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

2017-04-25 09:38赵程程秦佳文
世界地理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美国

赵程程 秦佳文

摘 要:上海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但较高的商务成本一直以来是困扰创业者在沪创业的首要难题。同样高商务成本的美国纽约硅巷却扬长避短,低机会成本“抵充”高商务成本,吸引大批初创者入驻,并逐步演化形成完整、成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美国硅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和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上海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举措建议。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美国;硅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加速,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宏观层面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但面临着如何深化建设、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挑战。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较高的商务成本“逼迫”98%的孵化项目流失江浙[1]。未来,高商务成本和高生活成本将成为上海的等创新型城市的新常态。同样地,高商务成本的纽约却扬长避短,盘活各类创新资源,低机会成本“抵充”高商务成本,吸引大批初创者入驻,并逐步演化形成完整、成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曼哈顿的硅巷。

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美国纽约硅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和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并针对上海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举措建议。

1 创新生态系统的含义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 年提出的。许多研究组织、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创新生态系统展开讨论,试图对其加以明确的界定,但至今没能得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目前,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处于微观层面,以国外学者Ron Adner、国内学者张利飞等为代表。纵观已有文献可见,创新生态系统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① 创新生态系统隶属创新系统,虽基本含义相近,但对主体认知不同。Ron Adner融合了仿生学的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系统主体是企业[2]。国内学者张运生、张利飞在Ron Adner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高科技企业,范围扩大至全球,认为其是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某些特性的基于专利许可、技术标准合作、协作研发的标准化战略的模块构件间协同配套、共同进化的面向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体系[3,4]。而杜德斌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是企业,一切相互作用的創新机构都可视为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

② 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无论是被划分为核心层和影响层两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6,7],还是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三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8,9],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环境都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但从各类行为主体的重要性来看,大多数专家认为核心企业处于中心地位,但也有学者认为中介服务机构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行为主体[10]。

③ 共生演化是创新生态系统核心特征。创新系统理论强调的“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和生态学强调的“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共同演化。目前,学者更加关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研究[11-14]。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主体与其所处的创新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等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

2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打造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本质是追求卓越,主要是由科技人才、富有成效的研发中心、风险资本产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研究项目等构成[15]。

2.1 国家层面

2.1.1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的科技实力,保护科研合作各方的利益,美国制定了大量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根据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科技创新法律体系,为美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表1)。

2.1.2 发达的科技企业融资体系

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多样,结构合理,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是以小企管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BA)为核心架构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体系;运作的机制是以相关结构的分工为运作特征。融资服务体系的内容分为信用担保体系、小企业资金支持体系、信息管理体系、小企业市场拓展体系、创业投资市场,及资本市场(图1)。

2.1.3 健全的科技政策体系

虽然美国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重视程度和侧重方向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政府支持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一直未变,那就是: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为国家利益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私人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技的产业化,避免直接介入应用和技术开发研究。在美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科技创新政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表2)。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致力于开创领先于世界的新产业,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1993年,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向政府递交了《科学技术和联邦政府:新时代的国家目标(Science,Technology,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National Goals for a New Era)》报告,建议联邦政府继续大力资助与支持科学研究,并建议美国“在所有研究领域保持世界领先位置,并在主要科技领域维持清晰的竞争优势”。

2008年起,美国创新绩效出现了下滑迹象。为了保持美国在创新能力、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创新战略报告,如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创新美国:于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世界中繁荣》(Innovate America: 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亦称Palmisano报告)提出了“创新美国”的概念,并将建设“创新美国”作为其发展战略,号召集中全国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国家竞争力[16];2005年美國国家科学院发布了《站在正在聚集的风暴之上》(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亦称Augustine报告),在上述两个报告基础上,美国总统布什在2006年1月的《国情咨文》(Presidential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中宣布实施“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明确表明了政府关于创新和竞争力问题的观点与发展方向,从此美国进入了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与创新力的发展阶段[17]。2009年、2011年奥巴马政府分别发布了两份创新战略报告《美国创新战略——推动持续增长,创造高品质就业》、《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其中,2011年的报告是2009年版本的升级,这两份报告表明美国创新战略的重心已经从解决金融危机问题转移到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上,这为创造未来的繁荣提供了多方位、可持续的、具有普遍共识的方法,奠定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核心地位。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重新关注制造业问题。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于2011年、2012年先后提出《保障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以及第一份AMP报告《获取先进制造业国内竞争优势》。到了2014年10月,该委员会又发布了《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该报告俗称AMP2.0。从报告中提出的革命性技术来看,美国没有把创新重心放到一些系统集成技术上,反而是把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共性技术——智能化技术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先进传感、控制和平台系统(ASCPM),还是可视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制造(VIDM),其核心是研究基于大数据(机器智慧)的智能如何更高效、精准地驱动物理世界的制造,而先进材料制造(AMM)很可能将颠覆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在装备品、消费品领域既有的强大制造能力。这些将是美国下一代制造技术力图突破的核心。凭借这一系列革命性技术可以帮助美国继续掌控全球制造的命脉。

