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篆刻:岭南篆刻美学的新方向

2017-04-25 02:59花仕旺任宏霞
关键词:端砚篆刻文人

花仕旺 任宏霞

摘要:端砚篆刻和端砚雕刻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却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端砚制作技艺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创作环节。端砚篆刻的主体并不是制砚艺人,而是拥有端砚的文人墨客。端砚篆刻艺术,既是岭南篆刻的具体化与精细化体现,也是岭南工艺美学的典型代表,更代表着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的未来产业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篆刻;端砚;文人;工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7)01008704

Abstract:Lettering of Duan Inkslab and Carving of Duan Inkslab are not of the same concept, bu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they together make up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Duan Inkslab. The scholars, who possess the Duan Inkslab, rather than the craftsmen who made it,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Lettering of Duan Inkslab. The art of the Lettering of Duan Inkslab is the specific and refined embodiment of the lettering of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and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raft aesthetics of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represent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arts.

Key words:Lettering;Duan Inkslab;scholar;craft aesthetics

端砚篆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般的端砚艺人是很难独立完成端砚篆刻的,他们不缺技术,缺的是雅趣和情怀,这种雅趣和情怀正是端砚篆刻的精髓,是端砚篆刻由技术上升为艺术的关键所在。这里的雅趣含有“雅”和“趣”两层含义,“雅”是文雅、风雅、优雅,是一种学识、一种气度,“趣”是妙趣、情趣、志趣,是一种率真、一种艺境,这里的情怀就是文人情怀,可以是记录文人闲情雅趣,爱恨情愁的小情怀,也可以是寄托文人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大情怀。端砚篆刻的千年辉煌,其创作主体是文人墨客,中国文人有尚古情结,而这种情结总是与书法篆刻密切相连,端砚历经千年而魅力不减,除了端砚自身的石质石品因素以及端砚艺人的巧手如神,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有大量的文人墨客参与到了端砚的设计与收藏中来,而这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当属文人墨客留在端砚上的丰富多姿的篆刻文字了,这些篆刻文字是文人情怀的寄托,是端砚篆刻艺术的主流,是端砚制作技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端砚篆刻是文人情怀的寄托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在自己使用或收藏的重要器物上篆刻铭文的雅趣,端砚自问世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案上宝物,唐代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鉴之》中就感叹“端州石砚人间重。”[1]300文人们乐于在端砚上篆刻铭文来表达自己对端砚的珍爱,并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初唐书法大家褚遂良曾在端砚上篆刻铭文:“润比德,式以万,绕玉池,注天湟,永年宝之斯为良。”[1]298褚遂良以砚比德,短短十七字,不仅歌颂了端砚的优良石质、名贵石品,更是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自己也具有端砚的这种优良品质,并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同样应该具有这样的品质。端砚篆刻某种程度上是文人情趣的展露,而这种情趣的背后反映的是作者更深层次的美学境界,据宋代高似孙《砚笺·古砚》所载,唐代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有一方形为蟾蜍的端砚,砚上刻有篆文“玉溪生山房”,后来苏轼获得此砚,于是又在此砚上补刻了“蟾蜍爬沙到月窟,隐蔽光明入岩穴,琢磨黝赪出尤物,雕龙渊懿倾澥渤。”[1]117短短28字,道出了苏轼的美学追求,那就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2]265

