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7-04-20 15:35陈鹏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陈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现代社会思想方面越来越多元化,在校高职生的心理和思想等受社会文化影响很大,近年的研究表明,当前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加强。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现状,对于高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普遍在校园建设,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对于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要素——学生,特别是其心理问题却有所忽视。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熏陶下,老师和家长在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重视获取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及优良人格的形成和塑造。这些问题对学生成长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目前,高职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提高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环节。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观察

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不同,它受人内在的精神因素所影响,受大脑神经中枢控制系统支配,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和形成、世界观的形成及情绪状态等。处于成人初期的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展,他们的世界观和思想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始产生衡量是非的标准,对自己的人生开始规划,独立性增强。相对于本科生,高职生更缺乏自控,内心相对幼稚和简单,做事容易懈怠,缺乏坚持品质,存在心理抗受力低、行为容易冲动等倾向。再加之近些年来,就业困难,高职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容易影响到自信心的建立,如果不能做到对自身的良好定位,学生的内心容易产生混乱。如果不能妥善地加以协调和疏导,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将来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客观因素:指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包括气候不适应、校址偏僻、生活学习条件不够便利、远离亲人和家乡等;社会结构则包括家庭和社会两方面。远离亲人在外求学,习惯了父母陪伴的学生容易产生孤寂心理,家庭不够温暖,经济方面感觉到压力的学生也易产生心理压力。学生心理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一同传入的是一些资本主义腐朽颓废的精神文化,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尤甚。

2、主观因素:这包括个人的生理、心理缺陷和个人动机冲突两方面。动机是现实和欲望的关联,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各种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矛盾就是动机冲突,对于长期无法实现和受挫的动机,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现实,心理会产生障碍。

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无论是外在的(客观因素),还是内在的(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轻则使学生短期内情绪波动,最终影响学习,重者会使学生产生自卑自闭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走向绝路。

三、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对策

为了全面推进和优化高职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要求。高职学生的成长主要受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以下从这几个方面讨论下高职教育中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1、社会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程度呈现出不同步的特征,心理状态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阶段。因而,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失衡和歪曲等,甚至心理滑坡。根据高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要正确引导学生,接受自己,肯定自己,使其认识到个人和社会发展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制定个人目标时要切实可行,不可生活在虚幻的人生理想中,人生理想的实现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个人成长的道路也经常是不平坦的,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和阻挠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对待人生和生活,从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合理的运用如电视、广播、网络、校报、橱窗等媒介形式,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学校教育

学校要结合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合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

(1)真诚交流合理疏导

高职院校教师应和学生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真诚交流并积极鼓励,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首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当中,通过心理疏导,使其达到内心平衡,使之主动地逐步去适应环境。其次,对于新生,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尽快熟悉新生活。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离开了家人的陪伴,容易产生“寂寞感”和“孤独感”,容易产生烦恼和痛苦。除了课堂时间,要组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使学生分配好学习和课余生活的时间。

(2)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由于高职学生心理上的独特性和各自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当中容易产生的心理误区给予指导,解除心理困惑。对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能够及时发现识别并到专业诊治部门治疗。

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否良好对学生心理能否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家长更重视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忽视了他们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充分发展以及优良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塑造。岂不知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发展成才的基石,如果只重视知识积累,不重视心理健康水平,不培养一个学生良好的三观,这样的学生缺乏持续发展的心理能量,迟早会步入心理误区,影响个人发展。学校要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一种合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共同防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在学习上才会专注,始终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全发展,才能更好的成长为社会所需的杰出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 衍. 2014年職业教育工作布局[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9).

[2] 郑日昌. 中学生心理诊断[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3] 明 宏. 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M]. 世界图书出版北京公司, 2007.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