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地区闹公婆习俗研究

2017-04-19 19:07宫云龙张琳
卷宗 2016年12期
关键词:滨州起源

宫云龙+张琳

摘 要:在滨州地区婚俗中,流行着“闹公婆”习俗。作为一种集体娱乐活动,闹公婆一直盛行不衰,本文通过对闹的形式及内容作了初步的介绍,力求追溯这一习俗文化的渊源和寓意,探讨滨州地区独特的文化特性。

关键词:滨州;闹公婆;起源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闹公婆”在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民间均有流传,而山东滨州仅见于阳信、惠民等地。本文利用地缘优势,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闹公婆的娱乐内容和起源做了初探。

1 闹公婆习俗展演

婚俗中闹洞房习俗较为流行,俗语“结婚三天无大小”,无论小辈、平辈、长辈都可以与新郎新娘开玩笑,当地称“闹玩儿”,滨州地区还有一个独特习俗“闹公婆”,并逐步扩大了“闹”的范围,叔公公、婶婆等也成为“闹”的对象,当地也成为“闹喜”、“闹亲”。这一习俗兴起于何时,已无从考查,过去仅在乡村流行,后来逐步向城镇蔓延。如今闹公婆已经成为当地婚庆活动的重头戏,比闹洞房還要热闹。公婆闹得好坏,是婚礼成功的关键。

在结婚的前几日,几位喜欢闹的骨干就凑在一起,商议闹的节目,准备好道具,每人都有分工。结婚当日,新郎新娘拜天地结束,闹喜的人们便将新媳妇的公婆以及叔公公婶婆婆等拉出来,进行“乔装打扮”。 公公、婆婆和其他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化好装,筹备迎接新人。然而他们化装可不是什么“靓装”,而是“丑装”。

在当地,化这种“丑装”都是现场取材,除了用油彩、染料外,锅底灰、墨汁甚至鞋油都利用起来。比较简单的是抹花脸,用白菜疙瘩粘上锅底灰,涂在婆婆、婶婆婆等脸上,这些婆婆虽然会挣扎一番,但在众人的围追堵截下还是“束手就擒”,转眼间会变成黑包公。比较复杂的用毛笔蘸上不同颜色画脸谱,有的画成丑八怪,有的画成老妖精,还有的前额上画个王字,嘴角画长须,描绘成母老虎。众人带他们出来“游街示众”,引得看热闹的乡亲们笑成一团。对公公、叔公公们并不限于画脸谱,还要用行头包装一番,如给公公男扮女装,带上女士帽,穿上花衣服,扮成傻婆婆;富有创意的乡邻现场取来装酒的包装盒,裁剪成大高帽的样子,戴在公公婆婆的头顶上;也有的让公公翻穿皮袄,扮成大熊猫;还有的让公公扛上铁耙子,扮成猪八戒。扮装仅是开始,被闹的人还要表演节目,简单的节目有猪八戒背媳妇,既让公公背着婆婆在院子里或者大街上走一遭。阳信县流行的“坐车逛街”更热闹:备好独轮车,让婆婆坐在车上,让公公推车;年轻人们将新郎新娘拉过来,让新娘在前面拉车,新郎敲锣(多用破脸盆代替)开道,人们还给这个节目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全家齐心协力奔好日子。邻里乡亲前呼后拥,边走边闹。有人故意干扰,小车歪倒,坐车的婆婆摔下来,把拉车的媳妇也拽到,让公公把婆媳一个个扶起来。还有的节目是跳舞,跳的舞蹈以扭秧歌为基础,公公、婆婆、叔婶等舞动着腰里的红绸子,配合着敲锣打鼓的节奏扭动,并且领队,领队手拿蒲扇,现场教授舞蹈的动作要领,走路走“之”字型,向前走三步后退两步,这些舞蹈动作大多表现出搞怪、搞笑和夸张,让人们捧腹大笑。这一天,无论辈分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以参与进来,公公婆婆们都不会恼,而是欣然接受,抹得越多,说明婆家在当地的口碑越好。

2 闹公婆起源探析

闹公婆的形式多样,花样百出,关于何时起源没有明确的记载,无从考查,通过查阅文献和走访,兴起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四种。

一说用闹的方式对公婆进行惩治。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受封建思想影响比较重,媳妇娶进门,要受公婆的气,通过这场闹,杀杀公婆的威风,免得以后欺负媳妇,公婆也甘愿接受乡邻们的折腾,让四邻八舍和媳妇的娘家人看看自己脾气好,媳妇在婆家不会受欺负。