2.1.4 大量持续的政府科技投入

美国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进行,但美国政府认为,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来支持个别企业、科研机构或整个产业无法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实验项目和创新活动。美国应用研究的预算经2010年削减后,这两年稳步回升。2012年国会通过的研发预算为1479亿美元,其中非国防研发668亿美元,比2011年增1.2%;基础研究329亿美元,增5%,占研发费用的22.2%;应用研究大于332亿美元,同比强劲增长9.6%,占研发预算比为22.4%,设施装备预算大幅下降47.7%。201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5.68万亿美元。当年美国总研发费用接近4050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1/3)。2013财政年度显示联邦支出1410亿美元总额进行研发,经济、健康、能源、气候、环境及国家安全既是美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研发投入的优先领域。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科技创新在国力发展的核心作用广受重视,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前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倾斜。2014年,美国在研发方面投资其GDP总量的2.8%,投资额度达4650亿美元。

2.2 地方层面:以纽约硅巷为例

美国的硅谷作为互联网产业的标志性地域已举世闻名,但硅巷却鲜为人知。硅巷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是一个无边界的高科技园区,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群,已成为纽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被誉为继硅谷之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中心地带。据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发表的2014年全球创新城市排行榜,纽约仅在硅谷之后,排名第二[18]。

狭义上,“硅巷”指起始于纽约第五大道与百老汇地区的科技企业集群,在曼哈顿中城、下城区,集聚了大量互联网、新媒体、网络科技、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企业。近些年,“硅巷”创业者把技术与时尚、传媒、商业、服务业结合在一起,开掘出互联网新增长点。广义上,“硅巷”已成为一个覆盖纽约大都市区,横跨地理与虚拟网络的庞大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2.1.1 硅巷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点

(1) 较高的商务成本,却聚集了众多科技应用型初创企业

较高的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是大都市的固有特点,常令创业者欲步又止。但高利润率、高生产率,抵消了这些成本。一方面,租不起办公楼的创业家可以利用创新的合作空间工作,例如课程业者General Assembly提供开会、工作和教育训练的地点[19]。硅巷新创公司密度高,也让创业者更容易在餐厅等地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技术人才等。据统计,2012年在纽约共集聚了包括生物医药、广告、新媒体、金融等多个行业领域的1000多家初创企业(Start-ups),其中不少属于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①[20]。另一方面,纽约是国际金融中心,众多的知名创投公司或天使投资人,可为创业者提供多机会的资金支持。

同样地,广阔的市场和高质量的人才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具有影响力和行业控制力的高科技巨头企业投资硅巷,如苹果、微软、IBM、谷歌、雅虎、辉瑞、强生、惠氏等都在纽约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机构。

(2) 与硅谷错位发展,打造硅巷新模式

21世纪初期硅谷高科技泡沫破灭之际,得益于纽约政府的引导和投入②,硅巷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东岸模式”。与硅谷“西岸模式”不同,硅巷“东岸模式”的业务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应用技术、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及移动应用软件上,创业者们注重把技术与时尚、传媒、商业和服务业结合在一起,挖掘出互联网新增长点,而传统的硅谷“西岸模式”更关注芯片的容量和运转速度等纯技术的创新[21]。目前,硅巷已呈现出适合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初创企业成长的业态系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落户硅巷。

(3) 资源集聚,生态发展

一是创意创新人才集聚硅巷。硅巷拥有大批的作家、导演、编辑、设计师和艺术家等,这些创新型人才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备受青睐的群体[21]。同时,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和最好的设计学校能够不断地输送创意产业的新生力量[20]。2014年底,纽约科技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接近30万人。同样,坐落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众多名校,集聚了全美10%的博士、10%的美国国家科学学院院士、近40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師[20]。这些大学一方面在学科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以任务为导向进行应用研究,为纽约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应用科学人才和一流的工程师。

