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聋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7-04-14 03:35张冬冬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聋人聋生职业

张冬冬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务处 江苏南京 210038)

高职聋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究

张冬冬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务处 江苏南京 210038)

文章分析论述了高职聋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及造成其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聋生自身因素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加强高职聋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教育者要了解聋生的认知模式,增加体验性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鼓励聋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并为其创造求职和就业机会,以及对其就业情况开展长期跟踪调查。

聋生;就业;问题;积极学习;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根据国务院《“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要求,要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依法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多渠道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和就业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就高职院校的聋人大学生而言,“工学结合、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和实训体系逐渐成熟,聋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已基本构建,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随着聋人高职教育的发展,聋人大学生数量的增长,聋生的就业问题也凸显出来。

一、高职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聋人高等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2000年开始,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层次提升到本科层次,各地特殊教育学院数量也不断增加,聋人大学生数量随之递增,在这样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背景之下,对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如下:

(一)从就业比例看。聋人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的缺陷导致其认知、沟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就南京市某高校对聋人大学就业的调查,大多聋人大学生的就业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校园招聘或者通过人脉关系市场包括朋友、家人以及单位内部员工推荐等形式实现的,而自主就业总体比例不高。通过自身独立找工作并成功实现就业的学生占42%,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等较发达地区的私营及外资、合资企业。高校在就业工作中较为重视就业协议的通过率(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但往往通过实习期后,聋人大学生真正实现的签约率却不高,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亟待提高。

(二)从就业形式看。当前我国残疾人的就业主要是三种形式: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即主要是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即主要在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经济组织中按相关比例就业;自主创业,即主要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自我创业。就某高校近三年的聋人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发现: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和个体灵活就业三种形式并存,其中集中就业的比例占47%,按比例就业的占30%,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占23%。就自主创业来说,虽然国家有专门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但由于缺乏创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就业形式的成功率也不高。

(三)从就业质量来看。据调查,就业层次低、就业稳定性差、薪资待遇不高、岗位流动性大已成为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特点。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目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服装制造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从岗位类别来说,聋人大学生主要学习的专业集中在计算机操作、工艺美术设计、服装缝纫等。有些聋人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就业期望过高,难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也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

(四)从就业环境看。聋人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环境在逐步改善,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企业接受聋人大学生就业,是因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如“安置残疾人的企业可以减免税收”等政策。但用人单位往往会忽略对聋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甚至仅仅是让聋人大学生的“残疾证”挂靠在单位,并不需要个人去真正参与劳动。另一方面,聋人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环境缺乏无障碍的条件和设施。聋人在与健全人共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而健全人对聋人大学生也存在着歧视现象。总之,无障碍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都亟需建立。

二、造成高职聋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从聋生自身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首先,聋生在沟通方面有一定障碍,这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限制了其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发挥,使其职场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职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聋生的沟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继续学习的效果。

其次,聋生的就业认知存在问题,总体而言较为被动消极,影响了聋生的就业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聋生的职业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根据调查发现,部分高职聋生在就业中具有明显的依赖心理、从众心理、畏惧心理、自卑心理和冷漠心理。[1]聋生就业心理的问题与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当前高职聋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自卑。聋生基于消极的自我认知而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一方面,聋生认识到自身生理上的缺陷且无力改变,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另一方面,很多聋生来自普通家庭甚至贫困家庭(因病致贫是其家庭贫困的一个因素),贫困也会加重聋生的自卑感。(2)自我封闭。聋哑状态影响聋生与普通学生的沟通交流,聋生与外界缺乏接触,甚至从心理上恐惧接触,选择了自我隔离和封闭。调查中对聋生就业心理的总结,如畏惧、冷漠等心理,就是长期自我封闭的结果。(3)被动性强。聋生的依赖和从众心理,实质上与其日常生活中被动接受、不善于自我选择的习惯有关。聋生缺乏积极的自我认知,因而在关键的问题上不愿意自己思考和抉择,容易陷入听天由命、被动依赖或跟随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