二说用闹公婆的方式增加欢乐喜庆气氛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父母对儿女给予极大的期望,认为儿女结婚是他们一辈子操劳的事情,所以儿子结婚这天,就是父母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父母很乐意分享自己的快乐。于是自愿扮演“丑角”,给大家提供充足的笑料。农村娱乐活动少,一家结婚办喜事成了全村的喜事,人们正好借办喜事的机会娱乐一番。洞房里闹喜是年轻人和孩子的事,尽管有“结婚三天无大小”的说法,但那些中年人尤其长辈仍放不开面子闹洞房,于是转向新媳妇的公公婆婆们,同是街坊邻居,互相熟知,闹起来更开心,而且在院子里、在大街上闹,参与的和围观看的人更多,场面更加热闹,使整个村落弥漫着喜庆气氛。

三说起源于对火的崇拜。闹公婆习俗中以锅底灰作涂料抹在脸上,是因为锅底灰中蕴含火的神秘因素。黑的本色是“火所熏之色”,锅底灰是灶火的“结晶”,而灶火在一般民众心目中有着不寻常的含义,它的化身就是灶王爷,灶神即为居家的火神。火能除晦气,崇拜火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幸福。涂抹锅灰表面上是逗笑取乐,实则是为祈求薪火相传,家族绵延。火是生命的象征,火熏之色为生命的原色,因而木炭、锅灰,甚至灶土也就成为非同一般的神性物品,“抹黑”民俗的隐秘意义就是祈求家族的生殖力量,以求子孙繁衍。“在以家族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婚姻不仅仅是新婚夫妇之间的私事,它关乎家族的存续,所以公婆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抹黑对象”。①

四说用抹灰(黑)的方式对公公婆婆的伦理警告,主要是对公公和儿媳的警告。民间俗语有“扒灰”或者“爬灰”一词,指公公对儿媳的乱伦行为。在公婆脸上抹黑的颜料取材于灶台里的灰烬,而关于扒灰有两种来源说法,一说清代李元复的《常谈丛录》卷八的材料,以为“扒灰”盖为污媳的隐语,膝、媳同音,“扒行灰上,则膝污也”,即媳污。二说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扒灰》的材料:“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锻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②。故扒灰就成了偷媳的隐语,并很快得到百姓认可,广为流传。这两种说法均有乱伦的含义,在公婆脸上抹黑灰,寓意公婆儿媳要恪守人伦纲常,公媳之间要尊重,警告绝不可以发生乱伦的行为,绝不可以在家族中做抹黑的事情。

近几年,闹公婆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有学者认为这是陋俗的表现,应该加以取缔,但从闹公婆习俗的功能来看,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闹公婆仪式过程中表现出浓厚戏剧色彩的戏谑关系,将男女双方的家长由陌生尴尬环境带入较友好或协调的环境,增强了妻子与丈夫家庭之间的融合。“闹公婆”仪式可作为一种是民间集体狂欢活动的象征,人们沉浸其中,在那一刻人们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年龄、地位等等界限,不同性别、年龄和身份的人参与其中,以“不守规矩的方式”加强了相邻之间的交流。在过去的乡间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娱乐活动很不发达,村民们总是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平日里的生活难免单调乏味。因此,节庆活动就成为他们娱乐、情感宣泄和丰富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注释

①萧放.抹黑俗语与抹黑的风俗.民间文化[J],1999.6.15.

②杨琳.“扒灰”考源.文化学刊[J],2015-07-15.

参考文献

[1]张金路.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M].济南:齐鲁出版社,2013.6.

[2]萧放.抹黑俗语与抹黑的风俗.民间文化[J],1999.6.15.

[3]阿布都哈德.结构与反结构——阈限理论视野下的“闹公婆习俗”.西北民族研究[J],2015.11.15.

[4]杨群,武沐.西北回族婚礼中“耍公婆”习俗的文化探源及功能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5]萧放.抹黑——一种古老的习俗文史知识[J],1998-08-13.

作者简介

宫云龙(1990-),男,汉族,山东滨州人,民俗学研究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琳(1991-),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民俗学研究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滨州起源
滨州东瑞机械有限公司
圣诞节的起源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飞阅滨州
奥运会的起源
滨州学院插画作品选登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因户制宜 一户一策 滨州结对帮扶注重“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