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2017-04-21 11:08许镜清卢嘉群
中外书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路在何方五毛钱大寨

许镜清+ 卢嘉群

响遍全国的《大寨

红花遍地开》是我创作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浪潮。当时的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一个很贫穷的小山村,那里的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得到迅猛增收,他们的先进事迹瞬间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

我所在的农业电影制片厂,担当着全国农业电影生产和宣传农业的任务。当时,接到上面下派的任务,要我们拍一个昔阳县学大寨的片子,名字叫《昔阳盛开大寨花》。大寨就在昔阳县,所以,昔阳县必须学大寨,而且要学到开花结果,在全国要起带头作用。我是当年农影唯一的作曲,影片的作曲任务自然就交给了我。接到任务,我很兴奋。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好几年没有作曲任务,好不容易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很难得;另一方面,我对山西民歌特别喜欢,特别感兴趣,山西民歌的美是哀愁的美、穷苦的美,多年延续下来,它的音乐风格始终是抑扬起来就往低沉转折,它是苦中的美,是人生命运中凄凉的美。

就这样,我带着任务,来到山西采风,听当地最地道的山西梆子,婉转流畅的旋律、优美圆润的曲调,感受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我听说,当地有一位农民作曲家,他叫史掌元,掌握山西很多很美很好听的民歌,而且会唱山西最古老的原生态民歌,对当地民歌很有研究。这些宝贵的素材都可能成为我创作的灵感,我决定上门拜访,采录资料。

说起拜访老农民的过程,颇费周折,可谓“三顾毛驴”。我打听到,这位农民作曲家离我住的地方很远,大概有十多里地,这对于平时经常走路的人来说,也许不成问题,可是,我比较瘦弱,用“弱不禁风”形容我一点不为过。加上我去采风,老农民要唱,我要录音,自然得带上录音器材。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根本没有现在的半导体录音机,民间也没有进口的便携式小录音机,我拎的是老式录音机,电子管的,外面是铁壳,里面很多电子设备,很重的变压器,外加一个包装箱子,整部机器足足有二十多斤重,非常沉。这么重的录音机,我要拎着走十多里地,估计没走到,我就得累死。

当时交通很不方便,该怎么办呢?我看路上来往的毛驴车挺多,何不雇请一辆驮我进村。正寻思着,迎面来了一辆。我跟车夫说明情况,请求他驮我去,车夫很干脆地说,不去。我说,给你五毛钱路费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有点不舍。五毛钱是什么概念,那是整整一天的吃饭生活费,那时,农民一天也就花一毛两毛,我出差一天的补助只有三毛钱,给五毛钱,算是重金了。车夫听说有五毛钱,感觉挺有吸引力,可惜,他要去送货,不走那条路线,去不了那个地方。“一顾毛驴”没成功。第二辆毛驴车来了,我又把事情讲一遍。车夫说,给的钱倒是挺多,但是,他是生产队长,不能拉私活。“二顾毛驴”也失败了。没办法,我拎着沉重的录音机,一步一步地挪着走,越走越疲惫。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看到往目的地方向又来了一辆毛驴车,很高兴,但仔细一看,毛驴身上还挂着两袋东西,再加上我,岂不是超负荷负重。毛驴车走到身边时,我跟车夫讲,能否帮忙,带我到那个村里去,并且提出,只要驮着机器就行,我可以自己走,拉到地方我给五毛钱。这位毛驴车夫很精明,估计祖上是做生意的,一听有五毛钱,居然跟我讨价还价,说五毛钱太少,起码要给八毛钱。我一听,真犯难了,这出差一天,才三毛钱补助,一趟下来,等于把我出差费用花光了。只能和他死磨硬磕,说到最后,六毛钱成交。结果,快到村子的时候,目测估计距离还有四百多米远,路不但很窄,而且坑坑洼洼,毛驴走不过去,车夫也不愿走了,停在路边,要我自己过去。没办法,付了车费,我只能自己拎着重重的录音机,继续挪着走过去。一边走,一边心里很不情愿:“妈呀,我这六毛钱就这么没了,两天的出差补助啊。”那时候,我抽的烟一盒一毛多钱,等于我六天的烟钱没了,很是心疼。没曾想,这四百多米路,我足足走了40分钟。机器实在太沉,我走得太慢,实在走不动。

终于找到老农民家门口,敲了门,出来开门的正是我要找的农民作曲家。老人很淳朴,我说明来意后,他很热情地把我迎进屋。他见我拎的箱子很大很破,还以为我带什么好东西给他,没想到,我是拎着机器去的。几句寒暄后,我们开始正儿八经录音,老人兴致很高,一口气给我唱了十几首山西民歌,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歌曲的唱腔和流传的历史。整整一个下午,我完全陶醉其中,也忘了来访时的一路周折。我看老人家也抽烟,抽的是烟袋,我兜里只有一盒开过的烟,走的时候,为了感谢老人录民歌的支持,我把剩下的十几根烟留给他,连声道谢,就这样走了。大概是看到了我很真诚,对音乐创作很认真,老人翻出一本名叫《山西民歌精选》的珍贵小册子,借给我参考,并叮嘱我,用完之后一定要寄还给他。

