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在专业以外,不宜轻下断言

2017-04-19 20:54杨津涛
南都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麦卡锡多长行文

杨津涛

杨念群的学术造诣,在学界有目共睹。近几年,杨念群开始尝试通俗写作,我凭着对作者的信任,读了他的第二本随笔《皇帝的影子有多长》,结果很是失望。

杨念群的学术造诣,在学界有目共睹,一本从中西医之争切入,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再造“病人”》,一本探讨清廷为确立正统性,同江南士林博弈的《何处是“江南”?》,都是深具开创性的著作。近几年,杨念群开始尝试通俗写作,并在2013年拿出随笔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我凭着对作者的信任,买了这本书来读,获得的唯一体会就是“郁闷”。去年再次抱着期待,读了他的第二本随笔《皇帝的影子有多长》,依然很是失望。

这算是一本书评集,讨论的既有《朱峙三日记》《黄河青山》这样的一手资料,也有《张力与界限:中央苏区的革命》《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这样的学术作品。作者希望借这30多篇由书而生的文章,向读者传播一些“反常识的历史观”—不同于教科书的新观点。这个立意当然很好,但作者显然未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众所周知,随笔不同于论文,除了说清事理外,还必须有较好的文笔,不至让读者因内容枯燥而中断阅读。杨念群这本书,文字固然是通俗化的,但行文既不流畅,也少趣味,很难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间更有“宋朝军人与北方蛮族交战就经常显得柔若无骨”之类的比喻出现——所谓“柔若无骨”,指女子身体柔软,仿佛没有骨头,用在此处,显然不妥。

在行文风格上,杨念群与其说是娓娓道来,不如说是絮絮叨叨,《皇帝的影子有多长》里每一篇文章给人的感觉都是,作者不停地在举例、在说理,以致忽略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杀千刀”的故事》一篇中,作者先从凌迟的残酷写到中国人对躯体的珍视,再写中西方绘画对刑罚的不同表现,及至西方死刑的仪式感,这些叙事内容看上去有所关联,顺着读下来,其实很难搞清作者行文的内在逻辑,以及其想要表达的主题。

当然,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是作者对自己研究范围以外的东西,常常轻下论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他说,从“彭小瑜先生的文章”,看到蒋介石打着维护党派利益的旗号,为夺取权力不择手段,即感慨“赤裸裸的功利只要化身为道貌岸然的信念,就可充当一种任行杀戮的理由”。彭小瑜是治基督教史的名家,他偶尔论及中国近代史,发表了《“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由麦卡锡、蒋介石说到欧阳修之<纵囚论>》一文,指责麦卡锡和蒋介石“是政治现实和政治利益的奴隶”—这并非可靠的学术观点。杨念群对此深信不疑,无视国内外众多有关麦卡锡研究的新成果,以及蒋介石政治生活中真实道德取向的研究成果,下了上面那陈旧不堪的结论。

又如《中国人怕出海吗?》一文中,作者声称中国在两场抗美战争后,没有在朝鲜、越南驻军,是因为“中国不缺地盘,缺的还是冒险拓殖的基因”。事实上,中国从朝鲜撤军,一方面是不堪30万驻军的巨额军费压力,另一方面是关涉中、苏、朝三国间复杂的政治利益考量—用沈志华的话说,撤军是“为了安抚金日成,进一步巩固中朝关系”。至于中国从越南撤军,则是当时中美关系改善,越南日益倾向苏联,致使中越關系恶化的必然结果。如此看来,中国从两国撤军,显然都同所谓“冒险拓殖”精神无关。

此外,杨念群在《当年日本何以不能征服中国?》中,将这个问题的主因归结为,“日本文化就因为纯粹得全无杂质,所以经不起五毒俱全五味杂陈的中国文化反复清洗筛查,完全陷入水土不服的绝境”;在《“士绅”的溃灭》中说,曾国藩、洪秀全“都是杀人如麻”,“骨子里不过是在兜售一种迷幻心灵的药方”等,且不说这些立论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只说这种浪漫无当的表述,已让读者一头雾水,而难于揣摩作者本意了。

不过,杨念群作为一个颇负盛名的历史学者,在《皇帝的影子有多长》中的很多地方还是表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史识。比如在擅长的晚明史方面,杨念群告诉读者,将明朝覆灭归于东林党,还是阉党,都“无助于切实理解某个王朝兴衰的成败得失”,因为此种亡国“单因子”,是可以找出无数个的。只是一旦脱离了专业领域,杨念群似乎就忘记了这条历史学通用的道理,而生出一种真理在握的错觉。

猜你喜欢
麦卡锡多长行文
一秒有多长
作文指导教学尝试与思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你的血管有多长
麦卡锡的雪茄
短文改错中行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