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自主需要的影响因素及满足路径探讨

2017-04-14 03:35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特教教养家庭

曾 碧 马 骊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陇南 742500)

特殊儿童自主需要的影响因素及满足路径探讨

曾 碧 马 骊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陇南 742500)

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倡导,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社会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自主需要是特殊儿童的基本需要,对特殊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文章通过从社会、家庭、特殊儿童自身三方面对其自主需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提出满足特殊儿童自主需要的可行路径,对改善特殊儿童的不利处境有一定的作用。

特殊儿童;自主需要;影响因素;满足路径

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主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其实现人生目标的前提,而健康和自主是其最基本的需要,健康与自主得不到满足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人的自主水平越高,这种伤害就越少。自主是特殊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也是特殊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自主对特殊儿童的学业、自我评价能力和社会适应都非常重要,是特殊儿童展现尊严的途径,也与其生活质量相联系。吕建达对特殊儿童的调查研究证实自主对学业成就有预测力[1]。Ryan&Deci(2000)的研究指出,自主发展水平对个体的成长、积极的社会体验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自主与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评价密切相关,自主发展较好的儿童,其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相对较好[3]。但由于特殊儿童自身身体障碍的限制,其自主需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对影响特殊儿童自主需要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对满足特殊儿童自主需要的路径进行思考。

一、特殊儿童自主需要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社会支持较弱,社会偏见依然存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特殊儿童的境遇有所改善,但社会长期以来对特殊群体形成的偏见已根深蒂固,社会支持资源仍然十分匮乏。社会支持包括直接的物质支持和社会网络支持,主观感受到的被尊重、被理解等情感支持。由于我国福利政策还不够完善,对特殊儿童的物质支持有限,大多数特殊儿童的主要物质支持来源于家庭。在社会网络方面,特殊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单一,特殊儿童除了家庭以及学校老师的支持以外很少有其他群体的支持,社会支持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在情感支持方面,特殊儿童的主要情感支持源来自家庭,社会对特殊群体仍然存在偏见,特殊儿童在社会关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仍受到排斥,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悲观、自卑等多种心理障碍。社区资源缺乏,社区建设滞后。特殊儿童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其成年以后的生存要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社区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子系统,是特殊儿童成长和生活的关键场所之一,社区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但我国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社区资源匮乏,缺少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活动场所,社区教育资源无法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

学校教育资源不足,主要是特教教师专业素质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显著增加,特殊儿童入学人数逐渐提高,特教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特教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质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冯建新(2011),郭启华(2012)等人的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特教师资队伍中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居多,普遍学历不高,大多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4][5]。王雁等人(2011)的研究发现,我国有超过50%以上的特教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38.8%的专业态度处于不积极状态,专业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6]。由此可见,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存在质量不高、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学校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自主的发展,这一点已得到普遍认可。Wolfe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权威教养与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呈高度正相关[7]。有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方式会限制儿童自主的发展,溺爱型教养方式易导致儿童不良行为的产生,权威性教养方式是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最好方式。而由于特殊儿童的身体障碍的限制,其父母出于对其人身安全的考虑,大多选择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给特殊儿童自主选择的机会相对较少,其自主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家庭互动。家庭互动也对特殊儿童自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家庭沟通方面,研究表明儿童与父母建立既自主又联结的关系对儿童的自主发展十分有利[8]。特殊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许多特殊儿童无法清楚表达自身需求,父母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与需要,这种沟通障碍容易产生冲突。所以良好的亲子互动对特殊儿童自主的发展十分重要。

父母教养效能感。父母教养效能感是父母个体对自己能否成为胜任、有效的父母和能对子女的行为与发展产生影响的能力信念。是影响其教养方式和教养能力发挥的核心因素,李燕燕(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教养效能感与儿童自主性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9]。赵梅菊(2013)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自闭症儿童的独立功能[10]。因此,父母的教养效能感越高,儿童自主发展越好。

家庭其他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也对特殊儿童的自主发展产生影响。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缺失的家庭环境会对特殊儿童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容易产生心理缺陷。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类型与父母的自尊、抱负和价值观等密切相关,这些会通过教养方式来直接影响特殊儿童自主的发展。家庭结构对特殊儿童的自主发展也有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可能行为自主水平更高,但也易导致行为偏差[11]。

(三)特殊儿童自身因素。特殊儿童是特殊群体,生理、心理还没有发展成熟,容易产生自我角色混淆,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分辨力不足,同时该群体心智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自我迷失的情况,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等。

特殊儿童需要层次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需要层次开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特殊儿童的需要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他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慢慢开始提出更多的精神需求,在生存条件得到的保障的前提下对教育文化等的逐渐增多。

