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对“动字”分类的瑕疵之我见

2017-04-14 01:13宋禹岐
关键词:反动语法分类

宋禹岐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马氏文通》对“动字”分类的瑕疵之我见

宋禹岐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马氏文通》开辟了中国的语法学,它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与西方语法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础。《马氏文通》对之后的汉语语法著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都深受《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影响,后来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也受其影响,可以说是贡献深远。但是很多语言学家指出,《马氏文通》在带来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在对“动字”的分类上,书中就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诸多争议。对动字的论述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文通》中词分类的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梳理,以便使研究者们对《文通》的意义、价值以及矛盾、缺陷的认识更加系统深刻。

《马氏文通》;动字;分类;瑕疵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中国第一部有关汉语语法的系统性著作,是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动字的论述是书中的重要部分。马氏认为“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即事物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语言中反映事物运动属性的便是动词,所以马氏说:“天下事物,随所在而必见其有行。”这是马氏从意义上对动词的总认识。在动字部分,《马氏文通》把动字划分为七类,包括:外动字、自反动字、受动字、内动字、同动字、助动字和无属动字。

1.外动字,《文通》中对其解释为“其动而直接乎外也,曰外动字”。外动字又叫自动词或不及物动词,能带止词,同时也能带转词。

2.受动字,《文通》的受动字部分指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也就是说受动字是起词为受事的动词。

3.内动字,“凡行之留于施者,曰内动字”,内动字不能带止词,但是能带各种不同意义的转词。

4.同动字,“有不记行而惟言不动之境者,则谓之同动”,即同动词为同于动字之用的动词,比如“在”、“似”、“有”、“无”等。

5.助动字,“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则谓之助动”,即“助动词为功”的动词,如“可”、“能”、“得”等。

6.无属动字,“有见其行而莫识其所自者,则谓之无属动字”,即无起词而动作无归属的动词。

7.自反动字,“凡止词为‘自’字‘相’字,概谓之自反动字,其止词先动字者常也。”《马氏文通》将自反动字放入外动字中,作为外动字的中一个类来进行论述。

后世的语言学家对《马氏文通·动字》中动作词的划分产生了异议,其中王力在《中国古文法》和《中国现代语法》中认为这造成了词分类的混乱,他将动作词分为五类:内动词、外动词、同动词、断动词、助动词,认为其他词类的存在都是没意义的。白兆麟的《〈马氏文通〉综论》也认为此种分类逻辑性不强,受动字、无属动字和自反动字的分类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动字分为外动字、内动字、同动字、助动字即可。下面将从《马氏文通·动字》中动字分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马氏文通》在词分类上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把“受动字”单独分类

《马氏文通》中动字分类的第一个问题是将受动字与外动字和内动字并列,作为动字的一个小类,这种分类在后来的语言学著作中饱受争议,这个问题是动字分类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在《马氏文通·动字》的受动字部分指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这是说,外动字的动作分为施动和受动两种情况,其中施动字即外动词是在主语句中使用的动词,表示某个动作行为的发起者,而受动字是受事居主次,以受者为主,一般指动作行为的承接者。在汉语文法中,一般的语序是外动词在施事之后,受事放在外动词之后,但是《文通》指出,当受事在外动词之前变成主语的时候,外动字就变为受动字。

《马氏文通》对“受动字”的归类主要受欧洲语语法的影响。以英语为例,在英语中,当句子有主动句变为被动句时,其句法就会发生变化,由主动形态变为被动形态,这两个句子是具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深受西方语法影响的马建忠先生的观念中,当汉语中句子发生主动和被动的转换时,动字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他把汉语中被动句式里的动字归为“受动词”一类,和主动句中的外动字相区别,可以对比一下中英文句式的主动和被动形态:

