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学校陪读家长该如何“陪”

2017-04-14 03:35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家长生活老师

刘 浩

(即墨市特殊教育中心 山东即墨 266200)

特教学校陪读家长该如何“陪”

刘 浩

(即墨市特殊教育中心 山东即墨 266200)

特教学校中,部分中重度残障孩子,需要有陪读家长在其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提供照顾和辅助,以减轻教师课堂压力,助力孩子更好地康复成长。陪读家长只有对特殊教育多一些认识和了解,真正融入到对孩子的康复教育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之中,并切实有效地做好以家庭为本位的巩固训练,方能实现陪读的意义,保证陪读的实效性。

特教学校;家长陪读;思考分析

特教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诸如智障、自闭症、多重残疾儿童存在体弱、多动、癫痫、暴力倾向和自理能力差等情况,仅靠教师而无法开展正常康教。“陪读”这一措施便在家校据实商定的背景下应需而生。而在陪读的具体过程中,大多家长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或者究竟该如何“陪”,这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探讨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要对陪读多一些认识和了解

孩子自幼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家长对他们的生活习性、障碍状况的熟知度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客观、理智地直面孩子的缺陷,清醒地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努力配合学校的康教工作,争取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家长还要深知孩子的成长仅靠学校和教师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在陪读的过程中要恰切地与老师互动,按照老师的正确引导,逐步学习和掌握一些诸如心理、感知、语言、运动等方面的训练方法,达到家校共融、和谐陪读,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的效果。

与此同时,陪读家长还应该多少了解一些学校的整体情况、办学理念、师资力量以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环境设施等情况。对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法手段以及评价策略和学生的作息时间、日常活动、饮食起居等情况更要做到心中有数。陪读家长只有多一些认识和了解,才能及时地做到家校双向沟通,更好地协助教师共同克服孩子康教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真正成为教师的施教助手、学生的康教后盾,以确保康复教育的一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要做好教师的助手

(一)陪读家长一定要进教室。当前有很多学校对家长陪读的意义认识不够,对于家长陪读的方式、方法处于一种试验和探讨阶段。有的家长也错误地认为上课了孩子就属于老师和课堂了。自己只管孩子的课下、饮食和往返的接送等事情。只要一上课,陪读家长就会聚到一边去聊天,或者是在教室门外等到任课教师急需帮助的时候才进入室内。同时,陪读家长在教室里的时候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或受到一定影响,个别孩子也会不自觉地产生依赖性,或者粘着家长不配合训练,也会无形之中影响到其他学生。基于这些原因,使陪读家长往往是“陪”在室外而无法深入。其实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理性看待家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陪”的重要性。要清楚地知道,家长的陪读就是在孩子的生活到学习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均要全程参与的一种现场辅助行为[1]。因此,陪读家长一定要进教室,尽己所能地在课堂上满足老师的需求,及时给老师切实可行的帮助。而教师也要打消陪读家长存在于课堂上的种种施教顾虑,不断和家长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和制定出最适合孩子康教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并努力带动和逐步教会家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和训练技巧,让家长在孩子的点滴进步中看到希望,激发起他们内心决不言弃的潜动力。如此,方能真正体现出陪读的作用和意义。

(二)陪读家长要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实践证明,家长融入课堂、参与康教训练是必须的,也是中重度残障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平日,我们真正想看到的是孩子在课堂上能够坐稳、用心和精力集中地去听老师讲、按照老师的指令和引导去做,而这一点对于中重度残疾孩子来说却是极有难度的。因此,这就需要陪读家长在课堂参与过程中,要用心去熟悉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进度,潜心学习各种康复训练方法及手段,充分发挥好一对一陪读角色的作用[2]。当孩子在不专心、注意力分散或吵闹不止、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指令等情况下,要及时给与孩子安抚和提醒,争取使孩子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安静下来,尽快恢复到跟随老师课堂教学进程之中。譬如:当孩子出现坐不住和不配合的情况时,家长可以及时地通过在孩子耳边的悄悄话提示其安静,同时还可以抓住孩子的肢体控制其坐好,并适时摆好孩子的头部,引导孩子的眼睛看向老师方向;再者,当孩子情绪暴躁或哭闹不止时,家长应配合老师进行适度的说教或批评,场面实在无法平息和控制时,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和课堂教学的继续,则可以带领孩子走出教室进行情绪缓解、转移其注意力,待孩子表现好转和稳定后再带回课堂。

在具体康教训练过程中,陪读家长应该做一名“优秀学生”,从点滴学起,不错过每一细节,用心地辅助孩子配合好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达到让孩子能够独立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配合老师积极参与各项训练的陪读终极目标。譬如:老师要求孩子自己去关好教室门的时候,孩子站在原地不知道往何处走,在停留的瞬间,家长就要及时地用手指提示门口的方向和位置;当老师拿着小皮球示意想要的同学举手,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或急忙反应不过来时,家长要立刻辅助其胳膊在完成举手示意动作的同时,在其耳边轻声提示说“我要”;在教师要求同学间进行合作游戏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表现出不入群或不配合的场面,家长就应该及时的引导和带领孩子积极参与;再者当孩子取得点滴成功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家长也要及时的给孩子竖起一个大拇指或是轻拍其肩膀以示鼓励。