二、满足特殊儿童自主需要的路径思考

根据上述对特殊儿童自主需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从社会、家庭及特殊儿童自身三方面入手,改善特殊儿童需要满足供给不平衡的状态,系统性地调整特殊儿童自主需要满足供给策略。

(一)整合社会资源,改善特殊儿童的社会处境。首先是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改善特殊儿童物质需要。针对特殊儿童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福利政策,政府加大对特殊儿童的补贴。其次针对特殊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单一的问题,充分调动所有可能的资源,包括家庭、志愿者人员及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发挥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再次针对特殊儿童情感支持不足的问题,组建专业的心理辅导团体,安排专业人士指导特殊儿童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学者发现,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正向相关[12]。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提高社会对特殊群体的接纳程度,减少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和排斥。Barrera(1998)提出的社会支持的威胁模型认为,个体遇到歧视事件会影响个体社会支持,甚至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发展社区功能,建设优良社区环境。国家应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社区功能,各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资源,搭建社区支持平台,改善特殊儿童社区成长环境。针对社区教育功能缺位的问题,各社区应将社会、家庭、学校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联系起来,为特殊儿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提高特教教师专业素质,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国家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统筹规划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职前和职后两方面入手,建立一支专业化、有竞争力、胜任力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相关部门应修订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对特教教师进行分类,对类别不同的特教教师提出相应的专业发展标准;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应通过深造、培训、进修等途径,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文化氛围,为满足特殊儿童的自主需要提供保障。

(二)赋权增能,构建和谐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是构建和谐家庭最重要的因素,对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影响亲子间的信任。因此,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非常必要。

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具体措施主要有: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规律,选择最适宜的教养方式,一般来说,采取权威式的教养方式,在合理的限制范围内给予特殊儿童自主的权利和机会,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成长,也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其次,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升父母教养效能感,内部主要强调父母自身的调整,外部主要强调干预和支持。研究表明,父母情绪对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影响最大[13]。父母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要愉快地接纳和融入自己作为特殊儿童父母的角色,并要避免将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对特殊儿童父母进行教育干预,可通过专家讲座和案例分析等,帮助父母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向父母传授教养特殊儿童的技能和策略。构建特殊儿童父母支持系统,特殊儿童父母可以建立互助平台,加强社会交往,与教养效能感强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借助替代性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养效能感。再次,特殊儿童父母应保持和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保持家庭稳定。亲子间进行有效沟通。鼓励孩子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父母要非常清楚特殊儿童的动作、表情、手势等的含义,这样可以在亲子沟通中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

(三)注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满足其发展需求。引导特殊儿童要学会合理归因和积极心理暗示。鼓励特殊儿童尝试新鲜事物,允许其犯错,避免对其过于严苛,从而避免特殊儿童产生情绪紧张和内疚感。当特殊儿童做出好的表现以及取得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能够提高特殊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引导特殊儿童进行积极心理暗示,主要有三个步骤,即放松训练、自我言语说服和体验想象成功的感觉。同时,在关注特殊儿童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对其精神需求的重视,赋予其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满足其教育、文化等高层次的需求。

[1]吕建达.国中阶段资源班身心障碍学生自我决策与学业成就关系之研究[D].台湾桃园:私立中原大学,2010.

[2]Ryan RM,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 being[J].The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68-78.

[3]Steinberg L,Silverberg S.Thevicissitudesofautonomy in earlyadolescence[J].ChildDevelopment,1996,57:841-851.

[4]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1(1):57-64.

[5]郭启华,孙常青.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4):60-64.

[6]王雁,肖非,朱楠,等.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9.

[7]Wolfe SM.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nd selfgovernanceinadolescence[J].Dissertationabstract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sciencesand Engineering,2000Aug;Vol61(2-B):1116.

[8]Allen JP,Hauser S T,Bell K L,et al,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in adolescent-family interactionsaspredictorsofadolescentegodevelopmentand selfesteem[J].ChildDevelopment,1994,65,179-194.

[9]李燕燕.母亲教育效能感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10]赵梅菊.父母教养观念与自闭症儿童适应行为的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1]吴波,方晓义,李一飞.青少年自主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9-95.

[12]李士江.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6(6):1-2.

[13]段丽琼.幼儿父母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责任编辑 杨贺]

G760

A

2095-0438(2017)10-0145-03

2017-03-22

曾碧(1976-),女,四川金堂人,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教学、特殊教育。

2016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随班就读教师培养新契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GS[2016]GHB0184)。

猜你喜欢
特教教养家庭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家庭“煮”夫
教养方程式
恋练有词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