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伊讲”再探究

2017-04-19 22:12张伊晨原苏荣
文教资料 2016年33期

张伊晨++++原苏荣

摘 要: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伊讲”进行再一次探究,通过研究其来源、用法,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并通过吴语化现象及社会和网络的发展引出“伊讲”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伊讲 吴语化 演变过程

1.引言

“伊讲”在上海话中出现频率很高,且用法不单一,在上海话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不熟悉上海话的人来说,我们将该词组拆字解释,探究单个字的意思,以便大家加深对整个词的理解。对于上海人来说,我们试图研究“伊讲”的演变过程,探究该词是如何从简单的意思“他说”发展成其他一系列意思的。

2.“伊讲”的学问

2.1“伊讲”之来源

“伊讲”,本字“其讲”。上海话中的“伊讲”用法并不是那么多,首先,该词可作为主谓结构,即“伊”和“讲”的结合,译为“他说”。其次,“伊讲”可放在一句话的末尾,以表达话语发出者的惊讶,是一个话语标记。

在钱乃荣先生的《上海话大词典》(2007:312)中,“伊讲”与其“他说”的释义被分在了助词一栏中,并表明了其口头语的用法,也就是没有实际意义。

“伊讲”的源头应是由简单的主谓结构开始,慢慢引申到句子末尾位置,起话语标记的功能。

2.2“伊”的研究

2.2.1解释

根据钱乃荣先生所著的《上海话大词典》(2007:287),“伊”做代词使用,解释为“他、她、它”。

(1)伊大白天亮就嘻嘻哈哈

(他大白天就乐哈哈的,没有心事)

2.2.2比较

(1)相对于普通话来说,普通话中的“他”、“她”、“它”读音是相同的,与“伊”有相似之处(因“伊”可同时解释这三个代词)。但不同的是,普通话的男性、女性和指代人以外的代词的书写各不相同,而“伊”始终都是这一个字。

(2)相对于英文来说,英文中的“he”,“she”,“it”读音和书写都不相同,分别指代不同人称故表达意义等方面的差距也稍大一些。

2.2.3延伸

在“伊”后加上“拉”,可解释为“他们、她们、它们”。

在“伊”后加上“个”,可解释为“他的,她的、它的”。

所以“伊拉个”就解释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2.3“讲”的研究

2.3.1解释

“讲”作动词使用,解释为“说”。(《上海话大词典》,2007:226)

(2)伊讲伊明朝会得来个。

(他说他明天会来的。)(范一文,《“说”在传言范畴中的功能——兼谈上海话中的话语标记“伊讲”》)

2.3.2误用

在上海话中,有一字“戆”(gǎng),作形容词用,解释为“傻,楞”,或者解释为“物品差劲,土,不伦不类,不登大雅之堂”。由于其发音和“讲”相似,因此经常容易和“讲”混淆。

(3)侬看搿只照相机卖相戆伐?

(你看这个照相机的样子土吗?)(钱乃荣,《上海话大词典》)

3.“伊讲”的研究

3.1对“伊讲”的解释

钱乃荣先生提出:“伊讲”做助词使用时,解释为“他说”,置于句首(《上海话大词典》,2007:312)。

(4)伊讲伊明朝会得来个。

(他说他明天会来的。)(范一文,《“说”在传言范畴中的功能——兼谈上海话中的话语标记“伊讲”》)

当“伊讲”在口头语中则一般没有实际意义,但能表达出说话者的惊讶和难以置信的语气,一般位于一句话的末尾。

(5)伊今朝上课迟到了伊讲。

(他今天上课竟然迟到了。)(范一文,《“说”在传言范畴中的功能——兼谈上海话中的话语标记“伊讲”》)

3.2对“伊讲”的分析比较

当“伊讲”置于句子末尾作语气词使用时,类同于踌躇语的用法,和普通话中的“那个……”及英文中的“anyway”有异曲同工之处,听话人可体会到其“惊讶、难以置信、迟疑”的情感,却无法用一个标准的词语去解释。

