生于生活琐事,且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均由成熟到不成熟的过渡时期。人在这个阶段中所作出的一些行为多数是为了寻求刺激,并且其所做出的行为一般不会经过大脑缜密地思考和权衡,因此,大学生犯罪并不存在长期预谋犯罪的意图,而是具有冲动的特点。如“马加爵案”属于典型的激情杀人,在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些矛盾而致使马加爵连杀数人,符合青少年犯罪中的冲动、不计后果等特性。大学生犯罪中的大多数犯罪都属于激情犯罪,如情侣间因感情问题而大打出手致使失手伤人甚至过失致人死亡、冲动之中打死打伤男女朋友或者情敌的;因为口角或者同学间小矛盾而大打出手直至触犯刑法的。

1.2 大学生犯罪的高科技性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利用自己在高校内学到的较为专业和系统的知识,进行犯罪。例如,专攻计算机方向的一部分学生会通过自己所学习到的破解程序和方法,对校园卡系统进行破解,不充值但可以进行刷卡消费。甚至,存在大学生在校内利用犯罪但不易被发现的漏洞,在校内做黑客对其他网站进行攻击,攻击后收取被攻击网站一定费用,对被攻击的网站进行恢复。这种利用高科技进行犯罪的案件数量呈现增长态势。

1.3 大学生犯罪的团伙性

大学生多为外地学子,在人生地不熟并且与周围同学沟通交流较少的情况下,会更多的注重老乡之间的情谊,多表现为老乡聚会等情形。但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简单的老乡聚会变为拉帮结派,风气不正的小团体。若“小团体”中一人被欺负或者少部分人寻衅滋事未遂,便容易在小团体中引起一些人的“义愤填膺”,声称为自己的兄弟两肋插刀,然后“小团体”中的成员仗着自己有团体,便产生了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团伙作案中,由于参与人数较多,并且受到彼此间互相影响,作案时会相互配合,因此,最终会导致较为严重的犯罪结果及较恶劣的社会危害性。

2 大学生犯罪原因的探究

2.1 大学生犯罪的自身原因

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处于“填鸭式”的模式之中,大部分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自主学习性较差;而老师们则迫于升学压力,以高考范围作为教授中心。因此法律知识成了学生们的盲点,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较小,对于法律规定犯罪行为认识不够明确,对于具体罪名的划分标准认识较为模糊,区分不清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在做出某些行为的时候并不能清晰的了解到该行为是触犯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事追究的。

2.2 大学生犯罪的学校原因

学校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品格的培养和与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起着主导作用。然而,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逐渐推广,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鱼龙混杂导致部分存在违法犯罪记录的学生进入高校,但学校管理体制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而有所改善;除此之外,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导致高校辅导员人均管理的学生数量也出现爆表,甚至出现一名辅导员老师负责二三百名学生的情况,导致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只剩表面工作,而无法细致入微。除此之外,学校思想道德课程的设计过度注重理论学习,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在面对繁文缛节的理论课程时出现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该使用何种方法解决自己在校期间出现的问题。最终导致学生以身试法的结果的发生。

2.3 大学生犯罪的家庭原因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启蒙老师,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关键作用。在具有良好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相反,在压抑狭隘的家庭氛围中培养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容易由于违法犯罪行为成为社会的负担。

对于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家庭因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父母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往往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影响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一味的满足孩子所提出的任何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忽略对于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和行为方式的纠正,使得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缺乏正确的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一旦受到刺激或挫折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较为极端,为了达到泄愤的目的,手段往往较为残忍。第二,不善于沟通的家庭,极易造成压抑消极的家庭气氛,致使大学生心理不健全。家庭气氛对于人在孩童时期性格的形成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纵观多起在社会中引起剧烈反响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被告人的性格往往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内心情绪起伏较大,这些都是受到家庭氛围影响所致。在家庭氛围较为压抑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交流,父母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学生长时间处于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不利于其性格的养成,在大学生中表现为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会因小事而引发矛盾并记恨在心,长期累积造成违法犯罪的发生。

3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机制及措施

3.1 大学生犯罪的个人预防机制

在源头上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作为犯罪主体,主观上消除其犯罪意图、明确其越轨行为的危害,使大学生不敢犯罪、不愿意犯罪。首先,大学生应当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劳而获、暴力色情等不健康易引发犯罪的思想和落后文化;其次,同学之间多加强交流,关心和爱护同学,遇到矛盾想办法积极解决而不是激化、扩大矛盾。将可能引发犯罪的小矛盾、小起因扼杀在摇篮之中;最后,发挥学生中党员、班干部等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强化自身自律意识,不做违法犯罪的行为同时及时关注同学之间出现的问题,帮助解决矛盾问题,共同预防大学生犯罪。

3.2 大学生犯罪的学校预防机制

学校是大学生除家庭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并且是大学生在离开家庭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受到约束力的地方,应当作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主营地。首先,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建设。学校应当积极采取分领域管理的措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抵制‘一刀切’式的共同管理行为。适当将学科老师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体制,结合与辅导员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中不良思想的滋生,做到及时预防和引导,及时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认真按照公安部和教育部的要求,净化校园环境,减少学生与社会不良成员接触。并且增加学校内巡逻治安人数,及时发现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层面的改革。在高校增加相关普法课程及思想道德建设的设置,改进老旧的教育观念,找到适合学生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把法治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直的人格。最后,在可能发生大学生犯罪的领域多做宣讲教育,做到防患未然。例如在每年毕业季之前开展“防火防盗安全视频展”和“诚信贷款视频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盗窃、骗取贷款等违法犯罪活动。并且,在每年举行的国家级考试前,组织考生签订诚信参考保证书。提高同学们责任意识,杜绝侥幸心理。能动的发挥大学教育资源,利用高年级志愿者学生传帮带为新生解疑答惑、创建完善的心理健康社团、法律知识社团并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有需求的同学们解疑答惑;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让家长们足不出户定期了解孩子们的动向。做的自我管理与家长学校之间的互动相平衡。既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又做到家长学校的合理引导。

3.3 大学生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

家庭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环节,家长应当努力营造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能够在一个和谐友善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对于孩子出现的违法乱纪的行为,应当及时引导教育;除此之外,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有侧重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在学校内接触的同学类型,使孩子避免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把孩子的不良思想及时扼杀在摇篮里;注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认为子女进入高校后孩子的教育与自己再也没有关系,对孩子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仍应继续进行。加强学校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管理大学生引导其远离违法犯罪。在大学里,一方面学生离家相对较远,回家次数与时间降低,实际上脱离了家长的监护管理;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内提倡自我管理,辅导员、任课老师的管理力度与高中相比大幅度降低。因此,父母应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评估学生的整体情况,防患未然。

结束语

面对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激增的现状,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当积极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不仅仅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还应当注重其思想道德的建设,做到在面对违法犯罪时,防范于未然。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犯罪问题成因的具体剖析,探寻建立一套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方案,以期降低大学生犯罪率,使大学生更加知法懂法,成长对国家有用的栋梁,远离违法犯罪活动。

[1]赵军.刑法视角下的大学生犯罪与处罚[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79-82.

[2]周振杰.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59-63.

1004-7026(2017)07-0091-02

C913.5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7.066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104241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佀连涛主持的2016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立项课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干预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D Y SB160206)。

李琛(1995-),女,山东菏泽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犯罪。

指导教师:佀连涛(1980-)男,山东郓城人,法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理学、青少年犯罪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犯罪家庭大学生
Televisions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环境犯罪的崛起
恋练有词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