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贵州两省就业和收入分配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7-04-17 10:00
北方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贵州省服务业补贴

为学习云南、贵州两省促进就业创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工作方面好的做法,推动内蒙古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11月10日至15日,内蒙古发展改革委文民副主任带领自治区人社厅工资福利处和就业促进处、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居民收支处和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处相关同志组成联合调研组,赴云南、贵州两省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与云南省、贵州省发改委、人社厅、统计局、地方调查总队等相关部门同志进行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云南省文化产业园、斗南花卉产业园区,贵州省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贵州省高级技工学校等,重点了解了两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省就业和收入基本情况

(一)云南省

201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思路,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逐步向好的态势。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9536.94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40.01万人,同比增长13.66%,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1.93万人,同比增长22.23%。解决就业困难人员9.67万人再就业,同比增长38.94%。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9.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处于历史新低。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排名全国第27位,增速9.5%,排名全国第7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08元,排名全国第19位,增速8.5%,排名全国第11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3元,排名全国第27位,增速9.7%,排名全国第6位。

(二)贵州省

2016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全面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紧扣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以精准扶贫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运行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呈现总体稳定、结构趋优、效益提升、动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8135.38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59.55万人,同比增长5.3%,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2.32万人,同比增长0.8%。解决就业困难人员6.56万人再就业,同比增长6.2%。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4.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5元,排名全國第29位,增速9.8%,排名全国第2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17元,排名全国第26位,增速9.0%,排名全国第3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0元,排名全国第29位,增速10.0%,排名全国第3位。

二、两省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亮点

(一)依靠服务业拉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云南省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长9%左右,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市场用工需求占需求总人数的37.74%,烟草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吸纳就业人员不断增长。贵州省GDP增速三季度全国第二,也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增速快于工业增速,通过做大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不断提升服务业所占比重。两地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促进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二)集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促进就业创业

云南省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建设各类创业园区131个,众创空间40个,校园众创平台64个。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共扶持11.01万人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8.15亿元,是目前全国发放贷款最多的省份,共带动就业26.46万人。截至9月底,全省微型企业培育工程新增企业68815个,扶持1028户,扶持资金3036.4万元,带动就业10257人。

(三)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

云南省滴滴移动出行平台全国吸纳各类专兼职就业人员超过1300万;昆明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斗南花卉产业园区,带动花卉木苗种植30万户,园区就业岗位6万个。贵州省建立了国家大数据试验中心,到2017年底,仅贵阳市呼叫中心服务坐席达20万规模,带动就业50万人。同时,大数据的发展使就业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四)大力开发农业资源,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贵州省每年举办“农业嘉年华”,全方位呈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成果和新亮点,统筹宣传推进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特色景区和示范小城镇四个方面的建设,将农业与旅游、科技、健康、生态、电商等高度融合,推动形成大健康引领、大数据驱动、大旅游助推的良性发展格局。2016年农业嘉年华涉及项目63个,其中,园区建设项目14个,美丽乡村项目12个,特色景区项目14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23个。据不完全统计,可带动就业20万人以上,实现收入15亿元以上。

(五)增加地方津补贴,提高公务员收入水平

两省在基本工资和国家批复的规范津补贴之外,不断提高地方自行制定的津补贴数额,增加了奖励性津补贴和改革性津补贴。受到广大基层干部职工,特别是艰苦贫困县、边疆民族县的热烈欢迎。缩小了各地公务员收入差距,改善了公务员生活质量,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了公务员队伍,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建议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区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建议要关注区外和国外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切实找准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有利支撑,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有序发展。借鉴贵州省发展大数据的经验使内蒙古实现赶超,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政策导向,加强人才引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争取尽快打造一批大数据先进产品、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推动内蒙古“云”服务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不断培育就业和收入增长的新动力。

(二)全力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

近年来我区服务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增速与全国平均仍有一定差距,从产业发展的要求看,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需要服务业的有利支撑。建议要继续保持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破解服务业瓶颈制约,推动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需求旺盛、吸引就业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产业,着力培育新的就业增加点。充分发挥我区自然风光辽阔壮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优势,学习借鉴贵州省“农业嘉年华”的经验,打造自有品牌,推动农村牧區特色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村牧区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扩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目前,我区农牧民工转移就业、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产业升级高素质人才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为夯实开发技能人才资源的基础,促进我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议要整合优化政府、院校、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建设一批实用性强、特色突出、定位准确的公共实训基地。要综合考虑地方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特点,既立足当前现实需要又兼顾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力求做到定位准确、特色突出、规模适度、务求实效。贵州省轨道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整合教学与培训资源,满足地方轨道交通发展需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四)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水平

近年来,我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津贴补贴项目少、额度低,区直驻呼机关在职职工年人均工资呈现“两低”现象。一是低于全国其他30个省会城市。二是低于12个盟市工资收入水平。干部职工要求提高工资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提高区直驻呼机关工资水平的建议和提案。

通过学习调研,建议研究考虑提高区直驻呼机关工资收入。一是完善考核奖励政策。我区从2004年起,对优秀领导干部进行物质奖励,并实行一年一奖的办法。此项政策2013年暂缓执行。建议学习借鉴云南、贵州及其他省市的做法,继续实施考核奖励制度,并进一步完善考核奖励政策,调整发放范围和发放标准,及时兑现考核奖金。二是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奖。考虑2017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为了让广大干部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激发工作热情和获得感,建议参照其他4个自治区的做法,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奖。三是进一步完善改革性津贴补贴。国家规定的改革性津贴补贴有住房提租补贴、物业费等8项,我区改革性补贴项目和水平全区不统一,盟市项目多、水平高,本级项目少、水平低,建议按国家现行明确的改革性津贴补贴项目,进一步完善我区改革性津贴补贴。

责任编辑: 张莉莉

猜你喜欢
贵州省服务业补贴
贵州省种公牛站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中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