端砚篆刻也可以寄托文人们的家国情怀,著名的岳飞端溪砚铭文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尽管《岳飞端溪砚》已经在十年浩劫中散失,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岳飞端溪砚》的拓片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由拓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流传有序的铭文篆刻,由这些铭文篆刻可知,此砚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先后在此砚上留下铭文的著名人物有岳飞、谢枋得、文天祥、于谦、王阳明、董其昌、陈继儒、宋荦、朱彝尊、王澍、张骞、郑孝胥等,篆刻文字三百有余,書体囊括了篆、隶、楷、行草,堪称书法篆刻艺术的集大成,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岳飞的“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砚台背面)和文天祥的“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砚台右侧)。岳飞的手书草体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是这方端砚的主题,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抗金名将,其书法真迹弥足珍贵,存世的仅有宋拓本《凤墅贴》中收录的岳飞手札,而这八个草体岳飞手书铭文与《凤墅贴》中收录的岳飞手札风格迥异,虽然当代有人据此就怀疑这八个字是宋人伪托,但这种声音很弱,根本激不起波澜,因为这八个字无论是文字内容还是书法神韵“俨然就是岳飞的精神写照,历代高士、硕儒、廉吏、学者、遗老都未曾怀疑”[3]。岳飞在这里所赞咏的“端溪石坚实久磨锋芒不退;石性纯净无瑕,石质细腻滋润”充分表露了自己“志节如磐石坚,抗金卫国,还我山河的意志永不可变;操守清白,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4]的坚定意志和浩然正气。文天祥的:“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借赞咏此砚的坚硬无比,永远不会被磨穿来展现自己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同时也表露出自己对岳飞“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品质的倾慕与坚守,此砚铭是他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真实写照。

一方小小的端砚,因为有了文人墨客们的热捧和赞咏,因为有了这些寄托着文人墨客情怀的篆刻文字,从而使得“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2]7端砚篆刻艺术,既是岭南篆刻的具体化与精细化体现,也是岭南工艺美学的典型代表。

二、端砚篆刻的主体是文人墨客

端砚篆刻的主体并不是制砚艺人,而是鉴赏或拥有端砚的文人墨客,这也意味着端砚篆刻的完成者和端砚制作者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其实,砚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正如庙宇的设计建造者和庙宇屋檐下的匾额以及台柱上的楹联作者并不一定是同一个人,甚至不一定是同时代的人。当然,也有例外,如庙宇的设计建造者本身就是一个德高望重且有很高艺术造诣并且懂得建筑工艺的高僧大德,那么庙宇屋檐下的匾额以及台柱上的楹联很可能就出自这位庙宇的设计建造者。端砚篆刻也是同样的道理,端砚的设计制作者如果是善于金石书画的文人,那么端砚篆刻的完成者和端砚的设计与制作者也有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但这样的人太少,端砚艺人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因此,端砚篆刻主体只能是文人墨客。据顾作义先生主编的《端砚大观》所统计,唐代以来在端砚上留下铭文的著名文人有65人(这还是经过筛选),这其中唐代有10人,分别是褚遂良、李贺、刘禹锡、徐浑、齐己、徐寅、皮日休、陆龟蒙、徐铉,李咸用;宋元有18人,分别是蔡襄、王安石、文同、苏轼、范祖禹、陈师道、李纲、岳飞、张九成、陆游、赵昚(宋孝宗)、刘克庄、徐似道、文天祥、汪元量、谢枋得、赵孟頫、宋无;明代8人,分别是刘基、陈献章、祝允明、文征明、周天球、徐渭、曹雪佺、姜绍书;清代20,分别是毛晋、屈大均、朱彝尊、潘耒、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爱新觉罗·弘历(乾隆)、高凤翰、彭端淑、黄任、金农、梁国治、刘墉、纪昀、翁方纲、尹秉绶、姚文田、席佩兰、阮元、汪兆铨、林召棠;近现代9人,分别是吴昌硕、沈钧儒、吴子復、麦华三、赵朴初、胡绳、王学仲、陆石、梁剑波。这些著名文人都精通书法,善于金石篆刻,其中有不少堪称古今第一流的是书坛大家和金石篆刻大师,毫无疑问,这些文人墨客、名流雅士是端砚篆刻的主体,他们留在端砚上的篆刻铭文代表了端砚篆刻的艺术高度。