二是创投资金涌入硅巷。纽约是国际金融之都,拥有完善的资金链和丰富的顾客群,易于获得资金来源。截至2014年底,硅巷接受风投资金的笔数、风投金额总数以及科技公司IPO数量,均名列硅谷之后,位居全美第二;同时,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余地大,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和最好的设计学校有大量的人才、知识和相关机构储备[20]。

三是成熟的创新环境。纽约拥有科技大会和299个科技产业组织,涵盖金融、时尚、媒体、出版及广告等各类行业,建立起了行业互助系统,形成了良性的科技圈生态环境,能够给初创企业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22]。

2.1.2 纽约市政府在硅巷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是科技创新规制的制定者,是创新发展蓝图的规划者和参与者。尽管纽约的商务综合成本较高,但作为支持创新的积极政府,纽约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直接/间接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而降低机会成本,抵充较高的商务成本。

(1) 设立初创基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纽约市政府设有两个支持创新的基金。一个是纽约种子期基金(NYC Seed Fund),该基金提供种子期投资,金额上限20万美元,要求创业者中至少一个具有技术背景,公司业务在软件或网络技术领域。迄今为止,该基金已经投了26家公司,其中两家成功毕业。另一个是纽约合作基金(Partnership for NYC),投资在金融技术、医疗健康IT、生命科学等方面处于种子期或扩张期的纽约公司。在税收方面,针对纽约市税收偏高的问题,纽约市政府制订了以下优惠政策:房地产税特别减征5年计划(前3年减50%,第4年减33.3%,第5年减16.7%);免除商业房租税(前3年商业房租税全免,第4年免4.7%,第5年免3.3%);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期限12年,前8年电费减少约30%,以后每年减电费20%)等[21]。

(2) 提供分享型办公场地和孵化器,降低创业商务成本

目前,纽约有74个政府资助的创业孵化中心和220个低租金的共享办公地点供创业者使用[23]。这些场所为创业者提供分享、交流与合作的环境,并协助创业者吸引投资。另外,孵化器大多配有导师,让成功的创业者为正在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传帮带,如课程业者General Assembly提供开会、工作和教育训练的地点。

(3) 搭建一站式信息平台,打通投融资渠道

2014年底,纽约市政府已将整个地区创业相关信息都汇总到一个信息网站平台,便于初创企业发布融资、招聘等信息。该平台收集了6454家创业公司的信息,其中979家通过Made in NY资质认证(75%或以上的产品或服务在纽约当地开发);活跃于纽约地区的166个投资机构的信息,创业公司发布的招聘用人信息等[20]。

(4) 注重本土人才的阶段培养,鼓励高校强强合作

发展硅巷最终是人才的角逐。一方面,纽约政府做了短期和中长期布局,包括推出“NYC Talent Draft”(纽约人才引入计划),资助纽约的创业企业高管去美国各大院校吸引计算机和工程类学生,同时定期组织各大院校的学生来纽约访问企业。该人才吸引活动遍及美国各地包括硅谷的院校。另一方面,纽约政府鼓励本土高校与国外一流高校强强合作,培养本土高科技人才。2011年,纽约政府从众多投标院校中选择康奈儿大学及其合作伙伴以色列理工学院③共同创建和运营专门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研究生院。研究院建在纽约的罗斯福岛上,建校资金主要依靠个人和机构的捐款和投资,预计总投入将达20亿美元,其中还包括15,000万美元的风投基金。研究生院预计从2017年起陆续向纽约输送毕业生。

3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3.1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选择

203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世界上最具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响应国家发展的要求,二是顺应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2015年,中央要求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同年,上海市委研究提出《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再次明确了上海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定位,即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创新型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世界城市体系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的全球生产网络(GPN)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创新网络(GIN),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正在发展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纽约的新增高技术就业岗位已和硅谷差不多。

目前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人均GDP都在6万~14万美元,新加坡和香港也在4万~5万美元。而且,在进入2万美元之后,还会有一个快速攀升的阶段[24]。到2030年,上海人均GDP如果不能达到4万~5万美元,很难说上海已经建成了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而支撑这种高水平经济体系的产业,必然需要今天的科技创新来部署、来创造、来孕育。

