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深度报道

2017-04-15 11:42■高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安检员北京地铁选题

■高 扬

如何写好一篇深度报道

■高 扬

在学校完成7年的法学专业学习后,我来到了检察日报社工作。入行之前,我对如何写好一篇深度报道知之甚少,入行3年来,在不断的实践中,对于如何写出一篇有感染力的报道,我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鲜活的报道来源于第一手调查

我从2015年3月开始撰写深度报道,第一篇深度报道的线索来源于一则新浪微博,该微博发布了一篇关于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状况的调查报告,在通过微博私信联系到该微博用户并得到调查报告的全文后,我通过编辑、整理、重新整合,最终形成了一篇题为 《外来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 “保险”吗》的深度报道。虽然整篇报道的素材丰富,有案例也有数据支撑,但成文后,我总觉得报道缺乏现场感,后来我才明白,这种通过已有文件整理而形成的报道,记者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冷冰冰的文字,缺少与当事人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写出来难免没有血肉,会缺乏感染力。

在所接触的深度报道选题中,我尝试过观点碰撞类的报道,也遇到过需要记者亲自体验调查的选题,显然,后者带给我的感悟和收获远远甚于前者。当然,两类不同的选题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我个人认为,通过实践调查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能让一位记者在写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而他的 “眼见为实”和 “娓娓道来”也更能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感受在我撰写题为 《北京地铁安检调查》一文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为了写好这篇报道,我前后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每次乘坐地铁时我都会留心观察安检时的各种状况,甚至还专门腾出一整天的时间游走于北京地铁的各条线路,在每条线路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站点了解该站点的安检设备布置、人员分配、安检的宽严程度等各方面的情况。我将自己双眼所看到的事物、我接触到的人员、所听到的话语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描述了一个个场景、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地铁站的故事。

报道形成后,时常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主任在审稿时欣喜地表示: “真有意思,看到你写的这些细节和故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这些描写很生动。”

每一次观察都能让报道更丰满

说实话,一开始接到选题,我认为根本无话可说,更别提要形成一篇能够 “挑起大梁”成为 《法治评论周刊》封面的文章,要突破字数,还要生动、有感染力,当时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当即向主任表达了自己的为难,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 “怎么会没东西可写呢,你去地铁站转转就有感觉了!”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地铁安检调查之旅,带着自己的眼睛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地铁站,扫描了一个又一个地铁安检站点。通过一整天的观察下来,我发现,原来真的是 “处处有惊喜”。通过在不同的地铁站转悠,我发现每个地铁站配备的安检设施有所差别,以安检门为例,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地铁站都会进行 “人物同检”,所以有些地铁站并没有设置安检门。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我留心观察了每个地铁站的安检人员,发现不同线路的安检员佩戴的袖章有所不同,原来,他们来自不同的安保公司,他们也并非是地铁公司的员工,而是地铁公司将安检这一块的业务整体外包给了保安公司。

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还试图以普通乘客的身份和安检员聊天,通过聊天得知,安检员上岗前需要培训,但因为所属的安检公司不同,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有所差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站点的安检员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我观察的对象越来越多,观察的范围越来越广,我心中的 “丘壑”已然明朗,对于应该如何下笔我也成竹在胸。于是,这些观察到的人物、细节和通过对话捕捉到的信息最终都成了我写稿的重要素材。从一开始担心的 “没米下锅”到最后写稿时的 “滔滔不绝”,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认真观察给我带来的灵感与收获,这些观察让我最终的报道显得异常丰满:有场景描述,有数据统计,有对比分析,有人物对话……

当然,观察需要时间,但身为记者,为了写好一篇深度报道,不应该拘泥于时间,如果需要花时间去调查、去了解,认真去做就好了。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方见真章

对于一篇深度报道而言,除了对现象加以描述,获得读者关注,最重要的,而读者也最关心的,应该是到底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在撰写一篇深度报道时,需要对某种现象或者调查进行总结或得出结论,这就需要记者善于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在撰写 《北京地铁安检调查》时,一开始我认为,选题针对的是一种措施,其中涉及的几个主体不外乎安检员、乘客和地铁公司。后来,随着调查深入,以及调查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迫使我向新的方向加以突破,我才发现,其中涉及到的主体是多元的:安检的操作人员是安检员,安检对象是乘客,此外还涉及安保公司,地铁公司与安保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主管地铁安检工作的行政机关。

我原本打算只采访安检员、乘客和地铁公司,当然,对于安检员和乘客的采访毫不费力,但对于地铁公司的采访却很曲折。我费心获得地铁公司的联系方式后,一直被他们 “挡在门外”,他们始终不愿意接受采访。 “撞了南墙”,我只好寻觅其他出路,后来我找到主管地铁安检工作的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让我惊喜和意外的是,他们不仅欣然接受采访,还提供了许多之前就算我想方设法恐怕也难以获得的信息,拓宽了整篇文章的深度,让我颇有一种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安慰。

事后,我仔细总结了这次采访经历,这才明白,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不仅仅是在拓展文章深度方面大有裨益,在采访过程中,也需要具备这种思路,一步步挖掘出与选题有关的采访对象,在采访的过程中,难免遭到他人拒绝,但如果尝试找出背后的 “大BOSS”,难保不会有意外的收获哦!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评论部编辑)

猜你喜欢
安检员北京地铁选题
从“走得了”迈向“走得好”再到“走出去” 我与北京地铁共成长
行李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一分和十分
一分和十分
在北京地铁上
北京地铁2014年底将开通4条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