回到北京后,我对山西音乐做了一番总结,又从那本《山西民歌精选》里面得到一些启发,找到创作的灵感,很快创作完成《大寨红花遍地开》这首器乐合奏曲子。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还有一段故事。当时配电影音乐必须要有调调感,没有调调就没有气氛,不仅逊色,而且写完也会被否定,所以,首先要求配乐要有旋律。于是,我在电影里面写了一首歌,电影播出后,被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听到,了解到是我创作的歌曲,就直接到农影找到我,要了我的曲谱。我的曲谱是合唱谱子,有合唱,还有领唱,我当时的实践經验不是很多,这个音乐编辑很有水平,他把谱子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帮忙改了改,就在《电影歌曲选》登出了我的这首歌。我在1965年到1972年的七年间,基本没有出什么作品,这首歌也是我第一次正式发表的歌。

1972年年初,初冬季节,很冷。《大寨红花遍地开》的音乐由天津市歌舞剧院乐队演奏,我走的时候,把总谱带走了,分谱全部留在那里,他们把谱子整理在一起,变成现在大家看到的总谱。后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简谱的总谱单行本,给了我40本总谱作为稿费。我们单位从来没有接到外单位送来这么多本音乐总谱,几十个人几乎每人要走一本,剩到我手里只有两三本,后来又碰到领导想要,最终,自己手上一本不剩。没办法,只能从单位图书馆要回来一本。现在,我手上仅有的这一本,还盖有“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印章。

当时的民乐团长时间没有好作品演奏,老的作品太陈旧,新的作品又很少,我的作品一出来,不仅旋律很好听,又是山西学大寨的东西,很应景,受到各地民乐团的欢迎,一时风靡全国,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迅速形成共识共鸣,举国上下齐欢奏,几乎成为所有的民乐团队必排、必奏、必演、必备的一首曲子。中国唱片公司也迅速录制成唱片,全国发行。各地电台,几乎每天有播放。天津歌舞团里一位吹唢呐的乐手连声称赞,说我把他们的山西音乐写得那么好,那么地道,还以为我是山西人。确实,这首曲子的山西味道很浓,但是,每段音乐都被我巧妙处理,找不出是哪个山西民歌出来的。其实,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我太喜欢山西音乐;另一方面,我真正用心,经过一番仔细研究,总结山西民歌的特点,才创作出来的。1974年,我们从干校回来,到杭州采风,在杭州熙熙攘攘的旅游广场上,每天来来回回就只播放这首曲子。同事们开玩笑说,许镜清应该站在广场中央,大声宣称“这是我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我在“文革”期间唯一创作的民乐合奏作品,也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民族管弦乐作品。由于采用了山西民间音乐素材,使得旋律清新优美,结构也显得简练。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民乐团把这首曲子更名为《红花遍地开》,在香港进行多次演奏。一直到现在,有些民乐团体还在演奏这首曲子。尽管人家不提作曲,不提我,只提集体创作,但是,我知道,这首曲子至今还在人们心里,尤其在40岁以上的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我已经感到很欣慰了。

332路公交车上诞生

《敢问路在何方》

1983年冬天,我正式进入《西游记》剧组,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西游记》创作主题歌。

阎肃先生为《西游记》写下主题歌,取名《敢问路在何方》。我记得,当时接到手上的歌词有两段副歌,谱曲的时候,觉得有些词句没有必要,经过和阎肃先生商量,把两段并成一段。整首歌词不长,却写得非常到位,字字句句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把《西游记》取经精神概括成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和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既歌颂了孙悟空降妖除魔的勇敢气概,也刻画了师徒四人艰苦卓绝的进取精神,对于剧情内涵来说,完全是一种精炼和提升。尤其是“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充满了强大的气势和无畏的力量,深深震撼心灵,我每次读来,心情总是很激动。我这人记性差,从来不背词,写过的歌,基本上也记不住几句,唯独《敢问路在何方》,这几句歌词我读了一遍之后,就牢牢记在心里头。

写歌谱曲不一定从第一句开始,就像导演拍电影电视剧,也不一定从剧本第一个镜头开拍。能抓住最容易让你激动的地方开始着笔,也许就会有精彩的佳句。《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创作,最先就是从“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几句最让我心动的旋律开始的,也是这首歌的最高潮和最动人的地方。