综上所述,上海已别无选择,必须要动态集聚全世界最优质的资源,不断提升中高技术制造能力,不断推出产业原创的领先产品和服务,形成具备强大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创新枢纽,建成“全球创新中心城市”。

3.2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点

围绕建成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3.2.1 众创空间大量涌现,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发展

上海初步形成了科技创业孵化器与创新创业服务组织并存,线下孵化与线上孵化相结合,国有、民营等多元机构性质互补,服务内容涵盖投资、孵化、培训、联盟、媒体等各个环节,服务范围覆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企业孵化、专业技术服务、后续支撑等全价值链的区域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

目前,上海已涌现出了新車间、IC咖啡、启创中国、飞马旅、苏河汇、鸣新坊等多个创新创业服务组织。它们大多具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等特点,可以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和引导下,这些创新创业服务组织自发成立了上海众创空间联盟。联盟具有民间性、互助性、公益性等特点,旨在提升创业者、创客、极客等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技术产品开发,助力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众创空间的运营将围绕产业生态更为专业化,具有一定品牌度的众创空间将迅速扩展,大企业平台模式将成为主流;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平台化特征将日益明显。在众创时代下,创业者最需要的不是场地和资金,而是4.0孵化器。与普遍的孵化器主要提供场地、服务和资金不同,4.0孵化器关键在于连接和分享。只要连接做好了,小产品可以产生大势能。如何更好地连接创业者,连接服务,连接经验,连接人脉,是未来孵化器服务好科创企业的关键。

3.2.2 政府打出“组合拳”,策力破解创新难题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长期、持续、系统的工程。《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作为统领性文件,重点部署科创中心建设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等工作。围绕着《总体方案》,上海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图2)。政策措施主要聚焦在将人才、企业、科研院所三个方面。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更加广阔的经营空间、更加简化的行政审批程序、更加便捷的上市渠道。科研院所改革将更为深入,扩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和个人科研课题选择权,探索研究科研人员劳动价值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政府稳定资助、竞争性项目经费、对外技术服务收益等多元投入发展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将享更多激励,人才来沪发展路径更宽阔,国内人才引进政策更优化,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更灵活,更稳定的大学生创业环境。

近期,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员集聚上海,围绕着《总体方案》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出入境政策措施,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永久居留等方面。随着这一系列政策落实和效果显现,将进一步促进国内人才流动,为海内外人才在上海创业就业提供更大的出入境便利。

3.2.3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创新创业氛围略显不足

以多元、包容为特征的海派文化是上海特有的城市性格。但上海的年轻人往往满足于“高级白领”身份,不愿轻易冒险去创业。许多“新上海人”在上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亦乐不思“创”。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上海创新发展的多样化,也削弱了本土企业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潜力。同时,地区差别日益缩小,基础设施逐渐趋于均等化。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他们可能更希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更倾向于向生态环境宜人、社会文化生活丰富的地区流动,在那里更方便地实现自己的智力价值,也可以享受惬意舒适的生活。因此,环境不够宜人的大城市可能会逐步失去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势。

3.2.4 人才总量位居前列,但高端人才极为缺乏

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长远发展来看,高端人才的短缺仍然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纵观2009年至2013年,上海的基础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全时人员当量比例和每万人在校研究生虽然高于其他城市,但与北京相差甚远,基础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约为北京的70%,而每万人研究生数仅为北京的50%不到[26]。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大等多方面问题,是造成未来上海潜在科研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但是,上海在吸引留学归国人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从1996年的1.5万名增加到目前的10万余名,居全国之首,其中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90%以上,来自发达国家的占70%[26]。从结构来看,上海虽已拥有较全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但缺少高、精、尖的顶级科学家。譬如,上海仅有8位入选汤普森路透发布的2014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不仅如此,上海作为国内开放程度首屈一指的城市,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缺少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外籍领军专家和杰出青年人才。

4 硅巷创新生态系统对上海的启示

目前,上海较高的商务成本“逼迫”大量的孵化项目流失江浙。未来,高商务成本和高生活成本将成为上海新常态。然而,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首当其冲的要留下企业。上海无法利用低成本吸引企业,但可效仿“硅巷”,借助资源集聚的优势,形成良性的科技圈生态环境,借助更好的发展机遇、优质便捷的服务平台、更公平的发展环境吸引初创企业。