主动句:I will eat that apple.我将 吃 那个 苹果。

被动句:That apple will be eaten by me.那个 苹果 将 吃 被 我。

很显然,通过对比可看出,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中,英语句子的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汉语中,当句子由主动句变为被动句时,其句子形态基本是不发生变化的。如果将这样的形态变化应用于汉语句子中,就变得不可取了。所以马氏总结出了六种表被动的形式,想通过用介词来补救中国文字没有词形变化的不足,以介词作为受动字的外部形态。

(一)“为”、“所”式

《马氏文通》中受动第一式为“……为……所……”式。其中,“为”、“所”不连用,文中“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霍光传》)为例对该式进行详细的解析,认为“败”字为外动字,“江充”为它的主语,“所”字指的是“卫太子”,是“败”字的止词,“江充所败”是“为”字的表词,所以外字“败”在这个句式中并没有转为受动字。马氏认为,这种格式的使用频率较低。

(二)“为”字式

第二式以《庄·天下》中“道术将为天下裂”为例,认为“天下裂”有“天下所裂”之意,“天下”为“裂”的起词,隐而不言,“为”字为断词,它的起词为“道术”,马氏认为,这是第一种格式隐藏了“所”的变式。

(三)“于”字式

《马氏文通》中指出,“诸引外动字后,皆用‘于’字以介施者,而成为受动字也。至外动字转词本以‘于’字为介者,则转为受动之后,其转词仍旧,不可视为施着之介字。”其中以“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汉霍光传》)为例,“决于光”为“为光所决也”的意思,这个句子本身就带有受动意义,使用了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这个句子的受动意义就更加明显。

(四)“见”、“被”字式

这种受动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见”字在外动字之前,《马氏文通》以“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为例,认为“保”字之前加“见”字而成为受动者;另一种情况是外动字前加“被”字表示被动,即“被字式”,如“错卒以被戮”中,“被戮”是“为所戮”之意,“戮”字前加“被”字变为受动者。

(五)“可”、“足”字式

《马氏文通》中指出,“‘可’,‘足’两字后动字,概有受动之意。”并以“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孟·公下》)为例,认为这句话也可以写做“晋楚之富非为人所可及”,把“可”字放在“及”字之前,“及”字具有受动的意思,“富”为“及”的止词,现在转为起词位于主次。

在《孟·梁上》中,“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辟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三个“足”字后面的动字,都转换为受动,“视于目”即“为目所视”,其他二者也是如此。

(六)外动字单用

《马氏文通》提出,“外动字单用,先后无加,亦可转为受动。此同三式,惟动字后无‘于’字为介耳。又同五式,惟动字先无‘可’字为助耳。”这正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特点。马氏认为受动第六式与第三式和第五式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少了被动标记。

从以上受动六式更加说明,所谓受动字,实际上更加偏向于由动字所构成的受动式的句子,受动字只有在句子中才会有所体现,没有了句子结构,受动字就不能单独应用,受动字只是外动字的用法问题,而不应该作为动词的一个分类与外动字、内动字并列。所以,《马氏文通》中对“受动字”问题的解释更偏向于被动句的问题,而不是词的问题,他为动字分出“受动字”一类是没有实质上的意义的。

王力先生在其《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古文法》中指出受动字本身无语法标识,也没有特定意义,没必要自成一类,应该放在外动词中,当句子形态为被动句式时,其受事会由外动词转换为受动词,不需要单独分类,《马氏文通》中设立“受动字”这个类别是没有必要的。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也指出动词分为四类即可,不需要把受动词单独拿出来和外动词、内动词放在同等位置。

《马氏文通》将“受动字”单独分类是动字分类中最大的问题,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文通》中对词的划分存在不顾中国本身的文法,盲目模仿西洋语法,并以西方的文法来规范汉语的语法的问题,《文通》认为中国文法应和西方文法一样,当主动句和被动句发生转换时,句子形态也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分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二、在外动字中分出“自反动字”

