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治水

2017-04-20 22:36曾陈曦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水利建设

【摘要】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在治水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在从事水利建设时,他从水利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因旧谋新,能够辩证地对待原有的条件,并且注重掌握具体数据,以正确认识水文地理条件为基础,而这些正是他治水思想的精华。他在治水上取得的成功经验也离不开他躬行实践的行为和执着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郭守敬;治水思想;水利建设

郭守敬,字若思,我国元代杰出的自然科学家。1231年出生于河北邢台县。1262年,郭守敬被推荐给忽必烈,被称为“习知水利,巧思绝人”。忽必烈在上都(多伦)召见他,郭守敬面陈水利六项建议,深为忽必烈所赏识,“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当即任命他为“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加授“副河渠使”。1264年,郭守敬行省西夏,修复了汉延、唐来等正支大小河渠68条,灌溉农田9万余顷,“夏人共为立生祠于渠上”以表敬意。次年,任都水少监,在农田水利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多有建树。6年后,升都水监,帮助伯颜设置华北水驿。都水监并入工部后,改任工部郎中,参加改修历法的工作。1291年复置都水监,仍以郭守敬任其事,负责修浚大都(北京)至通州(通县)的运河。当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时,见积水潭上“舳舻蔽水”,盛况空前,高兴地亲自定名为“通惠河”。1303年,郭守敬72岁时,成宗下诏:凡年满70的官吏都去职返里,唯独郭守敬“不许其请”,直到1316年逝世,年86岁。郭守敬一生從事科学事业,据《元朝名臣事略》卷9“郭守敬传”所记:“公以纯德实学为世师法,然不可得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学,二曰历数之学,三曰仪象制度之学”。

郭守敬在从事水利建设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水利实际出发,抓住重点

十三世纪上半叶,在经过宋、金、蒙古奴隶主贵族之间所进行的长期战争的破坏之后,元初中原和北方广大地区,面临着兴修水利以恢复生产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郭守敬对于改变当时的水利条件,既不悲观失望,也不袖手旁观,而是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作水文地理调查,认真地进行水利设计。当时冀南豫北一带是受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旱交加,田园荒芜,人口锐减,民不聊生。据《元朝名臣事略》记载,郭守敬通过深人调查,于中统三年(1262)向忽必烈提出了兴修当地水利的详细方案。他还针对中都(金朝的都城,在今北京宣武区)与通州(今通县)之间陆路运粮耗资巨大等情况,提出了修复沟通两地的金闸河(通惠河的前身),改由水路运输。这些建议对解决当时最迫切的问题颇有价值,因此受到忽必烈的赞许。

水利包含的内容很广,我国古代早已有农田水利、航运、防洪、工业(手工工场)水利工程、军事水利工程以及生活供水等项。郭守敬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紧紧抓住主要的三项:1、农田水利,因为我国古代一向以农立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对农业增产至关重要。2、航运,为当时省钱、省力的重要运输方式。3、防洪,为确保前两项的实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必不可少的项目。以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开发西山“玉泉”为例,他既非以该“泉极甘冽”,可“供奉御用”,亦非可作都城护城河水源用,而是作为运河的补给源,以解决更重要的漕运问题。可见,他在搞水利建设时,有着明确的抓住重点的指导思想。

郭守敬注重解决水利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外,同时还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尽可能在水利建设中相互兼顾,使一项水利建设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如对灌溉、航运和防洪三项功能尽可能加以兼顾。1262年,郭守敬在上都向忽必烈面陈六项水利建议,其第三项说到:“顺德(邢台地区)遭河东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自小王村经滤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这样,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发展航运。

郭守敬在研究水利时密切联系实际、抓住重点的思想是很突出的。它一方面反映和适应了当时客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使他能为元初振兴水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原因之一。此外,他对灌溉、航运与防洪三者兼顾的思想也是可贵的,这在现代水利建设中仍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因旧谋新,辩证地对待原有的水利条件

1264年,郭守敬在西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时,对唐徕、汉延等渠的恢复和改造中提出了“因旧谋新”的治理方针。所谓“因旧”就是继承和利用原有的灌渠基础,不再另辟新渠;“谋新”则是通过改造,设立滚水坝和控制闸,提高其功能和效益。如此,“役不逾时,而渠皆通”。否则,如果废弃原有的渠道基础,重新开辟新渠则必然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无法“役不逾时”地修复庞大的灌溉渠系而耽误农时;如果对原有渠系的恢复不进行改革创新,不采用“更立闸堰”等新的工程技术措施,枯水季节则无法保证农田灌溉所需要的水量,洪水季节也无法避免水流湍急而冲毁渠道灌溉系统。可见,“因旧谋新”治理方针是恢复和发展西夏濒河灌溉水利唯一正确的方针。

他修凿通惠河的实践,更突出地表现了他辩证地对待原有水利条件的思想。1292年到1293年,郭守敬主持了修复通惠河的工程。金代时,有人曾从芦沟河东岸(石景山西北部)开引水口,进而将水引至中都北护城河再引入大都至通州的运河(金闸河)。但因芦沟带来大量泥沙形成淤积,使运道报废。不久,又曾改引西山玉泉水与高梁河(紫竹院东南部)相汇合,以接济运河,终因水量不足,使航运被迫中断。

