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百姓解困 社区书记当“棒棒”为患者除危 “流动血库”听召唤
——记重庆市大渡口区马桑溪镇社区书记陈江

2017-04-25 08:37王松熊超群向燕妮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棒棒居民社区

文/本刊记者 王松、熊超群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替百姓解困 社区书记当“棒棒”为患者除危 “流动血库”听召唤
——记重庆市大渡口区马桑溪镇社区书记陈江

文/本刊记者 王松、熊超群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渡”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渡’,济也。从水边声。”济,就是对有困难的人加以帮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礼仪之邦。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花要叶扶,人要人帮”、“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等词语可以窥见一斑。

在中国版图的西南地区,长江与兰海高速的交汇处,有一个名为马桑溪的古镇。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从古代的乡绅在这里设“义渡”开始,到明清鼎盛时期成为重庆长江上的最大港口码头,一代代马桑溪人以“义渡”的大爱精神,感动着山城人民,“大渡口”也因此而得名。而如今,“义渡”精神也以另外的存在方式在一代代延续和传承,无数的感人故事还在接着上演。今天,请大家跟随本刊记者的脚步,走近新时期“义渡”精神的传承者——本故事的主人公、马桑溪古镇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江先生,一起感受那种源于灵魂深处的人性之美。

负责任 社区书记服务广大群众

面对“现实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位于长江马桑溪码头和重钢厂区之间的马桑溪社区,一度是大渡口区的繁华地段之一。老成渝铁路线途经此地,在这里设有站点。而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发展战略的调整,城市危旧房改造、重钢搬迁和铁路站点的改变,使得马桑溪社区的大多数居民开始外迁,医院、超市、学校、公交等生活配套设施逐渐萎缩甚至消失,未搬迁的居民虽然身居城市,却相对闭塞。如今,马桑溪社区只剩下了七十多户人家,居民不过百来人。虽然人口数量少,但是其中70%以上是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全部是退休的铁路职工和家属。

“我知道住在这里不方便,你看像王道荣婆婆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每次与邻居相约‘进城’,到直线距离不过2公里的九宫庙步行街,她们得走上一个多小时,一来一回,一个上午就过去了,这样的生活真的太困难了。”陈江对我们说。他也曾想过跟政府协商如何处理这里的老人安置问题,政府也同意大力支持和配合。可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人们来说,“落叶归根”才是最好的归宿,他们安土重迁,哪里也不想去。王道荣婆婆说:“我在这里生活了60年,邻居们在一起可以摆摆‘龙门阵’,我不想离开这里。”陈江非常理解老人们的乡土情结,尊重他们的决定。“留是留下来了,生活上的困难还得解决啊!”陈江思索到。

成立“社区驿站”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陈江组织成立了“社区驿站”。其实,所谓的“社区驿站”不过是陈江为生活困难居民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时用于运输的自己的私家车而已。

“有些老人年纪大了,思维也不是特别清晰了,对于生活上的事情记得也不是很清楚,有时候他们做饭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家的米啊,油啊之类的没有了。”这些年来,陈江经过总结基本上摸索清楚了每户居民柴米油盐的使用时长。他估摸着哪家的米快没了、油要完了,就开车到“城里”去把东西买回来,就像一个“棒棒”一样扛着米,拎着油送到家里边去。

“今天临时停电,在屋里头要注意安全哟。”陈江敲开了社区80岁独居老人王道荣的门,将代购的大米送到她家中。“陈书记经常开自己的私车帮我们买东西,他的私车都成了社区居民的公车了。”王道荣婆婆说,“社区党员干部对居民们的服务真是太好了!。”

隔三差五帮居民代购米和油,在马桑溪社区,这个60岁以上老人占70%以上的“袖珍老年村”,社区党员干部用精细服务,温暖着独居老人们的心。

开展“敲门行动”

老人们生活上的问题是基本解决了,可是陈江清楚:其实困扰老人们最大的问题还是留守的孤独。于是,他又组织社区居委会,成立了“敲门行动”特别行动小组,以“敲门传递爱心,情暖独居老人”为主题,组成服务小分队,与30多位老年居民结对。陈江说:“社区6名工作人员每人对接两户,社区志愿者1人对接1户,确保每天走访到位。”

“多亏了社区的党员干部,不然现在哪还有我哟。”90多岁的雷世华说起“敲门行动”,就心怀感激。不久前的一天,她在家晕厥,恰逢社区党员干部敲门,及时给她喂了药,并开车将她送到了医院救治,让她转危为安。