《马氏文通》中动字分类的第二个问题是提出了“自反动字”这个小分类,并将其放在外动字部分。

书中指出“凡止词为‘自’字、‘相’字,概谓之自反动字。”并且认为自反动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动字前必加‘自’字而其意乃达者,如‘自怨’‘自艾’‘自骄’‘自馁’等语,盖人凡有‘怨’‘艾’‘骄’‘纵’之心,必由就衷发故也。”即在外动字之前必须加上“自”字,这样这个句子的意思才能表述出来。书中以“夫人必自侮,而后人悔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为例,《文通》中认为,“自侮”为侮辱自己的意思,“自”作为止词放在前面,所以“侮”的行为,是自己施之,自己受之。书中另外一个例子是“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文通》认为所有在“自”字之后的字都是外动词中的止词,应放在前面,外动词以“自”为止词的较为少见,叫作自反动字,比如“自悔”、“自度”等,数量较少。

自反动字的另一种情况是“外动字之先加以‘自’‘相’等字者,以其为止词之故也。如‘自称’‘自号’‘相友’‘相望’诸语,盖‘号’‘称’‘友’‘望’诸动字,不以‘自’‘相’等字为止词者常也。惟两者用法无异,故不为特别焉。”就是说是在之前加上“自”、“相”等字的外动字,以其为止词之故,比如“自称”、“自号”、“相友”、“相望”等词语,即“号”、“称”、“友”、“望”等字,不经常使用“自”、“相”等字作为止词。也就是说,以“自”、“相”为止词的动字,其动作的施事者同属一个人之内,或施受互为动作,不分彼此,此时,动字就转为反自动字,离开“自”、“相”,自反动字就不存在。《文通》中以《孟子·滕文公下》中的“钻穴隙相窥,墙相从”句为例,认为“凡动字前加‘相’字者,所以明其非成自一人也。故‘相窥’‘相从’,言男女两人,先则彼此相窥,后则彼此相从也。”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动字前加“相”字的,即自反动字。

吕叔湘在《〈马氏文通〉读本》中针对“自反动字”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他认为马氏在外动字下又特地设置反自动字这一类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所谓“自反”的意思,来自“自”字,与动字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把“自”字删掉,这类动字就和一般的外动字没什么区别了。除此之外,马氏举的止词为“相”的例子中的“相”都表交互义,和自反的意义不相同,是不应该列入自反动字一类的。他还提出,马氏把自反动字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加“自”字才能表达它的意思,另一类是有时以“自”、“相”作为止词的,这种分类也很牵强。因为第一类的“怨”、“艾”、“骄”、“馁”等字并不是一定要加“自”字,与第二类的“称”、“望”等字没有区别,它们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怨”、“骄”等字是表现精神活动的,“称”、“望”等是表示一般动作的。

这无论就汉语实际或者《文通》语法体系来说,都没有必要,这实际上属于词组问题,并不属于字类问题,并且在字类中已经设置了“互指代字”这个类,再提出“自反动字”,就难免会造成混淆不清了。

三、提出“无属动词”一类

《马氏文通》中动字分类的第三个问题是提出了“无属动字”这一类,后来的很多语言学家指出,“无属动字”这个分类是没有必要的。《文通》对“无属动字”的定义为“动字所以记行。行必有自,所自者,起词也。然有见其行而莫识其所自者,则谓之‘无属动字’,言其动之无自发也。”也就是说在汉语中有些句子是没有起词而只有语词的。

《文通》将无属动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凡记变,概皆无属动字。”即一类是所谓“记变”这一类多指自然现象发生变化。以“庚辰,大雨雪。”为例,《文通》中指出“雨”“电”“雪”三个字,都是天气发生的变化,然而不知道这些变化是因为什么产生的,所以没有起词,这样的话行动就没有所属了。《文通》中还以“史汲郑列传:河南失火,延烧千余家。”为例,认为“失火’者,非‘河南失’也,‘于河南失’也。故‘失火’无主,亦记变也。”此外,还有“公桓三:有年。有年何以书?以喜书也。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彼其曰大有年何?大丰年也。”一例,《文通》认为“有年’之‘有’亦无属动字,盖不识其为何‘有’也。‘有’字往往无起词,不仅书天变也。前论‘有’‘无’二字已详,兹不重赘。”也就是说“有年”中的“有”字也是无属动字,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有”,但是在之前同动字的论述中,《文通》中已经把“有”字归类为同动字中,这里讲“有”字再归类入无属动字是不妥当的。

