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有一颗敏锐的心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为什么2元钱的 ‘救命药’没有人做?”》采写追记

2017-04-15 11:42贺少成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人日报新闻奖救命

■贺少成

你要有一颗敏锐的心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为什么2元钱的 ‘救命药’没有人做?”》采写追记

■贺少成

2016年11月初,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工人日报的文字系列报道 《“为什么2元钱的 ‘救命药’没有人做?”》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主创人员之一,这个奖项除了带给我惊喜、欢欣、激励之外,也让我对新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做一个有新闻志向和敢于担当的新闻人有了更深的坚持。

寻找新闻的独特落点

时间回溯到2015年4月份,我在一个包罗了全国各地记者的微信群中获得一条信息——这个群经常有人发布求助信息,有些热心的记者核实后,会在自己的媒体平台上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鼓与呼。白血病人安宁急缺救命药的消息就是那时发到群里的。信息发布后,首先是东北那边的记者核实了消息并刊发在报纸上。随后,甘肃、内蒙古、云南、广西、四川、山东的媒体都在跟进,呼吁有条件、有资源的读者给病人提供这种2元一支的廉价救命药。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廉价救命药还真是难找。在全国媒体大范围呼吁和求助的情况下,病人过了4天才拿到28支药,需要的40支药还有12支的缺口。

一开始我并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后来看到药还有缺口,就想着也写一篇报道,一方面可以继续为患者呼吁,另一方面借此向热心的同行们致敬。于是,我就找药的过程写成了一个消息,消息最初的标题是 《多地记者联动为白血病患者找到廉价救命药》。但感觉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正面表扬稿,与不少媒体已见报的稿件没有多大区别。 “炒冷饭”的新闻不叫新闻,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个稿子怎么处理。

就是在这个琢磨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新闻,里面包含着的信息不仅仅是各地记者联动为白血病患者找药那么简单,它反映的是廉价药难觅的 “老大难”现象,是一个反映社会民生问题的事件新闻。

随后我联系到最先刊发报道的东北记者,得到了病人家属的电话,核实了几处细节。在新增细节的基础上,我对稿子作了一些修改,把标题改成了 《寻找停产廉价“救命药”,全国媒体用四天!》,同时也对导语和正文中的部分内容作了调整。

稿子完成后交给了报社的要闻部。要闻部的编辑觉得稿子不错,他们认为可以就这一话题继续追踪下去,并在一起商议了几次后续选题。于是有更多的同事参与进来,大家分工协作,联系采访对象,一起做完了这组报道,共4篇,分别是 《一种廉价针剂停产,媒体网友全国寻觅4天才找到——“为什么2元钱的 ‘救命药’没有人做?”》《本报报道 〈“为什么 2元钱的 ‘救命药’ 没有人做?”〉 引发热议, 网友呼吁——“别让廉价药消失!”》《记者探访北京部分医院和药房:一些廉价药渐行渐远,“嫌贵不想买?那就忍着吧”》《廉价药如何重回 “寻常百姓家”?业内人士纷纷支招——“让药企愿意生产,让医生肯开处方”》。

都说脚板底下出新闻,这句话对我们新闻人来说,绝对是毋庸置疑的真理。而另一方面,新闻就像一颗钻石,它有很多的切面,你从哪个角度切入,它折射给你的光芒可能就不太一样。在新媒体和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我们的独家新闻可能越来越难做,但独家新闻没有了,我们可以去找独特的新闻落点。找到这个点,仍然可以四两拨千斤地去做新闻。

贴近民生,抓住关键问题不放

从这一组报道来看,我们是从一个新闻事件入手展开追踪报道,牵出了我国医药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廉价的救命药,市场上买不到,医院里也难找。显然这个现象不是突发新闻,也不是突然出现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存在,而且存在多时?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行动,这一 “发现”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敏感,并由此推动我们对问题的追踪。

廉价救命药难买,是一个贴近民情民生的话题,也符合工人日报一直遵循的 “三工”定位,即报道工人、工会、企业领域的话题。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着重在事件本身。但在随后几篇的报道中,我们采访了制药企业、药房、医院、医生等各方机构和专业人士,从他们的视角来审视廉价药难买这一话题。有了业内人士的观点,廉价药投入少、生产难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这一组连续报道集中在几天时间内在报纸版面上呈现,随着报道的逐步推进, “廉价药渐行渐远”的问题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入。在此期间,有不少网友与我们互动,认为这一组报道廓清市场迷雾、批评不当做法、正确引导舆情,对促进改革深化极有现实意义。这样的舆论监督报道,既有建设性,又不越位、不添乱,也体现了记者的担当与力度。

这组系列报道采访和写作并无太高深的沟壑,但我们直面社会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了深入广泛的探寻,并生动真实地回答了新闻本身提出的问题:为什么2元钱的 “救命药”没有人做?

点滴之中见问题,这一组对廉价药的报道可谓是比较成功的一例。

在这一组报道的策划、采访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对一些问题,特别是与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相关的报道,应该有始有终,抓住关键问题不放,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都说媒体是社会良知的守护人,具体到我们每一位记者,就是要对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反应和判断,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他们鼓与呼,促进社会进步。

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点的提炼至关重要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组稿件能获奖,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点的提炼是至关重要的。

这组新闻并不是我们的独家新闻,在我们报道之前,全国至少有六七家地方党报或都市报对这一事件进行过报道,但它们都是从为病人找药这个角度报的。我们在第一篇报道中,只是稍微扭转了一下角度,从廉价救命药为什么难找这个新闻点切入进行报道。应该说,这个角度的选择奠定了后面几篇报道的基础。它提出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就在此次新闻奖结果揭晓后的半个月, “国家卫计委为廉价药‘开药方’”再次成为各个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说明我们的报道切中时弊,抓住了社会话题的痛点。

在记者写稿、编辑组稿的过程中,最头痛的可能是事件少、现象多,很多两三千字的通讯,可能都找不到一个新闻事件做由头。

很幸运的是,这组稿件由一个新闻事件打头,后面几篇报道虽然也是谈论现象多一些,但总体来看,算得上是事件新闻。而且在这一组报道中,遵循了工人日报所提倡的 “厚题薄文”写法,每篇报道都尽量做到简短、精炼。从最后见报的稿件来看,每篇报道都没超过900字,4篇报道加起来也就是一篇通讯的字数。

最后提一下,我们那组报道还做过二维码和简单的图表放在了报纸上,探索了多媒体平台传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稿件有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系工人日报新媒体中心编辑)

观点速递

互联网媒体传播快,覆盖范围大,动辄形成全网性的舆论事件,媒体人要有风险意识、哪些地方可能敏感,哪些地方可能出差错,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这是很多自媒体人不具备的,又恰恰是传统媒体人的强项。要转型、要贴地气,但不是为了10万+就不择手段,搞 “小报化”。转型不是降低新闻责任感,否则,传统媒体转型后和很多低俗的自媒体有多大区别呢?

——沈彬,《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上

猜你喜欢
工人日报新闻奖救命
腐蚀控制领域3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出版
救命来电
救命!北极熊太热了
《工人日报》:食物中毒致死悲剧为更多人敲响警钟
救命
救命的黑点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