郭守敬为了修通从通州到大都的这条运河,很重视原有的基础,他曾几经试验并进行过工程上的改进,都未达到畅通漕运的目的。然而,他并不为此而放弃它,在进一步研究大都地区的地理环境之后,他终于找到了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原有运河的途径。这就是继承原有的金闸河和瓮山泊至大都城的引道,又对它们大加改造,进行了疏浚和重新设立水闸,并创造性地修建了白浮堰,增引了含沙量小的昌平县白浮泉和西山诸泉水为补济源。这样,在1293年郭守敬成功的修通了这条运河。在利用运河故道时,“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偶值旧时砖木,时人为之感服”。他的辩证地对待原有水利条件的思想是很可贵的,对于指导元初尽快恢复航运和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起了积极作用。

三、注意掌握具体数据,以正确认识水文地理条件为基础

兴修水利,总是在一定的水文地理条件下进行的。水利设计是否合理、所获效益大小,乃至最后成败,都与事前对水文地理条件的认识程度有密切关系。郭守敬搞水利设计,是以对水文地理条件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他的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重视寻源问流和调查水文要素等方面。

1265年,郭守敬为了掌握准确的水利数据,在孟津以东考察黄河的新、旧河道。在纵横数百里内进行地形测量,绘制黄河沿岸地形图,标出分泄洪山氧筑堤防和引水灌溉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又尝以海面较京师至汁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汁梁之水去海甚远,其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缓。其言信而有证”。他以海平面为基准平面比较了大都(北京)与汁梁(开封)的高程差,这在历史上是首次提出的海拔高程的概念。由此可见郭守敬对水利学的正确认识,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之上的。

此外,讲求经济效益和注意掌握具体数据也是他水利思想突出表现之一。他在中统三年提出的水利建议中,针对当时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预计修复中都至通州的运河后,改为漕运,每年可省“车钱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在兴修农田水利的建议中,按地区分别说明受益面積达若干顷数。在水利设计中,掌握各项具体数据是很重要的。这既利于作进一步研究,也便于决策者据以对程设计作出权衡取舍,从而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郭守敬的水利思想,虽不能说是全面地发展了前人的水利思想,但在上述几方面却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无疑,它对我国古代地理学和测量制图学也相应地有所发展。从历史遗产意义上说,郭守敬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和他的水利思想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郭守敬治水的成功经验很多,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其一,郭守敬的正确指导思想,是治水成功的前提条件。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始终贯彻灌溉、防洪、漕运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在邢州治水中,初步看到了兴修水利在灌溉、防洪、通舟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也认识到了兴修水利乃兴国安民之大业。1264年,西夏治水中,他带领民工修复疏浚了唐徕渠和汉延渠及大、小渠80余条,既防止了水患,又灌溉了农田,渠皆通利。大都治水的成功,则是更好地体现了灌溉、防洪、漕运这一指导思想。治水成功,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稳定,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其二,郭守敬躬行实践的精神,是治水成功的决定条件。郭守敬一生从事兴修水利事业,不畏艰难,注重调查,勤于实践,为后人所推崇。1262年,他向忽必烈提出水利六事,阐述邢州河道淤塞情况、修复措施及修复后可以受益的田亩数字时,讲得既具体又透彻。这无疑是对这些水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的结果。西夏治水时,为了修复疏浚河渠,他甚至“挽舟溯流而上”,冒着生命危险,调查黄河河源。他认真地对大都地区的水系进行初步考察,从而提出了引玉泉水以济漕运的计划。在上都建铁蟠竿渠时,由于执行者没有按照郭守敬的设计操作,主观臆断,导致1299年山洪暴发时,因渠身狭窄,洪水泛滥成灾,百姓遭难。由是元成宗叹日:“郭太史,神人也,可惜不用其言!”由此可见,只有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治水才能成功。

其三,郭守敬执着进取的精神,是治水成功的重要条件。郭守敬在从事水利和建设过程中,具有不怕失败、锲而不舍、执着进取的精神。他在水利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莫过于成功地开造了通惠河工程,而这一工程是他经过几次失败历时几十年才完成的。1292年,六项水利建议中提出引玉泉水以济漕运并实施,由于种种原因以失败而告终。1265年,他又提出引沪沟(今永定河)水以济漕运的计划,也没有实现目标。1291年,他再次提出引白浮泉水济漕以运粮的建议,最终获得成功。所有这些都闪烁着他在治水上的执着进取精神。

总之,郭守敬“以纯德实学为世师法”,他的治水功绩将永久载入史册,而他在治水上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汲取和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1] ﹝明﹞苏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6,9.

[2] ﹝元﹞孛兰盻, 等著. 赵万里, 校辑. 元一统志·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1.

[3] ﹝明﹞苏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6,9.

[4] ﹝明﹞苏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6,9.

[5] 宋 濂, 王 袆. 元史·郭守敬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164.

[6] 陈瑞平. 郭守敬的水利思想[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4(04).

[7] 冉 苒. 郭守敬治水的思维特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0(02).

[8] 赵建坤, 孟朋文. 浅谈郭守敬治水成就及成功经验[J]. 邢台学院学报, 2003(04).

【作者简介】

曾陈曦(1995—),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

猜你喜欢
水利建设
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型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策略
彭阳县基层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
浅谈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
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探讨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