最后,聋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就自身而言,聋哑的生理状态是主要因素,造成其沟通障碍。第二,成长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是造成心理问题的环境因素。很多聋生成长过程中缺少家庭关爱,或受到他人歧视。有的聋人来自贫困家庭,自己及全家人背负较大的经济压力。这对其身心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加剧其情感障碍。第三,社会是加重聋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生活成本增加。因此,学生在校期间会承受较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聋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内心往往更敏感,对压力的感知更明显,也更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甚至自我放弃的心理,从而进一步加剧其认知与行为障碍。总之,聋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障碍、情感障碍、认知与行为障碍等,既有自身的因素,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甚至严重挫伤聋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二)从高校角度来看,对于聋生就业心理问题关注和引导不够,对聋生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仍有不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高校对于聋生心理问题的关注还不够,往往重视经济资助和常规管理,轻视思想和心理教育。高校师生对聋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和把握较为肤浅,往往不能及时掌握聋生心理变化并有针对性地给与疏导,对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投入不够。聋生的就业心理是其对待就业问题的心理表现,与其日常的心理状态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要调整聋生的就业心理,高校必须及时关注聋生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的学生教育工作中加以科学引导。

其次,高校对聋生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仍有不足。广义的生涯教育包含了职业教育,狭义的生涯教育可以理解为“涉及成人日常生活自理、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们在残疾人就业中具有辅助作用。”[2]完善的职业教育应与生涯教育相结合。现在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准备和职业训练,构建了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对于学生的生涯教育仍有待加强。对聋生而言,生涯教育包括生活所需技能,特别是参与家庭和社区生活、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能力的欠缺导致聋生的职业认同、职业兴趣、职业潜能无法顺利发展。

就业服务工作通常称为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上,完备的就业服务工作,不仅是对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指导,而且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和自身特点,在职业规划、咨询和心理咨询等方面提供专业细致的指导。科学的就业指导应与职业教育、生涯教育的方向保持一致,应融合职业发展规划、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等长远目标,而不是仅瞄准毕业后找到工作的短期目标。此外,要积极拓展聋生的就业资源,帮助聋生获取更多就业信息和机会。因此,就业服务工作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仅在学生毕业的那一年才开展,且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和个体特点有的放矢。此外,高校的就业服务仍然着眼于提高短期的就业率,缺乏对聋生进行中长期职业发展的指导与支持。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对聋人的就业偏见依然存在,且聋人的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聋人难就业是客观现实。大部分聋人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和创业难度大,即使已经就业也层次较低,失业风险大。聋生就业岗位层次低、薪酬低,不稳定等情况,与社会对其偏见不无关系。用人单位对于聋人员工的期望值不高,对其职业定位低,且不愿意花太多成本提供在职培训。

此外,残疾人的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首先,聋生就业的支持性环境欠缺。聋人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机构缺乏,不能满足为聋人开展就业服务的需要。很多人对于聋人就业工作的认识较为落后,聋人就业工作难以推进。其次,对聋生就业的社会援助体系较为薄弱。聋生失业后二次就业难度极大。

综上所述,要解决聋生就业问题,进一步提高聋生就业质量,既需要学校、社会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外部因素),又需要聋生自身在职业技能、就业心理和学习能力上积极准备(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十分重要,内部因素则更为关键。如果聋生不能在认识和行动上做到积极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外部因素的积极作用将难以发挥。因此,聋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优化,是以激发聋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为基础。作为教育和管理者的高校,必须找到激发和提升内因、促进聋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手段,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学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和实践,改变聋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的习惯,使聋生以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习的中心,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为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与日常的教学管理紧密结合,重视聋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培养聋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精神。要实现这些目标,教育者必须找到促进聋生积极学习的方法,处理好教学中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关系。

三、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积极学习是指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历融入学习过程,通过反思自己及他人观点的同时来拓宽视野,然后将获得的新认知运用于自身生活。”[3]积极学习是知与行的统一:既肯定了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又要求他们把改变认识与改变行动相结合。