3.2.1和日语中“という(と言う)”的区别:

“伊讲”带有不认同的语气,而“という”表示据说,听说。

(6)日本人の名前の読み方はとても難しいという

(据说日本人的名字很难读。)

3.2.2和朝鲜语中“●●●”的区别:

“●●●”是敬语,在韩语体系中,若长辈与晚辈对话,晚辈的回答中没有用到“●●●”,则有一种不敬的表现。和“伊讲”相似,都作语气词。但“伊讲”却没有表示尊敬的含义。

(7)-●●●●●●●?-●●●●●。

(——你吃饭了吗?——吃过了。)

4.“伊讲”的演变过程

4.1吴语化现象

上海话是一种混合型的城市方言,是由松江话、苏南吴语和浙北吴语混合而成的。在原《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吴语分区中,上海与苏州、嘉兴等地分在一起,成为太湖片中的苏沪嘉小片。吴语化的背后的原因是受移民化推动的,也就是一种方言与方言的碰撞(游汝杰,2006:72、73)。“伊讲”的写法和用法及其意义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伊讲”除可以位于句首外,还可以位于句中和句末。

位于句首:

(8)伊讲:“我勿要去上头。”

他说:“我不要去上面。”

(9)伊讲今朝夜里向会落大雨。

他说今天晚上会下大雨。

(10)伊讲伊不想再介辛苦了。

他说他不想再这么辛苦了。

位于句中:

(11)格眼书伊讲统统是张老师写搿。

这些书他说都是张老师写的。

位于句末:

(12)老爸买了一台2400的DV伊讲!

老爸居然买了一台2400的DV。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吴语化对“伊讲”演变的影响。

4.2社会的发展和网络化现象

“伊讲”的演变过程同社会的发展和网络化现象是分不开的。现如今,社会的发展促使流行语的产生并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层次构成了复杂多元有趣的社会,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流行语的形象具体生动性,流行语多角度地提供了各阶层社会风貌的真实信息。(钱乃荣,1996:25)身处不同阶层的人受特定环境局限,在表达相同情感时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而“伊讲”则是较为平民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在正式场合不宜使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人们交流沟通中不可或缺的词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快节奏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尤为迅速。为了便于在网络上沟通,“伊讲”经常被输入成“一刚”这一流行词汇。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人对“伊讲”只会说,而不会正确书写,另一方面是反映了人们在沟通中追求速度,容不得思考的适应社会快节奏模式的一种现象。

语言反映的是客观的社会现实,社会对某个词的普遍接受程度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人们的道德风尚的水准、思想面貌和文明程度(钱乃荣,1996:25)。

5.结语

本文对“伊讲”的解释及其用法做出了分析,并初步探究了上海话中吴语化现象和“伊讲”背后的社会、网络因素。

我们可从“伊讲”的发展联想到上海话的发展与传承。当今社会,上海话正随着“与时俱进”而慢慢演变,同从前的上海话势必有着不小差距。但我们无须过度担心上海话的传承问题,我们应抱着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乐见上海话的演变(缪迅,2013:1)。语言的本身职能就是便于人们的交流沟通,任何一种演变的背后必定有着一定的适应性,我们应相信上海话始终是上海话,不会因纳入新的元素而转变为一种全新的方言。只要我们本身热爱并感受上海话的美丽,那么上海话的传承一定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独具上海特色的方言。

參考文献:

[1]范一文.“说”在传言范畴中的功能——兼谈上海话中的话语标记“伊讲”[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缪迅.无需放大上海话传承[N].社会科学报,2013-3-14(004).

[3]钱乃荣,徐宝华,唐珍珠.上海话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钱乃荣.从上海话流行语中看到的——读《上海话流行语辞典》[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5.

[5]游汝杰.上海话在吴语分区上的地位,兼论上海话的混合方言性质[J].方言,2006(1):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