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为何屡见不鲜

2017-04-17 00:56刘祖春
保健与生活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室速终末心搏

刘祖春

2017年6月下旬的一个下午,我院门诊大厅出现了惊险一幕。32岁的周先生在等候取药时突然倒地不起,呼之不应。当时正在专家门诊坐诊的程主任闻讯飞速赶到患者身边,发现患者口唇、四肢青紫,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程主任立即松开患者衣领及皮带,就地俯身开始做心肺复苏。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迅速携带抢救设备赶到现场,紧急进行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在大家的抢救之下,15分钟后,周先生意识、心跳逐渐恢复,随即被转入监护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经过一周的治疗,周先生康复出院了。

身强力壮、平素健康的年轻人为何会突然发生心搏骤停?年轻人该如何远离猝死?

健康的年轻人,为何突然倒下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遗传性心律失常。这类患者平时无症状,发作时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率极高。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成为“流行病”,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低龄化趋势明显,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已屡见不鲜。

猝死前,“预警信号”并不明显

心脏性猝死可分为4期,分别是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期和生物学死亡期。前驱期是指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部分患者有胸痛、气短、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终末事件期是指从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前的一段时间。其典型表现是突发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心悸或眩晕。若心脏骤停是瞬间发生的,则无任何预兆,患者直接出现意识丧失。部分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数小时或者数分钟内,可出现异常的心电活动,如多形性室早、室速,最终出现室颤,进而发生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后,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局部或全身抽搐、叹息样呼吸,随后出现呼吸停止,皮肤苍白,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心搏骤停后4~6分钟,大脑出现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期。因此,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现场抢救,争分夺秒

一旦发现有人猝死,应当做到忙而不乱,立即实施抢救。

首先,识别心脏骤停。判断患者是否有反应、有无脉搏和呼吸,判断应在10秒内完成。若判断患者无反应,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其次,呼救。在不延迟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请周围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最后,初级心肺复苏,也称为初级生命支持(BLS),包括胸外按压、早期除颤、打开气道、人工呼吸。新版《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施救者应该持续实施单纯的胸外按压,直到参加过培训的施救者赶到,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如果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在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并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重复实施。

四道防线,“拦截”心脏性猝死

要避免和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第一,应当养成常规体检的好习惯。第二,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低盐、低脂饮食,作息规律、不熬夜,坚持参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第三,若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应及时去心内科就诊,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隐患。第四,有晕厥病史或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应咨询医生,必要时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存在离子通道病,该病引起的猝死大多发生于年轻人。心脏骤停幸存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有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植入“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ICD可以在十几秒内自动识别室速、室颤并及时除颤,是目前防治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设备。

猜你喜欢
室速终末心搏
病理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疗效观察
微伏级T波电交替在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再灌注时间中的临床意义
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流出道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特点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一例室速患者床边除颤的护理进展
突然倒地怎么办?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冠脉舒张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