无属动字的第二种分类是“有连字假用动字而无起词者,亦可谓无属动字。”《文通》中以“统之,方轨易因,险涂难御。”(《后汉胡广传》)认为‘之’为代字,指上文,‘统’字是止词。但是谁是统领的人,文中并没有指明,所以可以看作是无属动字,“统之”这两个字是总结上文的连词。《文通》中第二例为“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汉儒林传》)马氏认为“所谓‘至于’者,言其时耳,用为承上起下之连字。”除此之外,《文通》中还举了“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又屈原列传》)为例,认为“所引‘陵迟而至’,又‘一岁至’,‘不至’,与夫‘推而大之’,‘推而远之’,以及‘要其归’,‘推此志也’诸语,皆无属动字以为连字者。”《文通》中还以《张释之列传》中的“令他马,固不伤我乎!”为例,认为“令他马”,即‘设令为他马’的意思,但是是谁让他‘令’的,并没有说明,所以“假令”、“假设”、“浸假”等带“假”字的动字,都属于无属动字。由以上例句可见,这一类结构是由动字和虚字构成的,在文中起到衔接的作用,比如“统之”、“总之”有总结上文之意,“至于”是表示承上启下的连字等。这样看来,《文通》中对无属动字这个分类的划分是没有必要的,无属动字本身有外动和内动之分,其实和外动字与内动字没什么区别,不应该和外动字和内动字并列成为一类。

四、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知,《马氏文通》在对动字的分类上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这使动字分类的逻辑性不强。其中受动字实际上是外动字的用法问题,属于句法的范围,《文通》中将受动字与外动字和内动字并列,单独放为一类是错误的,犯了盲目模仿西洋语法,并以西方的文法来规范汉语的语法的错误,是不可取的。自反动字也只是一个用法问题,并没有特定的字类意义,本身词中已经有互指代字,没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类,否则会造成两者的逻辑性混淆。无属动字本身有外动和内动之分,其实和外动字与内动字没什么区别,不应该和外动字和内动字并列成为一类,属于无必要分类。但是总体来看,《马氏文通》开辟了中国的语法学,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础,并对之后的汉语语法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也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典范之作,供后人学习品读。

[1]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章锡琛.马氏文通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4.

[4] 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王力.王力文集(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7] 王力.中国古文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 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白兆麟.《马氏文通》综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2]唐子恒.关于〈马氏文通〉动字论的若干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3]孙玉文.〈马氏文通〉对西方语法的模仿[J]湖北大学学报,1997(4).

[14]宋绍年.论〈马氏文通〉的理论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1998(4).

[15]陈兴伟.〈马氏文通〉词类理论再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6(2).

[16]刘永耕.〈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Opinions on the Defect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Verbs in“Ma Shi Wen Tong”

SONG Yuqi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36

“Ma Shi Wen Tong”started Chinese grammar,which combines ancient Chinese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western grammar,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nguistics.“Ma Shi Wen Tong”on the subsequent Chinese grammar works had a great impact.However,many linguists pointed out that“Ma Shi Wen Tong”has made contribu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more obvious problems in it,such a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verbs.The book has many problems and they caused academic controversies.The discussion of the verb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Ma Shi Wen Tong”.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words in“Wen tong”,in order to make the researchers have a more systematic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value,contradiction and defects of“Wen Tong”.

“Ma Shi Wen Tong”;verb;classification;defects

宋禹岐(1993-),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本文系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先秦至唐五代双音节连词流变研究”(项目编号:14C046)的研究成果。

2017-06-26

H141

A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反动语法分类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跟踪导练(二)4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反动作等
再说谦虚
彻底摧毁阎锡山反动统治的一仗——忆徐向前同志指挥的太原战役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