从单纯的篆刻艺术角度上来看,长期以来端砚艺人的端砚篆刻水平普遍不高,新中国成立以前,能在端砚上留下名号的端砚艺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这不免让人产生疑惑和遗憾,古今赞咏端砚艺人的诗文不可谓不多,譬如唐代诗人李贺就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1]299的赞叹,然而这些巧如神的石工们尽管制砚技法高超,善于雕刻图案,但其所篆刻的铭文多为文人墨客撰文和书写,石工们依样镌刻,这种镌刻毫无艺术可言,也无需多么复杂的技术要求,只要能雕刻图案,镌刻此类文字基本都不成问题。由于古时端砚艺人地位低下,有机会读书的不多,能精通诗文歌赋、金石书画者更少,尽管他们可以很娴熟的完成從采石到制砚的所有工序,也可以根据经验和天赋将有瑕疵的砚石通过巧妙的设计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变成兼具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端砚精品,但是这些端砚艺人的创造往往只能止步于此,这些端砚精品还是工艺品,达不到艺术品的高度。何为艺术品?在笔者看来,艺术品应该具有超越物象的主体意向和精神投射,而不应该仅仅是具有某种实用价值的器具或装饰品。就端砚作品而言,能称得上艺术品的必须能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和充满情感意味铭文篆刻“向人们打开一个完整的世界,让人们得以进行审美的关照,并诗意地栖居”[5]。很显然,尽管古代端砚艺人在端砚设计与制作中倾注了很多的辛劳和情感,但他们制作端砚的主要目的是还是为了谋生,因此端砚艺人们在设计制作端砚作品时往往只是迎合文人墨客的需求,以加工为主,创作的成分并不多,更不可能为了表达自己个人的某种情感而进行创作。然而当他们的作品被某位文人雅士相中,文人雅士往往会按照自己的观感和体悟进行“二次创作”甚至“多次创作”,而这些创作更多的是以篆刻铭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篆刻铭文多是由文人雅士书写,由端砚艺人代为镌刻,但此时的端砚作品已和原先的端砚作品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端砚作品已经成为了文人雅士的情感寄托,端砚上的图案花纹因铭文的存在而具有了新的更完整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端砚作为文房用品,其实用性是第一位的,不一定也不可能每一件端砚作品都是艺术品,但是能称之为艺术品必然是人工与人文的归一,人工是“技术”层面的要求,人文是“情感”层面的要求,文人墨客在端砚上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篆刻铭文,从这个意义上讲,端砚篆刻就是文人墨客情感的表达,情怀的流露。当然,端砚艺人在这其中也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文人的情感迸发也是需要某种触动的,而端砚艺人巧夺天工的设计与雕刻技艺往往是促成文人墨客撰写和篆刻端砚铭文的重要推手。

三、端砚篆刻是当代篆刻美学的新方向

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砚制作技艺是指端砚从选料到成品的一系列工艺程序和制作技艺,这其中也包含了端砚篆刻。端砚篆刻的文字可以是独立的存在,可以是端砚作品主题的提炼,可以和砚的整体设计主题相辅相成,可以是叙述砚的历史、特点,或赞扬砚的构图和雕工,可以是砚主人自己的感悟,可以是记事祈福,还可以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包括对书法名贴和名碑的再现。

端砚篆刻和端砚雕刻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却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端砚制作技艺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创作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恰似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之关系。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密切关联,但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与目的系统,在同一件作品中书画可以相得益彰,但却不是因果上的必然关系。尽管不少文人墨客书法、绘画都很擅长,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人墨客只善于其一。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言吴道子“学书于张长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6]徐复观先生更是直接指出:“元以前,许多名画人在自己的作品上多不署款,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不易被人注目的地方,这主要是怕不很高明的字破坏了自己画面的关系。”[7]长期以来,端砚名作屡见不鲜,而这些作品很少见到端砚艺人的款识,原因就在于此。古往今来的端砚艺人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往往是善于雕刻者众,而精于篆刻者寡。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端砚上的篆刻文字往往是出自端砚鉴赏者或端砚主人之手,有的是自己直接在端砚上镌刻铭文,有的是写好铭文由端砚艺人代为镌刻,因此古代端砚艺人往往很少直接在端砚上篆刻文字,更是鲜有镌刻砚人自己名号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存的古代名砚大多只知道砚的使用者或收藏者而不知砚的作者。

