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17-04-20 15:40刘文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职业农民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本文从“互联网+”视角切入,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基础分析,阐释了“互联网+”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给带来的机遇,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以助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业农民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础分析

1、“互联网+”内涵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新型职业农民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而从国内学术界的学者们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的定义可得知,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必须要在农村占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资料然后在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料基础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以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为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还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愿意终身从事务农的工作;第二,作为市场的主体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懂得充分把握市场的一切可能因素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第三,具备一定的现代观念意识和较好的社会素质,不仅有文化、懂技能、会经营管理,还会遵守进出市场的道德原则、规章制度,安全生产。

3、“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分析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应用,才能将“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盆景转化为风景。而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那么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善用网络出效益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来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互联网+农民”就是依托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和通信平台,通过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等造就出一批“新农人”使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摆脱消息闭塞、流通受限制,农民分散经营,服务体系滞后等难点,使农民和现代农业坐上互联网的快车,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互聯网+”时代带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遇

1、施政所向,提供职业农民培育良好环境和有力资金支持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6年中央财政拟投入13.9亿元,培育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万青年家庭农场主。

2、“互联网+”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诸多困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

农民借助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适应我国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课堂教学的特点;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向—种植、养殖、管理、服务还是经营等选择学习的内容不受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农民有不懂的问题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与老师在线沟通,能极大的解决农民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为农民提供跟踪服务。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及时、覆盖广泛、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可以充分解决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资金不足导致培育数量有限的问题。

3、“互联网+”为农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客观条件

2016年9月1日,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通知要求到2020年完成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约15万个已通宽带的行政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接入能力光纤化,为超过3000万农村家庭提供宽带覆盖升级,助力农业、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宽带应用。互联网进村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极大地增强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农民持续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成本,也有利于农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对农民每一次在触网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汇总成的大数据的分析、解剖,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农民关注什么内容的信息,愿意在什么时间、地点接受什么方式、什么内容的学习。

三、“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

1、转变人们对传统农民的观念,提高其应用互联网的能力

让农业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更有身份感、尊严感、幸福感,令人羡慕的一份职业,转变人民对农民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对农民进行互联网、手机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应用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熟练应用互联网的能力,使“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落到实处。

2、加快“互联网+”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注入旺盛生命力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师资队伍可以广泛的吸纳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有志于农民职业教育的专家、农技人员、农业企业主、农场主、涉农院校及研究所人员,遴选优秀双师型教师,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领域对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培育适应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优化现代农业运营体系中的知识流,以大数据技术挖掘各涉农主体的隐性知识,以“互联网+农业”模式聚合各涉农主体的零散知识

以大数据技术挖掘各涉农主体的隐性知识,涉农企业发现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模式,并掌控和整合市场渠道;高校、科研单位发现基础性农业知识,农技培训、推单位利用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方式对应用性知识进行扩散;农户的家庭农场生产区产生大量隐含知识,拥有现场问题状况的真实信息及经验式解决办法。为促进农民高效分享知识,要利用现代模拟技术、小众社交媒体等建立虚拟学习情境和虚拟学习社区,建立向农村千家万户提供在线数据输入查找、决策咨询等个性化服务的开放云平台,提高弄公民信息素质,从而便捷高效地在线分享现代农业知识链中的节点性知识和系统。

4、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系统设计和架构,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自主提升机制

对那些愿意在农村务农、坚信务农能获得高收益拥有较高的农村就业能力与较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的农民,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自学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市场开拓能力等知识和技能;同时农业科技专家及研究人员要根据农时、农需放下身段,通过在线互动交流如一直播、微博、微信群等形式或深入田间地头进一步解答农民学习中的疑惑和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新方式让新型职业农民及时得到精准化技术,多极化服务农民。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 中国农业信息网, 2013(17):16-17.

[2] 叶俊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4).

[3] 薛艳玉. 互联网+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路径[J]. 职教论坛, 2016(6).

【作者简介】

刘文(199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职业农民互联网+互联网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