在积极学习的理念下,教育者应当如何处理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呢?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思想认识、理解方式和个人经历,并为学生提供“反思、整合及运用所学的机会”。在学生事务管理中,这些机会具体表现为丰富的体验实践项目,如鼓励学生参加学生团体的活动并参与决策、校内外实习实践、开展学生经验交流、组织学生体验社区服务、生活和心理咨询等活动。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即帮助学生获得生活所需的技能、认识和能力。可见,在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既要充分尊重学生并平等相待,又是学生的导师,设计和提供一些让学生深度参与并身心受益的实践项目。教育者是与学生具有平等关系的导师,他并不直接教会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参与的过程来自然而然地达到求知的结果。

有学者认为,建构积极学习之“桥”有三大原则[4]:(1)让学生从自身经历中学习。个人经历是学习的背景,重要的是从经历中找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找到其学习的动力和阻碍。(2)认可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会思考但是观点并不一定正确。教育者不要直接抛给学生正确的观点,而要与学生交流探讨,研究学生各种观点背后的形成原因。通过倾听和交流,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并具备理解不同观点的能力。(3)共同构建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合作,展开对话,充分理解学生的立场,并提供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包容和谐的校园社区。可见,“积极学习”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个人作出的要求,而且是对教育者和学习者关系的探索。积极学习的目的除了个人的成长,还特别强调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获得他人认同,为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和环境做出贡献。

积极学习的理念对聋人大学生的教育有特别的意义。当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已经为聋生就业撑起一片天空时,聋生的就业前景与自身能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给予聋生知识、技能、工作机会,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聋生的就业问题。传统教育模式中聋生容易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非积极的参与者,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聋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由此影响聋生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素养的提升。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摆脱自身的优越感,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待,进一步了解和尊重学生。以此为前提,寻求和开拓提升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机会,最终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共赢。

四、加强高职聋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者要从聋生的经历和所处环境中了解其认知模式,寻找到问题的“源头”和育人的方法。学生的经历往往构成其认知的基础,是其学习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找到其思维方式的成因,从而为开展教育找到切入点。聋生的成长环境相对封闭,社会接触面狭窄,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弱。学校要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必须帮他们学会自觉融入主流社会,而这一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聋生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因为聋生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处境,其家庭环境、社交环境对其影响至深。了解聋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可以从中找到切入点,捕捉到问题的关键和育人的方法。

例如,要教育聋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就要在思维层面帮助他们理解并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这些差异表现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通过改变聋生的环境并促使其反思自己的经历,可以促使聋生理解并接纳这种差异性。教育者可以教会聋生在家庭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与亲人和谐相处,进而帮助聋生学会在学校、社区、单位与他人相处。聋生由此逐渐学会尊重他人、宽容忍让,并慢慢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聋生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与其对于职业的认识和对于劳动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其原有的劳动观、职业观及其形成原因,才有可能帮助聋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要给聋生创造自我反思的机会。大学教育要给与聋生进行深层次自我反思的契机,并且这种契机往往发生于他们在与各种人群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交流的形式实现观点的碰撞。当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时,这种交流和影响更为有效。第三,在了解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价值传递,向学生传递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对于聋生来说,生涯教育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必须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对聋生的生涯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引导,以扎实的技能作为依托,道术结合,从而提高聋生对就业和劳动的积极主动性。

(二)改进现有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加体验性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要将就业工作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改进现有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首先,要增加体验性课程。我国高职聋生的课程教学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教学与就业长期分裂。根据聋生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的思维特点,要增加体验性课程。体验性课程是一种为学生进行感知和感受而营造特点情景和氛围的课程,它在关注学生习得知识、扩展能力的同时,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以及学生的有效参与和自主建构,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但体验性课程的缺点是难以进行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5]加强体验性课程,首先要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聋生体验从认识目标、积极行动到实现目标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和引导者,聋生通过自己摸索体验和团队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根据积极学习的理念,教师并不是领着学生直达目的地,而是观察和引导学生自己摸索路径来到达目的地。这个过程看似曲折,但是却能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情感、端正态度、形成价值观。最终体验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带给学生多重的学习收获。

