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新格局

2017-04-14 02:45□丁
山西农经 2017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丁 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3)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新格局

□丁 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可以作为内容直接加入当前的课程体系,此种方式操作简单,但容易流于形式;也可以作为主题,在不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框架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编排教材,此种方式虽操作复杂,但是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而且可以以此为契机,改革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其层次性、吸引力,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融入;思路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传统思路——以新内容方式加入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回顾其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主线。1998年4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校都要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为基础,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科学社会主义论”的课程内容和“中国革命史”中关于1956年以后的课程内容融合到这一课程中统一进行讲授。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模式——以新内容的方式加入,并且单设一门课程。包括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也是采取此种方式,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增加,单设课程的方式变得不可持续,于是整合各理论成果为一门课程,经过不断调整,即如今本科生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作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可以延续传统,以新内容的方式直接加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或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含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且包含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也可以直接加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新思路——以主题的方式融入

2.1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立体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如下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②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整体性,但相应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贯穿此过程始终的基本立场关注不够。结果不仅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而且对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呈现片面化、抽象化。为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改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仅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更要揭示理论体系背后所秉承的价值追求——解放全人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此价值追求形成于马克思的中学时期贯穿其一生,不仅体现在静态的理论成果中,更体现在其理论探索的全过程中。具体而言,改编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走进马克思。展现马克思为人类谋福利的一生,内容以传记性质的纪录片《寻访马克思》观赏讨论为主,辅以相关资料阅读,通过立体马克思的呈现,主要帮助学生情感上体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格魅力。第二部分,走进马克思主义。呈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及其成果,此部分精选马恩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完整呈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理论的不断成熟的历程,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感受理论背后蕴含的一贯价值追求。第三部分,走进现实社会主义。主要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历程,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过程中的得失,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同时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2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顾中国近现代史

当前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材,主要介绍了近现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历史事实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呈现历史事实的方式。当前以时间为主线的历史叙述方式,虽然便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但是难以帮助学生理解此选择的必然性和科学性。而且这种以时间为主线的历史叙事,学生经过初中、高中两个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相当熟悉,如果大学再次重复,必然大大降低对学生的吸引力。换个角度,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的历程,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重新编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材,不需要做内容上大的取舍,只需要变当前的以时间为主线的编排方式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题的编排方式。

2.3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当前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等。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和创新。但是这种内容的编排方式,不仅与高中政治课内容存在大量重复,更为重要的是理论上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很明显,但是继承表现不足。有鉴于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重新编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不仅要呈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更要突出理论创新背后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传承,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以贯之的追求。因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的重新编排,应以国家、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展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追求国家、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的理论探索和成果。

2.4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

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国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比较全面的涵盖了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内容上可以不作大的调整。为了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可以在相应版块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标准。比如在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版块中突出强调“爱国”,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中突出“诚信”,遵守社会公德中突出“友善”、职业道德中突出“敬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加强基本道德修养同时,突出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新格局——以立体化思路全覆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最终归宿,是我国人民的最新指导性理论成果。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将其纳入思政理论课,实现其本科阶段零接触既有必要性,更有紧迫性。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实现在广大大学生中的价值,更需要构建立体化的思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分层次,理区别,抓重点,使价值观在不同的人群中以其最容易被接受的形态出现。根据接触人群的文化程度、理解深度和知识广度,逐步在高校用立体化的思路逐步推进价值观的全覆盖,实现本科普及化、硕士深入化、博士细致化,打造有个性、有特色、有层次的思政理论课新格局。在这样的新格局中,本科生的思政理论课,更应该重实际,偏基础,增兴趣,所以,需将价值观融入思政理论课堂,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技术提高广大本科生的对思政理论课的接受效率。到硕士生阶段,思政基础理论课应该逐步深入,将思政理论课的价值观要点进行分章节、分类别重新编排,结合当前时政,深入讨论,将思政课的课程要点学以致用,提升重点理论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边界,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了博士阶段,应该逐步将思政课堂的价值观内容细致化,提供大量丰富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成果,供博士生对其产生依据、发展历程、问题解决提供思路,提升他们理解价值观的全面度和自信心,真正实现他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三个阶段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反向思维的引导,在各种思潮对比中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当代主要社会思潮价值主张的对比中,一方面,正面回应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反思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与人类社会的前途,从而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与第一种思路相比,在不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框架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重新编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教材,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有利于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本科重“史”,硕士研究生重“实”,博士研究生重“思”的本硕博相衔接,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最终实现高校育人的最高目标,进而构建社会整体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前途自信的新局面。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128.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04-7026(2017)07-0099-02

G64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7.072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