端砚篆刻对于端砚艺人来说只是一门工艺技术,他们通过“精雕细琢”来表现书法名贴或文人墨客们的书法铭文,在镌刻这些书法文字时当然也讲究刀法,但主要表现的是书法的味道,往往忽略了篆刻本身的意蕴,严格来讲,这一类的端砚篆刻只是一种雕刻。真正的端砚篆刻应该跳出工艺藩篱,应该以刀带笔,尽情挥洒自己的艺术情怀,只不过达到这样的高度的端砚篆刻者在端砚艺人中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在古代,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往往是不甘心做一名地位低下的端砚艺人。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绝大部分优秀端砚篆刻作品并不是出自端砚艺人之手,至少不是完全出自端砚艺人之手,而是文人墨客书写好铭文,端砚艺人只是负责在此基础上进行镌刻而已,甚至不少铭文是文人墨客亲自撰文、亲自操刀篆刻,与端砚艺人毫无关系。

这种情况在近几十年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一些热衷于端砚文化的、具有深厚金石书画功底的人加入到了端砚艺人的行列,出现了刘演良、张庆明、梁弘健、陈洪新、李刚、莫少锋等一批专注于端砚篆刻的制砚大师,这些制砚大师深谙端砚制作技艺,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同时又通晓诗文歌赋、精于书画篆刻,他们的端砚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图案与篆刻相得益彰,甚至是以文字篆刻为主,图案雕刻为辅。现如今,端砚篆刻已不是少数文人墨客的专利,而是逐渐成为端砚艺人需要掌握的一门技艺,古往今来的端砚艺人中尽管有不少是懂书法的,但这些艺人中能称之为精通书法的极少,一些端砚艺人只是懂一些书法和篆刻常识,但他们却能在端砚作品上的连篇累牍的摹刻铭文,且技法娴熟,这些艺人尽管没有自己的书法面貌,但善于摹写篆刻名家的字迹,其作品也别有风味,但在笔者看来,此类的端砚篆刻作品可以是优秀的工艺品,但还达不到艺术品的层次。当然,端砚篆刻的目的不一定是创作艺术品,但端砚篆刻毕竟不同于端砚雕刻,应该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应该成为当代端砚制作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端砚艺人们应该努力掌握端砚篆刻技艺,努力提高端砚篆刻的艺术品位,端砚篆刻的主体不应该只是少数文人墨客,端砚艺人应该当仁不让,端砚篆刻应该是当代端砚制作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砚篆刻是端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人墨客的心灵寄托,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的集大成,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端砚艺人并不是端砚篆刻的主体,这是由于文人墨客不屑于与端砚艺人为伍。在新时期,端砚艺人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不少文人墨客已加入到了端砚艺人的行列,这对端砚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端砚艺人可以在砚上刻出自己的名号,可以自己以刀代笔,通过端砚篆刻来提炼端砚设计和雕刻创作的主旨。当然,也必须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端砚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仍然偏低,在端砚艺人这个庞大的队伍中,能夠很好的掌握端砚篆刻技艺的人还少,因此,提高端砚艺人的文化层次和艺术品位是解决目前端砚篆刻人才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端砚艺人们提供类似于文人墨客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环境与氛围,让端砚艺人能和“文人墨客”同台共舞,甚至让端砚艺人成为文人墨客,或者让文人墨客成为端砚艺人。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从长远来看,十多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事业,推动以“非遗”项目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发展,全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这种时代背景,不仅给端砚篆刻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岭南篆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希望。通过端砚雕刻发展的实例来看,要想振兴岭南篆刻,提升篆刻水平,弘扬篆刻文化,在中央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的鼓励下,地方政府、文化部门、文化企业、中小学校、新闻传媒等必须通力合作,努力进行篆刻的产业化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专业特长的篆刻家,培育更大范围的国内国际篆刻文化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岭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参考文献:

[1]《端砚大观》编写组.端砚大观[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2005.