记得1983年冬季的那一天,我回单位,坐上332路公共汽车,车窗外飘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经过动物园地段时,跃入眼帘的是路上熙熙攘攘匆忙赶路的行人,有挑着担子的小商小贩,还有卖包子卖菜的,各式各样的人特别多,我瞬间百感交集、浮想联翩,人生拼搏的苦痛,像电影似的在我脑子里过了一遍。人一辈子有多难,都在为生活奔波,不由自主有了心酸的感觉。这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这两句旋律,我在心里反复诵唱这两句,连自己都被旋律本身感动了,心情十分激动。我赶紧下车,兜里没有笔也没有纸,只摸出一盒牡丹牌香烟,里边还有一根烟,顾不得许多,赶紧撕开烟盒,向旁边经过的一个小朋友借了支铅笔,倚在一根电线杆上,把这两句动人的旋律记在烟盒上。回到办公室,我伏在办公桌从第一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写起,全程有半个多小时,顺利创作完成整首歌曲。在兴奋状態下写成的作品很难感觉好坏,我的习惯是放置两三天,不看不想。就这样,隔了两三天,打开重新哼了一遍,大概又改了两三个音符,这首歌就算完成了。

两元七角的

《猪八戒背媳妇》

有人问我,你为《西游记》写的音乐,除了歌曲之外,最令你满意的是哪一段?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猪八戒背媳妇》。

是的,这段音乐既幽默诙谐,又活泼可爱,通过电视剧《西游记》的播出,人们不但对里面的歌曲有较深的印象,对这一段音乐也有记忆。

这段音乐是《西游记》里面一段幽默、调皮的音乐。过去,《西游记》在民间传说也好,小说也好,包括小人书,一听说猪八戒,就有一种幽默的感觉,就觉得猪八戒爱吃喝玩乐,什么都不在乎,还有孙悟空,把妖精折磨着逗着玩的感觉,逗着玩的时候就把妖精制服了,这些都是需要用幽默的音乐来描述。我觉得,《猪八戒背媳妇》在剧里面完成了这个任务,达到了这个效果。

有人问,《猪八戒背媳妇》是根据什么来创作的,怎么就能写出这么一段音乐,怎么一听就有诙谐滑稽的感觉。我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也仔细分析过这段音乐,和东北的二人转有一定关系。我是东北人,从小对东北二人转就很喜欢。小时候,我接触的音乐,一个是大广播喇叭,另一个就是二人转。我们县城盖有一个专门演二人转的棚子,我经常从门缝里看那个二人转,那叫看眼戏。我就是喜欢听,那时候听的二人转不是赵本山现在的二人转,完全是唱的,带拉场戏的。我小时候听到的是二人转拉场戏,就是两个人,最多三个人,把一个故事完整地表现一遍。里面的音乐真的非常美,我都不知道那些音乐现在都哪儿去了,为什么现在的二人转,上来就是说,二人说转,不是唱的那种感觉了。小时候的二人转在我头脑里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觉,我一张嘴就能哼出二人转的调调来,你却找不出是东北哪个地方的哪一段音乐。因为,我已经把二人转的音乐嚼碎,吃到肚子里,变成我的细胞了,我拿任何细胞都可以重新组合一个东西,也许能听出是二人转的感觉,但是找不到是哪一段二人转发出来的。我后来写过好多东北风格的电视剧,都很有东北味,但是你找不出是东北什么东西变过来的。

我没想到,《猪八戒背媳妇》那么一小段音乐,居然全国人民都听过,都喜欢,而且非常火,它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几乎和《敢问路在何方》一样。为什么一分多钟的短小音乐,能给人留下那么强烈的感觉?我认为,我的音乐和演员出色的表演相融,两者合一,一听到音乐,脑海里自然浮现孙悟空和猪八戒,一看到猪八戒幽默的感觉,也自然想到这段音乐,两者互相映衬,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20世纪末,傍晚走在大街上,偶尔会听到《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声,那是街道上的老头老大妈们在用这个音乐扭秧歌;21世纪初,也是在大街上,偶尔也会听到《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声,那是人们的手机铃声。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饭,电话响起,手机铃声几乎都是这个音乐。其中,有板胡的,有音乐合成器的,有电子琴的,也有填词演唱的,真是五花八门。他们告诉我,从网上下载一条1元,有的1元5角,于是,我也花了1元5角下载了自己的音乐。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盼到了音乐著作权协会寄来的信函,我激动地用发抖的手指拆开了信:一张列表,四十几个网站,多的一百多元,少的几十元,其中有一个网站2元7角。

我就纳闷了。怎么回事,我抽的烟一盒正是2元7角啊,这个网站怎么知道我抽这个价位的烟呢?我拿起电话,质问相关部门,他们说,他们没有能力、没有办法去一一监督。我很气愤,也很无奈。

我想,关于我作品的版权问题,如果能得到更有力的监督,我应该能收到更合理的版权费用。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如果是在他们国家,像我这样的音乐人,早就是亿万富翁了。哈哈,也只当笑谈了。

猜你喜欢
路在何方五毛钱大寨
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五毛钱的“三观”
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巧家县大寨镇中心学校
西安市大寨路道路工程建设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