此外,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参与课堂和训练中的陪读,并不等于对孩子的言语、行为的完全替代,而是在孩子确有需要的时候给孩子及时地提醒和帮助,所有的提醒和帮助只是孩子去听、说、做的一个过渡环节。反之,家长一概代劳的话,会使得孩子产生依赖感,一旦家长不在,孩子便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失去了家长陪读的意义。

三、要做好日常生活保育陪护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让中重度残疾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服务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是我们培养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重要目标。而作为孩子最熟悉、最亲近的家长,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其陪读的作用则显得举足轻重。

需要陪读的孩子大多因其自理能力严重缺失,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因此,家长在做好课堂陪读之余,应该结合自己孩子生活自理的现状,随时与教师、保育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能力,将来更好地自理、自立于社会为出发和落脚点,用心投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保育陪护中。

首先陪读家长应从孩子的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等日常必须的常规小事做起,密切配合好保育员的管教工作。要引导孩子树立一种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的思想意识,尽管他们所做的结果不一定很理想,但是也一定要给孩子培养这种自我服务、自我努力的生存意识。譬如:对于因病理原因造成大小便失禁的孩子,最初的家长既要为其擦屁股又要为他们换洗衣裤或被褥……日久下来,家长可以根据保育员的提示,协同教会孩子最起码的自己动手擦屁股的能力,并帮助和引导孩子,逐渐学会识别男女厕所、大小便的不同厕位、拖提裤子、便纸入筐等日常生活技能。同时,配合保育员每天认真地督促孩子洗脸、脖子和手脚,提醒孩子及时擦鼻涕;看护和提示孩子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用后能够放在指定位置。在每日进行的内务检查过程中,家长要从生活细节抓起,配合班主任进行日常教育,培养孩子干净整齐的意识,逐渐养成能够简单整理个人物品和床铺的良好习惯;在陪同孩子用餐时,家长要看护好孩子不嬉笑打闹,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饭菜……

再如家长要在时刻提醒和监督强化中,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例如:协助他们在课前准备好上课的学习用品,再三提醒上课铃声响后就要停止喝水、交谈、去厕所和随意进出教室。同时,还要跟随和适时告诫孩子走路或上下楼靠右行,不允许拥挤和追逐打闹;在课间操时指导孩子排好队、听指挥;课间自由活动时,随时教育孩子不喧哗、不乱动室内外摆放或粘贴的任何物品。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矩”可以使残障孩子的生活更具合理性和规范性,也是他们今后更好地生活和发展的关键。因此,陪读家长必须坚定信心,积极与老师及保育员协同合作,给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多一些教育、规矩和监督。在恒信和毅力地带领下,一同携手引领残障孩子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日渐前行、走向未来。

四、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巩固训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一个残障孩子同样是一个家庭的重要角色。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家庭列在整个教育的首要位置上,在他看来其重要性在于家庭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因此,作为陪读家长一定要明白和懂得,只有做到家庭及时地训练和巩固,孩子在学校才能更快、更好、更顺利地接受康教,训练效果也才能得以有效保证。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对孩子自幼训练的基础上,密切结合自己在校陪读期间老师的提示和指导,不放松家庭中对孩子进行训练,以保持对孩子康教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巩固性。譬如:教孩子看图说话、学儿歌、讲故事、做游戏以及进行类似“洗脸刷牙”、“洗手吃饭”及“穿脱鞋子”“上厕所”等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3]。同时也可以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适当进行一些诸如穿衣叠被、整理床铺、清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家政生活技能方面的学练。在具体过程中,家长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成功与失败,要放手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掌握和学会新的生活技能,努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磨炼,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让残障孩子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是他们将来独立生活之所必须。因此,家长要在注重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交往能力与融合能力。例如: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谈心,适时带领他们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外出郊游、参观或到超市购物以及参加适宜的社交活动等。每一次都应把孩子当成主要角色来对待,鼓励他们大声说话、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切活动,对点滴成功都予以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即使孩子遇到一定的困难或失败,也切忌责备、怪罪或是打骂。要知道,一个脾气暴躁、身心疲惫、毫无耐心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一个成功孩子的。相反,家长一定要鼓励和引导孩子不断地去尝试,让他们时时处处在一个自信放松的氛围里,身体力行地去做、勇于面对一切得失,在层层困难中渐次品味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自我成就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综上,陪读家长了解和懂得越全面、参与训练的层面越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孩子的康教效果也会明显。因此,在陪读过程中,只有家长、教师和学校联合协调、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对每一名残障孩子真正做到“因生施教”“因时而异”“灵活对待”,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康复与成长,使他们在失败与成功的历程中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和有尊严的生活。

[1]林绪奖,陶仲英.家长参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6):54-57.

[2]段俊红,郭秀丽.浅谈家长陪读在特殊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学校教育研究,2015(9):40-43.

[3]顾丽梅.关于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思考[J].当代学前教育,2011(1):32-33.

[责任编辑 杨贺]

G760

A

2095-0438(2017)10-0137-03

2017-02-22

刘浩(1972-),男,山东即墨人,即墨市特殊教育中心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猜你喜欢
家长生活老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生活感悟
家长请吃药Ⅱ
无厘头生活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六·一放假么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