[2]李泽厚.美的历程[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仲威.《岳飞端砚拓本》一读[J].书法. 2013(8):34-37.

[4]刘演良.端砚的鉴别与欣赏[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5]陈旭光.艺术为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九)“吴道玄条”下.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32.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9.

[责任编辑:吴晓红]

第1期李田心:习语、习语翻译、习语翻译方法和策略新论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

第19卷第1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No.1

2017年1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Jan.2017

习语、习语翻译、习语翻译方法和策略新论

李田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 商学院,广州510545)

摘要:习语翻译是翻译的重要部分,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汉语词典没有“习语”词条,无“习语”定义,实际语言中的“习语”可归纳为三个词义。“习语”具有两层次意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用习语翻译翻译习语,翻译结果是习语才能称之为习语翻译。直译翻译习语的字面意义,意译翻译其隐含意义,它们不能同时翻译习语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套译是用译入语的习语翻译目的语的习语,是习语翻译的唯一方法。习语翻译的策略是套译+保持洋气。

关键词:定义;习语;习语翻译;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7)01009104

收稿日期:2016-10-26

作者简介:李田心(1948-),男,湖南祁东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法,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Definitio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Idioms

LI Tian-xin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545, China)

Abstract: Idiom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nslation, leaving great room for exploration. There is no definition for "idiom" in Chinese dictionary. "Idiom" in actual use has three meanings. It also has its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should be in the form of idioms. Free translation can only convey the superficial meaning of the idioms, while literal translation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either of which can convey the denotative and connotative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Equivalent translation is the only method for idiom translation which uses the idiom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o translate the idiom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The strategy for idiom translation is adopting equivalent translation while maintaining its original local color.

Key words:definition; idiom; idiom translation; method; strategy

一、何為习语?

在外语界,“习语”是常用词。翻译教程的习语翻译是重点章节。近年我国出版了很多习语词典,如《英汉汉英习语大全》、《英语习语大词典》、《牛津英语习语词典》等。但是,对于“什么是习语?习语的定义是什么?”问题的答案模糊不清,或者说莫衷一是。

(一)汉语中的“习语”词义

众多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大字典》等,均没有“习语”词条,故“习语”的汉语意义不能确定。汉语的“习语”是从英语idiom翻译而来,与英语idiom对应,二者被视为对应词。很多词典,类如《英汉汉英习语大全》、《英语习语大词典》、《牛津英语习语词典》等,包括一些翻译教程,其中的“习语”是总称词,习语词典是包括俚语、谚语、歇后语等的词典,因此“习语”是包括俚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成语等的总称词。在汉语中还可以加上歇后语、双关语等。

(二)英汉词典中的“习语”的词义

英汉词典有英语idiom词条,与idiom对应的汉语有三个词。《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p887说:idiom是习语、惯用语、成语。《韦氏高阶美语英汉双解词典》p966说,idiom是成语;习语;惯用语。《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p873说,idiom是习语;成语;惯用语。

三部权威词典都把习语与成语、惯用语并列,习语可以理解为与成语、惯用语并列的一种词语,而不是总称词。

那么习语是什么词语?

(三)“习语”词义归纳

教科书说习语是成语。因此,综上所述,习语一词意义模糊不清,有时候,它是总称词,包括短语或固定词组、成语、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双关语等;有时候,它指的是成语;有时候它指的是与成语和惯用语并列的词语。

(四)“习语”一词须重新定义

1.英语idiom的词义。英语相当于汉语“习语”的词是idiom。Idiom的定义是:

An idiom is a phrase, construction, or expression that is understood in a given language. This expression has a meaning that differs from typical syntactic patterns or that differs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 of its parts taken together[1].

Examples“to kick the bucket” means "to die";"to throw in the towel" means "to give up” or ”to stop".