谬永贵老人出门上厕所时摔了一跤,与他结对的志愿者见他不在家,赶紧出门寻找才得以发现。“‘敲门行动’给我们老人提供了一把‘保护伞’。”谬永贵说。

“现在,居民之间相互守望的氛围已经形成,无论是不是结对,邻里之间都会互相关照。”陈江说,老人们也习惯了出门就跟邻居交代去向,以免发生意外。

两年来,以“敲门行动”为切入点,马桑溪社区居委会逐渐形成了包括“日敲门、周服务、月护理、季活动、年表彰”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党建活动,使得这里的老人们得以安享晚年。

献爱心 流动血库拯救无数患者

陈江不仅是一位人民的好社区书记,同时也是一位拥有“天使之心”的献血者。从2002年至今,陈江一直坚持义务献血。在这15年的时间里,他的血液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这种大爱精神就是马桑溪“义渡”精神在当今社会的延续和传承,这种社会正能量应该被广泛传扬。

在一次义务献血中,陈江偶然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O型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这更加坚定了他继续献血的信念。“24小时开机,随时等待召唤。只要我的血液能够给他人以帮助,多少我都愿意献。”从他的眼神里透露出来的不仅是对于献血事业的坚持与执着,更饱含着悲悯世间疾苦病人的忧伤。

在陈江的带领和感召下,一批同样拥有“熊猫血”的人加入到了献血的队伍中来,他们成了各大医院献血窗口、移动采血车内的常客,他们的信息也被多家医院收录,以供随时为患者输血。

2014年4月的一个凌晨,陈江接到血液中心打来的电话,一名孕妇正在手术台上急需用“熊猫血”。陈江翻身起床,迅速穿好衣服,立即赶到最近的采血点杨家坪步行街,挽起袖子献了400毫升。

像这样临时献血的情况,陈江经历了很多次。在献血证上,满是证明他爱心的记录。这么多年来,陈江遇到过多次手术台上有紧急病人需要输血的情况,此时,无论他在吃饭、在开会或者是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他都会第一时间放下手边的事情,赶到医院为患者输血,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移动血库”。他告诉记者,“每次献完血,我和医生都会松一口气。”

妻子起初有点担心陈江的身体,但见他献完血后身体并没什么异常,也就“默许”了。“对于一般的献血者来说,献血前一晚要尽量早点休息,饮食上需清淡些,献完血后最初的两三天要注意保暖,不要感冒,不要熬夜,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现在,陈江不但宣传义务献血的意义,还将自己15年来的献血心得传授给大家。陈江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到60岁。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义务献血的队伍中来。”陈江不但自己献血,他还利用深入辖区居民家中的机会,现身说法宣传义务献血,“献血既是献爱心,更能救人命!”

居民钱克坤说,以前对献血认识不够,但看陈江义务献血15年,随叫随到,既帮助了病人,身体还是那么好,也因此打消了自己的顾虑,主动参加到义务献血中去。

国家提倡义务献血,很多人也有过献血的经历。但是,像陈江这样的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无偿献血者却是少之又少,他们是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是我们传颂的榜样。同时,也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像陈江这样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尽义务 环保使者守护绿色家园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陈江的心里是十分清楚的:没有好的环境,就没有好的生活品质。虽然,这里相对于主城繁华地段来说较为偏僻,人烟也相对稀少,垃圾的丢弃,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不大。但是,这些看似稀少的垃圾,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下会成为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

对于这样的情况,陈江也专门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成立了责任负责制小组,对所在领域进行针对性治理,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村民谭老师告诉我们:“长江边上以前乱丢、乱倒的现象比较严重。陈书记亲自带领大家多次治理之后有了好转。他还在居委会专门组织开展了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会,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很自觉。”

本刊记者采访陈江的当天上午,他还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在长江边上对生活废弃垃圾、漂流垃圾进行治理。看着身形有些佝偻的陈江戴着手套把垃圾从河岸上捡到桶里,额头微微沁出汗水时,我们一行也被感染了。大家放下手中的相机、笔记本等,纷纷加入到捡垃圾的队伍中。

虽然我们几个人的行动对于整个大环境的治理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千千万万个“陈江”这样的绿色家园“守护者”都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尽一点绵薄之力,那么我们的环境问题还是问题吗?

陈江,作为社区书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作为义务献血者,以稀有血型挽救了无数生命;作为环保使者,用实际行动给大家带来了绿水蓝天。“义渡”精神还会继续传承下去,我相信,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一定还会有无数的“陈江”涌现出来。

陈江组织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在长江边上清理“白色垃圾”

猜你喜欢
棒棒居民社区
棒棒的嘟嘟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棒棒精彩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棒棒哒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