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聊出的中国新闻奖
——《女环卫工6年拽回5名轻生者》采写有感

2017-04-15 11:42卢成汉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武汉长江大桥环卫工新闻奖

■卢成汉

闲聊聊出的中国新闻奖
——《女环卫工6年拽回5名轻生者》采写有感

■卢成汉

在一些司空见惯的人与事情中,如果保持一颗对新闻敏感的心,就有可能捕捉到大“活鱼”。从采写《女环卫工6年拽回5名轻生者》这一成功事例中,就能够深刻理解这一观点。

闲聊聊出的好故事

2015年8月份左右,一位城管通讯员希望我们报道一下该单位正在拍摄的一部微电影《我的环卫姐》。对于微电影的报道,起初并未引起作者的足够重视,因为拍微电影,早已不是新闻了。

时隔不久,这位通讯员再次提起那部微电影时,她的一句话,引起了作者的兴趣。这句话就是:微电影中的几个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并且由当事环卫工人本色出演。

真实的故事?都有哪些真实故事?带着这些问题,作者让通讯员把微电影脚本传来看看。当作者看完脚本后,两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作者,刻入了脑海中。一个是武汉长江大桥上的环卫工救轻生者的故事,另一个是羽毛球世界冠军给环卫工赠鞋的故事。作者立即决定采写这两个故事。经过多次采访,并通过警方进行核实,最终交出《女环卫工6年拽回5名轻生者》一稿。

稿件讲述的是一名退休返聘的环卫班长涂晓珍,在武汉长江大桥上从事清扫保洁工作6年来,拽回5名轻生者。不仅救回了他们的生命,更是从精神的层面,让他们打消轻生的念头。在这位环卫班长的带头下,他们班的队员,都像她一样,能“帮一把是一把”,形成了一支见义勇为的团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事例

此稿用感人的故事,平凡人的善举,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个故事见报的当天,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报纸上作出了批示,称这名环卫工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看到报道后,专程前往涂晓珍的工作岗位上,向她敬献鲜花,表示要向她学习。武汉市城管委授予她“功勋城管”荣誉称号,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看望慰问涂晓珍及其团队。武汉冬游队还与涂晓珍的团队结队,双方决定在武汉长江大桥上共同守望生命,将这种义举扩大,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真实可信才能打动人

此稿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二等奖,其产生的良好社会效果,值得总结。

首先,来自于身边的典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学。涂晓珍的事迹,经过多次巡回报告,打动了无数的机关干部、工人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见义勇为氛围。新时期,宣传正能量是媒体与记者的责任与义务,只要牢记这根弦,就会发掘出更多的感人故事与人物。

其次,人物故事真实可信才有号召力。为了核实故事的真实,作者从先前的报料中(6年救了8位轻生者),一个人一个人地进行核实。为了找到获救者,作者通过警方,查找了一个月。最终得到证实的有5个人(有些因为当事人没有留名,无法核实而未算进来),形成一一对应的故事,成为环卫工见义勇为的最终数据,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系楚天都市报主任记者)

观点速递

在目前的法律规定下,编辑在出版物上署名并非一种民事权利的体现,而是建立出版物责任体系的要求,若出版物违反法律规定,则首先按照出版物上所署之编辑姓名确定责任人追究责任。目前以追责为目的的编辑署名忽视了编辑的智力劳动,罔顾了编辑应享有的民事权利,编辑在策划、选题、选稿、审稿、修改、编排过程中付出了智力劳动甚至创造性智力劳动,对出版物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表明自己是整个劳动成果的创造者之一,符合最起码的公平观念,也是对智力劳动者精神利益最起码的尊重。应将目前单一追责意义的署名转变为民事权利意义的署名,在著作权法或有关出版的行政法规中明确规定编辑享有署名权。

——孙栋,《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上

猜你喜欢
武汉长江大桥环卫工新闻奖
我是
我 是
毛泽东与武汉长江大桥
Qiáo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环卫工休息室缘何“环卫工免进”
把休息室还给环卫工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
环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