笔者译文:习语是特定语言的短语或者句子或者短句,这些短语具有不同于普通句型的意义或者具有它们的字面意义,例如,“踢桶子”意思是“死亡”;“ 丢在毛巾里”意思是“屈服”或者“放弃”。

《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p887对idiom解释说:“idiom 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 from which itbis formed.(习语是不同于字面意义的短语语——笔者译):to “kick the bucket is an English idiom meaning ‘to die, (“踢桶子”‘kic)是英语习语,意思是“死了”,相当于汉语“翘辫子”——笔者译。)”

《韦氏高阶美语英汉双解词典》p966解释idiom说“idiom an expression or phrase that does not follow regular rules of grammar, or one whose meaning cannot be predicated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parts(习语是那些不按照通常语法理解或者不从孤立意义理解的短语——笔者译):The expression ‘kick the bucket,meaning to die ,is an idiom of English .(意义为“踢桶子”是英语习语,相当于汉语习语“翘辫子”。——笔者译)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p873说:“idiom a group of wo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individual woreds: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is an idiom meaning to tell a secret by mistake(习语是词组,其意义不同于孤立的词的意义的整合,“从袋子里放出一只猫”,意思是无意中暴露了秘密,相当于汉语“露马脚”——笔者译)

2.汉语“习语”词义的重新定义。汉语“习语”源于英语idiom, 词义应该以idiom为基础。“习语”的定義是:

习语是总称词,包括俚语、谚语、歇后语等,它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字面意思,二是习语意义,如,to “kick the bucket字面意义是“踢桶子”,习语意义是“翘辫子”;汉语“化干戈为玉帛”的字面意义是turn weapons into jades and silk(将兵器转化为玉和丝绸),习语意义是to beat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铸剑为犁);它的特点是生动有趣、富有哲理、意味深长,言简意赅。

3.有些“习语”值得商榷。有习语词典把英语make a decision(做决定),make an aggreement(达成协定),pay no attention(不注意),look around(四处看)和look all over for(四处找)等固定词组视为习语[2],这些固定词组没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字面意义+习语意义。

有翻译教材认为“a die-hard死硬派、think tank思想库、time frame时间框架、the hot line热线等是习语[3]。习语是词语,不是词。如果这些是习语,那么汉语红娘、红包、红装、红楼、青楼等词也是习语。

二、何为习语翻译?

习语翻译是翻译习语,翻译的结果是习语才能称之为习语翻译。

汉语习语“心有灵犀一点通”意思是指男女之间心灵相通,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不用说出口就知道对方想说什么,如翻译成“hearts which beat in unison are linked”就不是英语习语,而翻译成英语对应的习语“Love understands love,it needs no talk”就是习语翻译。英语习语“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put,and cannot last”如翻译成“美丽如夏天的水果,容易腐烂不耐久”,不是汉语习语,是普通词语,翻译成“花无百日红”是习语翻译,是用汉语的习语翻译英语的习语。

习语翻译是翻译习语,而习语具有两个层次的意思——字面意思和习语意思。习语的两个意思是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的,不分不离。将两个意思分离开,就不是习语。如,汉语“火上添油”是习语,它有两个意思,字面意思和习语意思;字面意思是在火的上面加上油,习语意思使事情更加糟糕。英语习语to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的字面意思是“心在口里了”,习语意思是提心吊胆。

简而言之,习语翻译的结果如果不是习语,是不能称之为习语翻译的。

三、何为习语翻译方法

从翻译教科书和习语词典的翻译看,习语翻译是翻译习语,是将汉语的习语翻译成英语或者将英语的习语翻译成汉语,翻译的结果不一定是习语,翻译的结果可以是习语,也可以不是习语。如新编汉英词语词典p538把汉语习语“少见多怪”翻译成He who has seen little wonders a great deal( or marvels much)[4],“东山再起”被译为to resume ones former position[5],“木已成舟”被译成whats done is done[6]。类似的翻译在教科书和习语词典中屡见不鲜。

