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和《汉书》中项羽形象差异及原因分析

2017-04-19 21:27张明阳
卷宗 2016年12期
关键词:汉书项羽史记

张明阳

摘 要:在一般的历史认识里,项羽的形象往往是有勇无谋而刚愎自用的。事实上,在《史记》的记叙中,项羽并非没有任何功绩可言,他在抗秦斗争中消灭了秦军主力。而在《汉书》中,对项羽的记载则有所变化,更接近于今人对他的的认识。其中的区别在两部史书的一些记载细节中有所体现。对项羽记载的改变,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纪史理念的差异,也是由评价标准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后世史家在认识项羽时更关注其缺点,却对其历史功绩有所忽略,从而难以客观地认识项羽其人。

关键词:项羽;《史记》;《汉书》

项羽是楚汉战争乃至整个秦汉史中的重要人物。后世史家以及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项羽往往被冠以残忍、有勇无谋且刚愎自用的形象。但是根据《史记》的记载,项羽并不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他击败了秦军主力,具有重大的军功,因而成为楚汉战争中的“西楚霸王”;司马迁的记载承认了他的功绩。而在《汉书》中,对项羽记载的侧重点则出现了变化。本文中,笔者将对比两部文献的差异,并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1 《史记》对项羽的记载

首先从标题上可以看出,司马迁让项羽进入了本纪的行列中。本纪的地位远远高于列传,这说明在他眼中项羽至少曾经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此外,在司马迁的记载中,项羽的行为并非一无是处,下面简要列举几个案例。

项羽在抗秦斗争及楚汉战争中有不少坑杀降卒或屠城的行为,但也有例外。关于项羽的残暴,《史记》中自然有多处体现。然而项羽也有放弃屠城的做法: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在对待外黄时,项羽听从了“外黄令舍人”儿子的话,没有实行屠城。可见,《史记》中的项羽虽然有不少残暴的行为,但他并不是毫无人性可言,至少在对待外黄时,他还保留了一些人性。

项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但他也展现过一定的智慧。根据《史记》的一些记载,项羽的确是个武艺高强的将军然而,《史记》中也有一些体现他智慧的记载,例如在彭越数次反叛时:

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汉果数挑楚军战……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

这里,项羽意识到成皋做为“楚国货赂”的储存地点,应该坚守到底而不能随意出战。而从下面的记载来看,项羽的判断是正确的。由此可见,项羽并不是没有一点智慧可言,只是他的智慧没能一直维持下去。

项羽一方面优柔寡断,徒有“妇人之仁”;但也有果断而敢于行动的一面。项羽的“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中有着集中体现:“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但是,项羽在抗秦斗争中也有着行事果断的特点,例如斩杀宋义时:“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这里,项羽果断铲除未能把握形势的宋义,以此震慑了其他将领,并在此后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可见,项羽并不一直是优柔寡断的人,他也有果断的品质。

在司马迁眼中,项羽凭借自己的才能继承了陈胜吳广的抗秦事业,但也亲自断送了项家的前途。正如司马迁在最后的评论中所言: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所以,《史记》中的项羽是一个有功有过的历史人物,与后世史家对项羽的记载尚有一定的区别。

2 《汉书》与《史记》记载的差异

班固作《汉书》时对《史记》的记载有一定的参考;但笔者认为班固记载的项羽已经与司马迁有所差别。从标题上看,班固只给了项羽一个与陈涉的合传;而在称谓上也直接称其为“羽”,降低了他的历史地位。下面举例说明。

在介绍项羽身世时,《汉书》省略了项羽祖父项燕被秦军害死的史实: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初起,年二十四。其季父梁,梁父即楚名将项燕者也。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相比之下,班固虽然无法将之完全抹去,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将此忽略。

在屠咸阳城时,《汉书》于此凸显了项羽的愚昧短视:

后数日,羽乃屠咸阳……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这里,班固除了刻画项羽的残暴外,相比于《史记》还多出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一句,以此显示了项羽的愚昧短视,进而使读者对其难免有更多的反感。

在得知刘邦率先进驻咸阳后,《汉书》的记载凸显了项羽的志向短浅:“至函谷关,有兵守,不得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羽遂入,至戏西鸿门,闻沛公欲王关中,独有秦府库珍宝。亚父范增亦大怒,劝羽击沛公。”在《史记》中,范增对项羽的进言中还提到了刘邦有“天子之气”,《汉书》则忽略了这一点。这会让读者认为项羽的愤慨是因为刘邦“独有秦府库珍宝”,而非刘邦有天子之气,进而暗示了项羽似乎是个志向短浅之人。

在项羽破釜沉舟后,《汉书》和《史记》记载了诸侯部队的对此的反应:

……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

相比于司马迁,班固在描写诸侯部队时少用了两个“无不”,这虽然仅是细节不同,但却减少了《史记》中项羽震慑诸侯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在班固笔下,项羽的一些缺点则被进一步凸显,使读者对他的残暴多变、刚愎自用等方面有了更深的印象,从而忽视了他在秦汉之交起到的正面作用。

3 对项羽记载差异的原因

由以上两部分的对比,我们发现由《史记》到《汉书》,对项羽的记载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纪史理念不同。司马迁对儒家并不是完全推崇的,正如他在《史记》中所说的那样:“夫儒者以六蓺为法。六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这就导致了他能够相对客观地说明了楚汉战争中的史实,当然这并不代表司马迁毫无立场可言。而班固持有较强的正统观念,因而他在作《汉书》中对一些史实进行了取舍,凸显了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第二,评价标准不同。班固等后世史家在认识项羽时,往往会在潜意识里把他与刘邦相对比;相应地以一个君主的标准来评价他。而通过《史记》的记载,我们发现项羽虽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却是一个良好的武将。因为他在君主的位置上,所以他身上不适合做君主的性格特征大都被放大,成为了他的缺点。再加上“成王败寇”思维的影响,使得后世史家对项羽的评价大都存在一定的偏差。综上所述,项羽的形象在司马迁和班固笔下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对项羽记载的差异只是《史记》与《汉书》差异的一个案例,但其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纪史理念以及不同的评价标准,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猜你喜欢
汉书项羽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