就业指导课程的思路与体验性课程一脉相承。就业指导应融入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业课程也应融入日常的课程中。在课程内容上,就业指导不应局限于就业技能的指导,应该覆盖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专业技能和素养等多个方面。对于聋生来说,培养其端正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与培训职业技能同等重要。高职院校要重视建设针对聋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此类课程在教学上应对聋生度身定制,与全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区别开来。在教学方式上,就业指导课程同样需要创设出合理的职场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在学习中理解工作的价值,在理解的同时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开课时间上,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聋生高职教育的完整阶段,而不是安排在毕业前一年才开设。在课程定位上,此类课程不仅是帮助聋生求职,而且要立足于提升聋生的职业素养,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鼓励聋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帮助聋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融入群体。积极学习不仅表现为学习和参与的意识、态度、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在行动上付诸实践。改变观念与改变行为两者合二为一,知与行两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对于聋生来说,提高其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是提高其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方式。

校内实践包括参加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活动,或参加班级、年级乃至全校性的学生活动。不管是否加入某个学生组织,有效的校内实践项目都是群体性的。学生的实践是课堂教育融入校园日常生活、实践教学的常态化和发展第二课堂的重要举措。聋生在校内实践中可以加强对校园环境的了解,培养自身的独立能力和责任意识,学会与人交往并向同辈学习,最终“融入学习过程和群体”。[6]校内实践的意义在于:一是了解自身,包括自身素质、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二是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三是在不同观念交流中反思自己,重构新的认知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四是在实践中提高行动力,实现在积极学习和新认知驱动下的能力提升。五是共同构建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校外实践包括校外实习、体验社区服务。以往聋生校外实习注重技能的习得和实操,侧重于培养聋生的技能特长,对聋生的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重视不够。这两方面的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聋生的长足发展。在社区服务中,传统观念往往认为残疾人是被服务的对象,未给予聋生服务他人的机会。因此,鼓励聋生积极参与校外实践活动,不仅是对聋生在校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是给与聋生全新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实践的目的是促成聋生的学习,学习的目标除了掌握并运用专业技能,还在于具备并提高融入群体的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为聋生创造求职和就业机会,并对其就业情况开展长期跟踪调查。聋生的就业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人、物、财力保障。订单式培养是将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提高聋生就业率的培养方式。但是,随着聋人大学生的增多,订单式培养并不能解决聋生就业的所有问题。不仅如此,订单式培养所完成的就业率并不意味着聋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高校需要为聋生的灵活就业和稳定性就业承担更多的责任。首先,高校要维系并拓展与政府、企业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信息对接的数据库,提供招聘信息发布和学生在线投递简历的功能。高校与政企关系的联系越密切,学生求职的机会越多。密切联系的方式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通过“走出去”来加强高校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通过“请进来”(如为政企等用人单位提供培训和支持服务)来加深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了解。从长远来看,聋生的就业不可能完全依靠学校的定向培养。聋生必须具备自主求职的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高校必须加强对聋生就业情况的长期跟踪调查。仅仅毕业后一年的就业率数据无法全面反映聋生就业的问题。要开展长期跟踪调查的机制,全面获取聋生就业的情况,突出问题意识,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反思在高校在聋生教学和专业课程改革方面的问题。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变化,为聋生量身订制培养方案,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聋生持续稳定的就业。

[1]王得义,徐赛华.高职聋生就业心理及教育对策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3):34-37.

[2]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32-36.

[3][美]GregoryS.Blimling 等.储祖旺,胡世红,等,译.良好的学生事务实践原则——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4.

[4][美]Gregory S.Blimling等著,储祖旺、胡世红等译.良好的学生事务实践原则——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7.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8-255.

[6][美]GregoryS.Blimling.良好的学生事务实践原则——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科学出版社[M].储祖旺,胡世红,译.2013:14.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762.2

A

2095-0438(2017)10-0051-05

2017-04-14

张冬冬(1984-),女,江苏南通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汉语言文学。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青年专项重点课题资“高职院校残疾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策略研究”(C-a/2015/004)。

猜你喜欢
聋人聋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职业写作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我爱的职业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