英语习语bluff ones way(of sh)被习语词典翻译为“用欺骗的手段脱避困境”,out of ones senses译为“神智失常”、“发疯”,slip through sbsfinger被译为“从某人指缝中溜掉”[7]。

英语习语被翻译成了非习语——英语习语的解释性文字,汉语习语被翻译成了非习语——汉语习语的解释性文字,这样的翻译不是习语翻译。

(一)直译、意译、注释法翻译习语的结果都不是习语

习语有两个意义——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一种语言的具有两个层次意义的习语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并保持原语习语两个层次的意义。习语翻译既然不可能翻译习语的两个层次的意义,只能翻译两个意义中的一个意义——即习语的意义。

将习语用直译法进行字面意义翻译,即从字面上翻译习语,是将原语的习语的字面意义转换成译入语中的、与原语习语字面意义相当的词语或者短语,既忠实原文形式又忠实译文意义,这样翻译的确是最好的翻译。可是从习语翻译的角度看,这是不好的翻译。

意译法翻译习语将习语一分为二,将习语改变成普通词语或者短语,留下的只是干巴巴的的引申意义。

注释法翻译习语,翻译的结果也不是习语,是普通词语或者短语,它们也丢到了原语习语的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富有哲理、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引起联想、短小精悍、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易懂易记等特点。

因此,普通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注释法等都不能翻译具有两个层次意思的习语,翻译的结果都不是习语。

(二)套译是习语翻译的唯一方法

套译是用习语翻译习语,用目的语的习语翻译原语的习语。

用目的语的习语翻译原语的习语,原语习语的习语意义可以用译入语的相当的习语意义进行转换,原语习语的语言特点可以用译入语习语的语言特点。两种语言习语的意义相当或者相同,尽管语言表达形式往往不同,可是它们是习语,它们有习语的特点。因此用习语翻译习语,结果是那个短语或者说短句肯定有如上的习语特点——习语的两个特点,尽管这两个习语的语言特点往往差别很大。

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很大差异,可是它们人情世故、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表现。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习语,是两种语言的精华。这些习语虽然在语言形式上,如在比喻形象上不相同,但习语意义却相同或者很相似,换言之,一种语言的习语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到对应的习语,两个对应的习语的意义相同,可是语言表达形式不尽相同。

翻译是翻译意义。用一种语言的意义相同或者相似的习语翻译另一种语言意义相同或者相似的習语,合符翻译的本质——翻译即翻译意义。因此习语翻译可以用套译法来翻译。可是套译往往不能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和语言风格,但套译习语反映了习语翻译的本质——将习语翻译成习语,而不是将习语翻译成非习语。

直译、意译、释意法翻译的英语习语变成了普通词语,翻译的汉语习语也都变成了普通词语,这些习语都可以用套译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习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千千万万的习语,它们的语言表达形式可能相互接近,可能大相径庭,可是它们可以相互配对,表达同一个意思,是习语,具有习语的特征。将不同语言的习语配对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用直译、意译、释意法等方法翻译的习语简便得多,可是习语翻译不能弃繁就简,选易避难。

用套译翻译习语,既可以翻译习语的习语意义,还可以翻译习语的语言特征。比如,英语习语Beat back the sword into the ploughshare被翻译成“铸剑为犁”,不是汉语习语,读者不容易理解,可以将它翻译成汉语习语“化干戈为玉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些汉语习语的习语意义与英语习语的习语意义相当,两个习语都体现了习语的语言特征。

很多习语都可以用套译翻译。如:

英语习语bluff ones way(of sh)可译为“蒙混过关”,out of ones senses可译为“神志不清”“疯疯癫癫”,slip through sbsfinger译为“逃之夭夭”,be climbing the wall可译为汉语习语“心烦气燥”或者“心烦意乱”、“心急火燎”, have a mountain to clibm可译为“荆棘丛生”“荆棘塞途”“荆棘载途”“荆天棘地”“荆榛满目”等,line your/our /somebodyspocket可译为“中饱私囊”;