4.1 以“高效率”治“高成本”,充分发挥资源聚集优势

以高创新效率、高汇聚效应来抵消上海大都市固有的高商务成本。(1)政府设立初创基金,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政府思维应从传统的“行政审批”转变到“市场发现”的轨道上,通过设立初创基金,适当分担风险,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同类做法,如纽约硅巷种子期基金(NYC Seed Fund)、美国“7A”、“504”科技项目贷款(政府承担75%的坏账风险)、台湾地区“财政部”推动成立的信保基金(承担贷款额度50%~80%的风险)。(2)开拓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一站式产业互助系统,为初创企业和投资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一方面,依托国家银行,为创新活动提供“研发-知识技术转化-市场化”、“创业培训-人才聘请-业务国际化”全方位的投融资支持,低息贷款,资助初创企业。另一方面,建立一站式产业互助系统,提高投融资效率。(3)建设世界级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补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一手”发挥高校国家实验室的基础研究能动性,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一手”推动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外资研发中心,支持本土跨国企业在沪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沪就业。

4.2 堅持错位发展,成为高端创新产品的生产源地

上海建成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与北京、香港错位发展,结合上海及周边地区长期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定位于发展高端创新产品。上海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应是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环境相关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同时,集聚大量世界级的科技型企业、跨国公司及风险投资公司,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并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产业变革。

4.3 应地制宜,培育宽松的创客文化

基于上海海派文化特有的多元、包容的特性,上海应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1] 王战. 上海应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J]. 浦东开发,2015(9):34-39.

[2] 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4):98-107.

[3] 张运生.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3):113-116.

[4] 张利飞.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3):70-75.

[5] 杜德斌. 破解创新密码[N]. 文汇报,2012-11-21.

[6] Bloom, P.,Dees G..Cultivate your ecosystem[J].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2008(4):45-53.

[7] Estrin, J. .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M].New York:McGraw-Hill,2008:48-50.

[8] Smith,Kenneth R..Building an innovation ecosystem: Process, culture and competencies[J].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2006,20(4):219-224.

[9] 杨荣.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 科学与管理,2014(9):12-14.

[10] 王缉慈. 创新生态系统关键是要推动行为主体合作[N]. 科技日报.2012-1-15.

[11] Wessner C W. An Overview of the United States Innovation System[EB/OL]. 2012-11-25,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 /EXTECAREGTOPKNOECO/Resources /CWessner.ppt.

[12] 李恒毅,宋娟.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4(6):1239-141.

[13] 赵放,曾国屏. 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4(12):1782-1787.

[14] 单蒙蒙,邵鲁宁,尤建新.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与优化模式:基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研究[C].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创新.2014,1-7.

[15] 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R]. 2004.

[16] 刘斌. 美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研究[D]. 天津大学,2008.

[17] 穆鹏丞. 美国科技政策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研究[D]. 兰州理工大学,2012.

[18]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4-2015[R]. 2015:103-105.

[19] 张成. “硅巷”:美国新科技首都[J]. 宁波经济,2014(2):51.

[20] 杜德斌,杨凡. 纽约城市创新网络的架构及启示[R]. 2015:1-7.

[21] 李文增. 美国硅巷科技发展对构建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启示[J]. 城市,2015(3):43-46.

[22] 廖其浩,周玉琴. 纽约“硅巷”——水泥森林中的搞技术园区[J]. 世界科学,2000(8):24-26.

[23] 硅巷VS硅谷:谁将引领信息技术新潮流[N].解放日报,2012-7-28.

[24] 李万. 迈向世界级的创新生态系统[N]. 东方早报,2014-1-15.

[25] 申城创客集结号,众创空间梦启航——上海众创空间联盟成员一览[N]. 上海科技,2015-4-28.

[26] 陈强. 上海市科技创新资源发展趋势及开发利用研究[R]. 2015: 5-7.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ecosystem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revelation to Shanghai

ZHAO Cheng-cheng, Qin Jia-we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Shanghai and Beijing have been at the forefront in China. However, Shanghai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n how to reduce business cost. The Silicon Alley of New York with high business cost sets a good example of a complete, matur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which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start-up enterprises by low opportunity costs "offset" high business cos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ment behavior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Silicon Alley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and local level. At las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S&T innovation center in Shanghai.

Key words: innovation ecosystem; United States; Silicon Alley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美国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生态系统的初步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思考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