汉语习语“少见多怪”可译成wonder is the daughter of igorance“东山再起”“木已成舟”“滥竽充数”可译成bob up like a cork,The die is cast和to be an apology for,“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译为no pains,no gains,“瞎子点灯白费蜡”、“画饼充饥”可译为the lights are on but nobodys home和Feed on illusions,“班门弄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和“五十步笑一百步”可译为teach ones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There was one big piece missing from the puzzle和“(thats) a case of 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

四、何为习语翻译的策略

习语翻译的策略是“保持洋气”。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精华。翻译是文化交流,语言在翻译中发展丰富。鲁迅说翻译策略有两个,一是引申归化,二是保存洋气。为了发展和丰富汉语语言,鲁迅主张保存洋气。保存洋气的翻译习语策略可以扩展和丰富译入语的习语。

保存洋气的习语翻译策略的操作如下:

第一步,把原语的习语翻译成言简意赅的短语,第二步将言简意赅的短语与与之相当的译入语习语排列在一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言简意赅的短语就变成了译入语的习语,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第一步把它翻译成“披着羊皮的狼”,第二步将它与“假仁假义,居心叵测”排列在一块。“披着羊的狼”已经变成了汉语习语,虽然人们没有有意识地将它们与“假仁假义,居心叵测”摆放在一起,可是翻译者翻译这个英语习语的时候一定解释了它相当于汉语“假仁假义,居心叵测”,后来人们见到“披着羊皮的狼”就想到“假仁假义,居心叵测”,这样它在汉语中变成了与“假仁假义,居心叵测”相当的习语。下面的英语习语可以采用保持洋气的翻译策略翻译:

1.Love me,love my dog.爱我,爱及我的狗(爱屋及乌);

2.Gold remains gold,though it lies in mud.金子依然是金子,尽管埋在污泥中(是金子总会发光)

3.Life is half spent before we know what it is.生命过半方知人生是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4.Life is not all roses人生不全是玫瑰花(人生有苦有甜);

5.It is as well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最好知道风往哪里刮(见风使舵);

6.Even a worm will turn蚯蚓也翻滚(狗急跳墙)

7.An idl youth, a needy age年轻时混,老年时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脑袋(笑掉牙齿);

9.A lame traveler should get out bedtime跛子旅行早起床好赶路(笨鸟先飞);

10.Love understands love,itneeds no talk爱理解爱,无需多谈(心有灵犀一点通)。

五、余言:习语翻译任重道远

习语翻译在理论上的误区,导致习语翻译实践混乱。中国现在翻译教材、习语词典很多,可是千千万万个英语习语没有与千千万万个汉语习语对号入座。

用习语翻译习语比用直译、意译、注释法翻译习语困难的多,翻译者往往避难就易翻译习语。比如汉语习语“火上添油”、“浑水摸鱼”、“轻如鸿毛”、“趁热打铁”等习语被轻而易举地翻译成不是英语习语的普通词语:to pour oil on the fire,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as light as a feather,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这些习语一定可以用英语习语翻译,可是要用英语相当的习语翻译它们非常困难,要从千千万万个英语习语当中为它们寻找相当的配对的习语,困难很大。

中国是文化大国,需要一部真正的汉英/汉英习语词典。汉英/英汉习语词典的基础在习语翻译。呼吁习语翻译从误区中突围。参考文献:

[1]崔涛.Application of Idiom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中国校外教育,2010(4):68.

[2]张学英,张会.汉英英汉习语大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28.

[3]尹富林,阮玉慧.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62.

[4] 席士敏.新编汉英成语词典[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38.

[5]曾东京.汉英双解成语词典[M].社会大学出版社.2011:118.

[6]王立非.新漢英词典[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286.

[7]潘耀瑔,盛丽生,席学媛.英语习语大词典[M].武汉大学英语系词典编写组.商务印书馆.2007:75.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端砚篆刻文人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篆刻
宋代文人爱睡觉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瑩波篆刻
文人与石
端砚收藏的来源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